北京社區報
最貼近百姓的報紙
在公共場所咳嗽、打噴嚏時遮掩口鼻,患有流行性感冒等傳染性呼吸道疾病時佩戴口罩、使用公筷公勺……這些行為在北京被寫進法條。4月24日,北京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一次會議表決通過了《北京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以下簡稱「條例」)。該條例於2020年6月1日起施行。
規範不掩口鼻、不佩戴口罩不文明行為
本條例所稱「文明行為」,是指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恪守社會主義道德,維護公序良俗,尊重他人合法權利和自由,體現社會進步的行為。
(圖片來源於網絡)
結合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條例》從文明行為角度作出相應規定,如「在公共場所咳嗽、打噴嚏時遮掩口鼻,患有流行性感冒等傳染性呼吸道疾病時佩戴口罩」「患有傳染病時,配合相關檢驗、隔離治療等措施,如實提供有關情況」「不非法食用、買賣野生動物及其製品」「抵制網絡謠言和不良信息,不造謠、不信謠、不傳謠」「用餐實行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等內容。
為使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表述更準確集中,條例將其歸納為一條,即「公民應當積極踐行以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德,以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熱情服務、奉獻社會為主要內容的職業道德,以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互助為主要內容的家庭美德,以愛國奉獻、明禮遵規、勤勞善良、寬厚正直、自強自律為主要內容的個人品德。」
條例要求,首都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和各區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負責統籌推進本行政區域內的文明行為促進工作。首都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和各區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辦事機構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文明行為促進工作的組織協調、督促檢查。
重點治理六個領域的不文明行為
條例重點治理公共衛生、公共場所秩序、交通出行、社區生活、旅遊、網絡電信六個領域的29項不文明行為。
比如,在公共衛生方面,重點治理下列不文明行為:
隨地吐痰、便溺;亂丟煙頭、紙屑、塑料袋等廢棄物;在禁止吸煙場所或者排隊等候隊伍中吸煙;在公共建築物、公共設施設備上亂寫亂畫、亂貼小廣告;隨意傾倒生活垃圾,不按規定進行垃圾分類。
在社區生活方面,重點治理下列不文明行為:
在樓道等公共區域堆放雜物;遛犬不牽引,犬便不清理;違反規定裝修作業或者室內產生噪聲,干擾周圍生活環境;在公共區域內擅自設置地樁、地鎖或者其他障礙物阻礙機動車停放和通行;在共用走道、樓梯間、安全出口處等公共區域為電動車充電;占用、堵塞、封閉消防通道和疏散通道。
條例規定,有關行政執法部門應當加強對不文明行為的日常檢查,及時發現、勸阻、制止、查處不文明行為,並按照有關規定向本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歸集執法信息;完善信息共享、案件移送、證據互認機制,對嚴重不文明行為開展聯合懲戒。
在公共場所或者公共運輸工具內實施不文明行為的,經營管理單位有權勸阻、制止;不聽勸阻或者制止無效的,可以拒絕提供服務或者將其勸離,並可以視情況不退還或者部分退還已經支付的費用。
此外,任何單位和個人有權對不文明行為進行勸阻、制止,並可以向政務服務熱線或者有關行政執法部門投訴、舉報;對不文明行為採用拍照、錄音、錄像等形式所做的合法記錄,可以提交行政執法部門作為執法的參考。
本報記者 張美榮
編輯:王曉霞
北京社區報
最貼近百姓的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