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文章之前,咱們先做一個小測試,趕緊看一下:
1、你的朋友圈通訊錄里有多少人?
2、你的朋友圈,有多少人是非選擇認識的,有多少人是你主動選擇認識的?
說明:這裡的「非選擇認識」,指得是隨著我們出生、生長、上學、工作這條主線,為我們帶來的人際關係,比如親戚、同學、同事,隨著年齡的增長必然會拓展我們的人際關係,但是這些往往不是我們能自主選擇,而是被「分配」的。
不要誤會!這個小測試,並不是說朋友圈的人越多就一定越好,但如果已經到了大學、甚至已經工作啦,而你的朋友圈裡,還是只有不足百人的、不得不認識的「非選擇性」朋友,那麼,你可能很難體會到「多個朋友多條路」的快樂啦。
比如,有一位在大四畢業的時候,朋友圈裡只有70人的同學(我們還是叫她小紅),她跟我說:我的朋友圈主要是家人、初高中的個別同學和大學同宿舍或同班的同學,從來不主動加別人,就是別人加了自己也會過一段時間就清理掉。
一開始覺得很好,省得看朋友圈裡的紛紛擾擾,可是面臨求職時,她卻明顯感覺到:自己獲得信息的渠道和支持明顯就會比較弱,而且,在待人接物方面,也更顯得學生氣些。
小紅也非常希望迅速打開自己的社交半徑,連結更多的信息和資源,可是卻無從下手:即便是鼓足勇氣參加各種活動,比如我們的校園分享課程,在課程中也沒有積極地參與到互動討論中;講真,如果不是我注意到她認真聽講,並且課後主動溝通,她也不敢加我微信、諮詢我求職的問題呀。
從校園到職場,走出學校的大門之後,就是真正的成年啦!我們實實在在地需要更多、更高效的商務社交,可惜的是,很多朋友是缺這門課程的。別著急,我們今天就聊一聊,什麼是商務社交以及打開社交半徑的4點心法。
首先,商務社交是什麼?
非常喜歡百度百科給的定義(感覺這個定義很走心)——商務社交,是基於職業需要的信息交流。從這個定義看,商務社交,不是去結識權貴或江湖狗肉朋友。
之所以喜歡這個定義,是因為:社交的根本價值在於每個個體都有資源、精力、認知和信息上的局限性。如果承認這種局限性,那麼,就順理成章地,接受通過「人與人之間的社交」來補充我們的資源、信息和認知。
這裡的重點是「補充」,並不是指結交權貴,當然,也不是什麼削尖了腦袋去「強融圈子」,而是為了從根本上彌補有限性,提高我們對世界的理解能力。
所以,同樣的,也真心不建議,我們能夠接觸到的、有興趣了解的,就只局限於認識的、和自己相同背景的人,時間久了,恐怕我們就會慢慢把自己封閉了,不知道這個世界正在發生多麼有趣的事情啦。
那麼,商務社交究竟交什麼呢?什麼是可以交換的信息資源呢?
千萬不要覺得自己只是一個小白、什麼都不是、什麼都沒有。
請放心!每個人都自帶資源。
可是,這些東西在哪呢?
接下來,我就從專業知識資源、人際關係資源、行政資源3個維度,分享如何盤點自己,找到自己可以提供給別人的價值點。
1.專業知識資源——我可以提供某個領域的知識。
比如,我有農業知識,社會學知識、女性學知識、經濟學知識,培訓知識,女生求職問題知識,動漫知識,烹飪知識。專業資源首先是你的專業,同時你的一些愛好也會成為你的專業資源,例如我輔導的一位女生,是音樂發燒友,對於不同版本和處理過的音樂門清兒。
2.人際資源——我可以介紹哪些人給你
比如,傳媒公關、IT、金融、教育方面的大牛和管理層;10所學校的就業指導中心和學生社團、1000多名學生、醫生、地方公務員。比如我輔導不同專業的同學,可以找對應專業的人幫忙,我還認識很多學校的就業指導老師。看,草根出身的我,認識好多人呢。
3.行政權限——我可以提供哪些許可
比如,我手裡就掌握著,為好優訂閱號發布權利,為好優公司帳戶使用權利,直播間管理權限。所以雖然我不是什麼領導,為好優姐姐的創業班底也人不多,但是我手裡就有行政資源了。行政權限,通常最體現社會地位和最值錢,但是並不是最好用。過去的商業模式中,比如需要各種審批的房地產、能源,會很需要這種行政權限資源。但是這種資源很難用,在新的商業文明下也被各種條規限制。所以,我將這種資源放在最後了。
好啦!現在,你可以盤點一下自己有哪些資源啦~
我確信:經過以上3個維度的資源盤點(不一定每個點都有,只要有一個點有突出優勢就可以),每個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獨特的價值;如果你找不到,就再重複一次,只到找到為止。
找到自己的價值,是不是就可以愉快地開聊了呢?
哈哈,我知道,很多朋友還是不敢、還是怕被拒絕,特別是面對看起來很厲害的、有資源的人時,就更不敢上前啦。
接下來,我們分享更為詳細的攻略,給渴望通過商務社交成長的你,一些更實用的建議。
第一個問題:哪些場合上,你可以主動的去認識陌生人?以下3個場合,都很合適哦~
1、公司跨部門的活動
商務社交,別忘了公司內部。有同學實習後,來問我:「怎樣才能在實習階段收穫最多」。我通常建議:除了做好本職工作外,主動的去理解別人的工作,其他部門在忙什麼,給全公司建立一個MAP,這樣會成長很快。所以請珍惜公司里的各種跨部門會議、興趣小組。這些場合,你可以順利認識其他部門的同事和領導,提高你對公司業務的理解,為日後跨部門協作奠定基礎,也有利於你為來晉升或者調崗。
2、同城活動
豆瓣、活動行上很多同城活動,有創業主題,有專業主題,還有文學和興趣愛好主題。如果是50人以下的活動,通常每個人都會被注意到。而50人以上的大型活動,你可以知道主講的嘉賓的背景。很多活動是免費的,職場小白或者學生有空跑跑同城活動,可以快速的掌握行業前沿,還能結識很多有意思的人。
3、學習和培訓
如果你報了一個證書培訓班,那麼學員可能來自不同地方,那麼在這樣的學習社群中積極發言,也能獲得有效社交。
第二個問題:當你和一個陌生人Say hello時,怎樣才能毫無違和感呢?在行動中,我有四個建議。
第一,充分了解社交背景。
要參加一個活動,先回答下面三個問題:
1、這次活動的主辦方是誰?
2、活動參與者:重要人物、普通參與者、你是誰?
3、活動流程:是封閉的講話頒獎,還是開放式的討論?
舉個例子,我有一年報名參加了聯合國的女性發展論壇,在參會前,我這樣分析這場會的背景。首先,這個論壇的主辦方是聯合國婦女署還有一些世界500強企業;其參與者主要是500強的高管、聯合國項目人員、高校老師、NGO,而我參會的身份就是小透明,屬於NGO。同時,我研究了活動流程,有很多自由提問和茶歇機會。於是,我提前就和合伙人商量好了:如何介紹我們的工作;去了之後分頭坐;還有哪些嘉賓是要利用茶歇機會認識的。
第二,記住三個心理學原理,幫助你愉快的和陌生人交流。
原理一,重視姓名。
卡耐基說過,自己的姓名,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世界上最美的聲音,所以每次不管是郵件微信還是電話,一定要喊姓名+稱呼。比如一位嘉賓剛剛完成了一場分享走下台來,那麼你找他攀談,不要直接稱呼老師,或者乾脆不稱呼,而是要稱呼她的名字,比如XX老師您。
原理二,用自我驗證理論,給對方深刻的回報。
沒權沒勢的我們,能夠給對方什麼呢?記住,每個人都在追求一份認同,如果你在茫茫人海,你給他一份認同,那就是最深的回報。你不需要口生蓮花說奉承話就獲得了信任,按照自我驗證理論,比如對方持什麼觀點和你的觀點相同,那麼一定要告訴他。
原理三,記住完美的陌生人理論。
在陌生場合,每個人都看起來超級NIce,特別有耐心,包容和親和,這就是完美的陌生人理論。所以你不用有負擔,提問、自我介紹才能放輕鬆。如果你平時不愛說話,正好利用這個理論,在陌生場合,做嶄新的自己。
第三,學會一分鐘破冰
商務社交,你需要去搭訕。否則就沒辦法開啟社交。下面是推薦兩個我自己常用的搭訕方法。
1、單刀直入-針對普通參與者
如果對方是普通的參與者,而你看著她特別順眼,那麼就直接認識。可以切入的具體場景中這樣說:
- 您好,我想認識一下您,我是XXX。
- 您好,我能加入你們的聊天嗎(沙龍期間,比如茶歇的時候,通常3-5個人圍在一起聊天,你加入聊就好。)
其實,沒有比我「我對你感興趣」,更有效的語言了。因此別猶豫,照直說就好。
2、專業探討——針對重點嘉賓
如果一個活動好幾百人,而你對身邊的路人沒有興趣,但是演講的嘉賓,剛好是你感興趣的領域,那麼就重點認識這幾個人。這個時候,破冰要更用心,最好讓溝通與會議主題、對方身份有關。比如「您好,您剛才分享的XXX,我覺得說的特別好,我就是XXX」
面對嘉賓,如果你有時間,最好的辦法就是回應嘉賓的主題發言。因此你在會議中,要認真記錄和閱讀會議材料(PS我之前一位同事,出去開會,回來問她今天的會說了什麼,她卻說不出來)。
第四,關係跟進。
有沒有人,加了你的微信,卻不和你聯繫?我朋友圈很多這樣的人,當時主動加上我,之後卻沒有任何聯繫。你不跟進,關係就沒有,日後徹底相忘於江湖。所以,加了好友要跟進。
1、郵件跟進:郵件跟進,不要超過一周時間。寫這樣的關係跟進郵件也有套路:首先,一定要稱呼準確,然後在問候之後,要幫助對方回憶起相識的場景。如果對方是重點嘉賓,還要再反饋一下對方的演講。接著,介紹自己,提出可能的幫助和希望交換的信息。這樣一封郵件,如果他回復,你們的關係基本上有基礎了。
2、微信跟進:最好在第二天或者當天和對方聊一下,不用像郵件那麼正式,但是稱呼一定要有。微信里也要再次介紹自己。
總之,每個人都有局限,所以人人需要商務社交;每個人都有資源,所以人人可以商務社交。希望你放下羞澀也放下驕傲,開始享受商務社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