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猶太人上門兜售稀有戰略物資,周總理嚴令:迅速查明真偽

2020-07-02     這才是戰爭

原標題:1954年,猶太人上門兜售稀有戰略物資,周總理嚴令:迅速查明真偽

1954年,韓戰剛結束沒多久,就有猶太商人通過秘密渠道找上門來,說是有濃縮鈾打算賣給中國,還提供了樣品。至於價錢,自然不便宜了。

濃縮鈾,在當時是極為稀有和昂貴的戰略物資,指經過同位素提煉後,鈾235含量超過90%的鈾金屬。鈾在自然界中存在三種同位素,其中只有鈾235可以用作核反應。自然界中的鈾235含量只有0.71%,如果用於發電,鈾235的丰度要達到3%,如果用於製造原子彈,鈾235的丰度大於90%。

獲得鈾是非常複雜的系列工藝,要經過探礦、開礦、選礦、浸礦、煉礦、精鍊等流程,而濃縮分離是其中最後的流程,需要很高的科技水平。獲得1公斤武器級鈾235需要200噸鈾礦石。 由於涉及核武器問題,鈾濃縮技術是國際社會嚴禁擴散的敏感技術。而濃縮鈾更是極其敏感的核材料,幾乎不可能通過正常渠道獲得的。

中國採集的第一塊鈾礦石,於1954年采自廣西

1954年,中國的核事業還沒有正式啟動,居然就有人把濃縮鈾送上門來了,簡直是天上掉餡餅的好事。考慮到美國研製原子彈的「曼哈頓工程」中,有大量猶太科學家參與其中。猶太商人利用同族的關係,搞到一些濃縮鈾,並非是不可能的事情。周恩來總理下達了嚴令:要求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原子能研究所),限期迅速確定該樣品的成分,確定濃縮鈾的真偽。

當時的中國,還沒有能夠鑑定鈾同位素的科學儀器(重同位素質譜計)。怎麼辦,誰能完成這項艱巨的任務呢?

楊承宗,1911年出生在江蘇省吳江縣八坼鎮,在老家小鎮上念完初小後,他離家到十幾里外的同里古鎮,就讀於同里高等小學。同里小學的校董就是我國著名教育家、革新家章太炎先生。1932年,楊承宗以7門功課全是「最優」的成績畢業於上海大同大學。儘管楊承宗成績優異,可是在那個年代,還是避免不了畢業即失業的命運。剛開始他回老家找了份中學教員的工作,沒多久就重新失業。

總算是天無絕人之路,後來經校長曹惠群推薦,楊承宗來到國立北平研究院物理鐳學研究所工作。所長嚴濟慈安排楊承宗跟隨居里夫人的學生鄭大章(留法博士)學習放射化學,由此奠定了他一生學術事業的方向。

吳江縣八坼鎮永寧橋南的楊承宗家老宅

鄭大章先生是師從居里夫人學習放射化學的唯一一位中國化學博士,也是中國早期放射化學的奠基人。鄭大章治學嚴謹,為人正直,非常賞識和喜愛善於思考、勤於鑽研的楊承宗。

七七盧溝橋事變後不久,日軍占領了華北。鄭大章祖父的表弟,大漢奸王揖唐擔任偽「華北政務委員會委員長」,力邀晚輩鄭大章擔任偽「教育部長」,被鄭大章斷然拒絕。1938年底,鄭大章與楊承宗等人秘密離開日偽統治的北平,到上海租界中繼續從事鐳學研究。在異常困難的條件下,他們從大量鈾鹽中分離制出很強的新β放射源,發現了β射線的吸收係數隨放射源周圍物質的性質而改變,由此形成背散射法鑑別不同支持物質其及厚度的理論。

1941年8月14日,鄭大章在窮困潦倒中,因心臟病突發不幸逝世於蘇州,時年37歲。楊承宗後來回憶道:「……我的啟蒙老師鄭大章先生,他不僅教我放射化學,而且身體力行,教我愛國的民族氣節。」

抗戰勝利後,1947年初,經嚴濟慈推薦,楊承宗赴法國巴黎大學鐳學研究所,隨居里夫人的女兒--伊雷娜·約里奧-居里夫人(1935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從事放射化學研究。

楊承宗對常量載體物質的基本化學性質潛心研究,成功地用離子交換法分離出放射化學純的鏷233,錒227等放射性同位素。這個從大量雜質中分離微量物質的新方法,結合後人發現鈾在稀硫酸溶液中可以形成陰離子的特殊性質,發展成為全世界從礦石中提取鈾工藝的常用原理。1951年,楊承宗通過巴黎大學博士論文,題目為《離子交換分離放射性元素的研究》,論文考評為"很優秀",獲博士學位。

1951年楊承宗(左一)通過巴黎大學博士論文答辯後,導師伊萊娜·約里奧·居里夫人(中)為他舉行祝賀酒會

楊承宗剛剛通過博士論文答辯,獲得巴黎大學理學博士學位,就接到了錢三強歡迎他回國的信函,同時託人給他帶去了一筆錢,請他代購一些儀器設備。與此同時,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寄來了續聘通知。一邊是「年薪55萬多法郎,另加補貼」,一邊是「每月1000斤小米」。楊承宗毫不猶豫的做出了選擇,他決定放棄國外的優厚條件,報效祖國。

離開居里實驗室前,楊承宗向約里奧-居里夫人要了居里實驗室獨有的碳酸鋇鐳標準源10克,親自帶回中國。這是瑪麗居里夫人親手製作的極為珍貴的國際標本,英、美等已開發國家也均以居里實驗室製備的碳酸鋇鐳樣品尊為國際標準,是我國開展原子能放射性計量研究的最基礎實物,1979年他將此標準源獻給國家,現珍藏在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

約里奧-居里先生(楊承宗導師的丈夫)聽說楊承宗要回國,約見他說:「你回去轉告毛澤東,你們要保衛世界和平,要反對原子彈,就要有自己的原子彈。原子彈也不是那麼可怕的,原子彈的原理也不是美國人發明的。你們有自己的科學家,錢(三強)呀、你呀、錢的夫人(何澤慧)呀,汪(汪德昭)呀。」楊承宗回國後通過錢三強報告給了黨和國家的領導人,這個口信對新中國領導人下決心發展自己的核武器起了積極作用。

回國前,楊承宗向居里夫婦告別,並送還實驗室大門鑰匙。約里奧-居里先生對楊承宗說,這把鑰匙留給你,證明你永遠是實驗室的人,歡迎你隨時回來。楊承宗非常激動,回國後一直珍藏著這把鑰匙。

1951年秋,楊承宗攜帶十幾大箱科學研究設備和資料,回到祖國。楊承宗把在國外的積蓄都用來購買了科研設備和書籍,回國後,為了還清家庭債務,不得不變賣了心愛的蔡斯相機和歐米茄手錶。

回國後,楊承宗來到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1953年該所急需中子源。楊承宗得知,抗戰以前的北京協和醫院,為了醫療的需要,曾由中美「庚款」資助,向美國買了507 毫克鐳,密封在一個玻璃系統的容器里,鐳的容器外加保險柜封閉、鎖牢。可恨的是,這個玻璃系統在抗戰時就被日本人敲壞了。在安全防護設施嚴重不足的條件下,楊承宗身先士卒,帶領助手將早年被日軍破壞的全套鐳-氡裝置進行修復,提取氡氣供醫療用,又製成氡-鈹中子源。這是中國最早得到的人工放射源,它為我國早日開展中子物理及放射性同位素製備研究創造了條件。可他的右眼因此受到超劑量的照射,10年以後失明了。

1954年,楊承宗接到了本文開頭提到的任務。根據放射系的蛻變原理,楊承宗設計了一套複雜的方案,巧妙地應用了僅有的簡單測量儀器,指導合作者完全用放射化學方法完成了任務。確定了該樣品中鈾235 的含量很低,只相當於天然鈾,這幫猶太人是騙子,避免了重大的經濟損失。

1956年6月,楊承宗又完成了一項重要的秘密使命。他乘著裝有特殊裝置的飛機,沿北京一南京一廣州一線飛行,收集美國在比基尼島試驗氫彈時飄散的放性核微粒,了解美國核武器的發展和核試驗對大氣的污染。

比基尼島核試驗產生的蘑菇雲

同年,楊承宗參加制定中國原子能科學技術發展長遠規劃。當年秋天,近物所開辦放射性同位素應用講習班,他任第一期講習班班長,在全國範圍內共培育了近千名同位素應用的高級科技人員。他是中國科學院同位素應用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1960 年,蘇聯毀約停援,撤走全部專家。1961年春,楊承宗奉二機部命令,被借調到北京鈾研究所任業務副所長,帶領該所科技人員研究成功從我國含鈾只萬分之幾的鈾礦石中製備含雜質不超過萬分之幾的核純鈾的全部過程,包括鈾的提取、純化、轉化以及有些元素含量上下相差一億倍以上的極端懸殊的分析鑑定。

他們完全自力更生,自己動手建成一套生產性實驗裝置。經過兩年多的日夜苦戰,建成一個鈾冶煉實驗廠,純化處理上百噸原料,生產出了符合原子彈原材料要求的純鈾化合物2.5噸,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試爆提前三個月準備好合格的鈾原料,未用一點外援,受到國家表揚。楊承宗還在鈾所組織領導了從鈾礦中綜合提取鈾、鐳226、釷230、鏷231、鉛210等自然放射性核素的化學新工藝及其實際生產,使我國成為極少數能夠系列製備這些自然放射性同位素的國家之一。

1958年,中國科學院創辦了中國科技大學。楊承宗任科大放射化學和輻射化學系主任,負責該系籌建。他親自主持制定相關課程設置、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為該系的建設投入極大精力。1970年他隨中國科技大學下遷合肥,繼續化學教學及科研工作。1973年主持了全國火箭推進劑燃燒機理的學術會議,建立科研協作關係,使科大的火箭固體推進劑燃燒機理研究成果在國內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七十年代的中國科技大學

1977年楊承宗首提的同步輻射加速器在科大立項成功。後來他又直接領導利用同步輻射裝置的200MeV 電子直線加速器作中子源和珈瑪射線源,由此進行光核反應研究製備輕質量、短半蛻期、有特殊用途的同位素工作取得成功,為我國內地的核科學研究開闢了一條新途徑。1979年楊承宗被任命為中國科技大學副校長,後來又擔任安徽省第六、七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省科協主席。

1980年春天,楊承宗參加安徽省高教局的一個會議。休息期間,他聽到有人議論,一位考生僅僅因為0.2分之差,不能進入大學校門。會議一開始,楊承宗就舉手要求第一個發言:創辦一所改革的大學,招收落榜生,自費上大學。

1980年8月,「改革的大學」真的誕生了,共招收了320名高考落榜生。楊承宗在雙目幾近失明的情況下,於古稀之年擔任了校長。學校由中國科技大學、合肥工業大學、安徽大學等8所高校聯辦,聯想到抗戰時期的西南聯大,楊承宗將校名定為「合肥聯合大學」。那時候大學生由國家統一招生、統一分配、免費培養,而合肥聯大採用的是收費走讀、不包分配的方式。

楊承宗先生與科大少年班學生在一起

合肥聯大確定了「適當收費,不包分配,專業設置按市場需求,後勤服務社會化,師資隊伍聘任制,學生就業自主化」的辦學模式。這種辦學模式今天幾乎已成為中國大學通行的做法。在管理上,合肥聯大還有個創新,就是實現「董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時任合肥市委書記的鄭銳擔任合肥聯大董事長。校長楊承宗管教學,對招生、專業設置、課程安排等全權負責;董事長鄭銳主要解決學校的後勤保障問題。

專業設置上也體現了「董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合肥聯大的專業分為兩類,一類是常設專業,主要培養省市長期需要的機械、化工、電子、建築、經管、職教師資等專門人才;一類是應變專業, 主要培養地方經濟建設急需但數量不大的人才。合肥市計劃、人事、經濟、勞動等政府部門的負責人都是合肥聯大的董事會成員,每年應變專業的招生人數,都要在合肥市分管市長的主持下,董事會進行充分論證,上報批准後實施。這樣就減少了招生的盲目性。

在合肥聯合大學創辦成功、受到社會的認可之後,北京、上海、南京、西安、廣州、杭州等地也相繼成立類似的大學,有些甚至直接套用了「聯大」的名字。楊承宗在此基礎上,再接再厲。1985年,德國下薩克森州政府想在中國聯合辦學,楊承宗從時任安徽省長王郁昭那裡聽到消息後,積極爭取,使合肥聯大成為德國在中國重點援建的兩所示範性應用科學大學之一。2002年,合肥聯大與合肥教育學院、合肥師範學校組建為合肥學院。2010年,合肥學院被確定為全國61個「卓越工程師」試點院校之一。可以說,楊承宗的辦學理念在這裡得到了繼承、升華。

合肥學院楊承宗銅像

2011年5月27日,楊承宗先生駕鶴西歸,離開了他鐘愛一生的放射化學事業。他對我國核科技事業的發展和高素質人才的造就作出的許多開拓性、創新性的貢獻,已牢牢銘記在共和國的史冊上。楊承宗先生的愛國情懷、科學作風和奉獻精神為青年一代科技和教育工作者樹立了榜樣。

本文作者:季雨,「這才是戰爭」加盟作者 ,未經作者本人及「這才是戰爭」允許,任何媒體、自媒體不得轉載,違者必追究法律責任,讀者歡迎轉發。

公眾號作者簡介:王正興,原解放軍某野戰部隊軍官,曾在步兵分隊、司令部、後勤部等單位任職,致力於戰史學和戰術學研究,對軍隊戰術及非戰爭行動有個人獨到的理解。其著作《這才是戰爭》於2014年5月、6月,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欄目分兩期推薦。他的公眾號名亦為「這才是戰爭」,歡迎關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YAsiD3MBnkjnB-0zjFA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