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NPC)是指來自鼻咽被覆上皮的惡性腫瘤,高發於我國南方和東南亞地區。廣東是鼻咽癌最高發的地區,故又稱為「廣東瘤」。放療是鼻咽癌最主要的治療手段,早期單純放療效果顯著,中晚期以同步放化療為主要的治療模式。
作者:Light 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本文為作者授權醫脈通發布,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鼻咽癌
流行病學
鼻咽癌可發生在各個年齡段,但以30-60歲多見,占75%-90%。具有明顯的地區聚集性、種族易感性、家族高發傾向。
病理
鼻咽癌以鱗癌最為常見,約占95%以上。2001年WHO將鼻咽癌組織學分類為:角化型鱗狀細胞癌、非角化型癌(大部分)、基底樣鱗狀細胞癌。
生長與轉移
鼻咽癌好發於鼻咽側壁(尤其是咽隱窩)和頂後壁。鼻咽癌的頸淋巴結轉移發生早、轉移率高。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統計,確診時有70%-80%的患者已有頸淋巴結轉移,40%-50%的 患者發生雙側頸淋巴結轉移。遠處轉移最常見的部位是骨,其次是肺、肝,且常為多個器官同時發生。
臨床表現
常見為回吸性涕血、鼻塞、耳鳴和聽力減退、頭痛以及面麻、復視等顱神經損害相關症狀。
鼻咽癌的治療
備註:1、不適宜使用順鉑定義:患者年齡>70歲、PS>2,聽力喪失、腎功能不全(肌酐清除率<50ml/min)或具有>1級的神經病變。
2、Ⅰ期鼻咽癌(T1N0)採用單純放療模式,放療劑量通常為66-70Gy(鼻咽)和54-60Gy(區域頸部淋巴結,包括雙側咽後、Ⅱ~Ⅲ、Va區),推薦IMRT。
3、Ⅱ期鼻咽癌(T1N1/T2N0-1)T2N1的患者具有較高的遠處轉移發生率,傾向同期聯合化療。放療劑量通常為66-70Gy(鼻咽)和54-60Gy(區域頸部淋巴結,包括雙側咽後、Ⅱ~Ⅲ、Va區,N1患者還應包括Ⅳ和Vb區)。
4、局部晚期鼻咽癌採用同期放化療的治療模式,順鉑最常用。放療劑量通常為66-70Gy(鼻咽)和54-60Gy(區域頸部淋巴結,包括雙側咽後、Ⅱ~Vb區)。
5、同期放化療輔以輔助化療可能會增加近期毒性。
復發轉移性鼻咽癌治療
備註:對於一線含鉑類失敗的患者,通常選擇一線未使用的藥物進行單藥治療。
鼻咽癌放療
放療劑量:通常分割方案GTV 70Gy/33F,CTV 59.4Gy/33F,頸部CTV總量達70Gy,CTV達50.4Gy。靶區設置:CTV1:包括(GTVnx+GTVrpn)+5-10mm+整個鼻咽腔黏膜及黏膜下5mm。CTVnd:包括GTVnd+需預防照射的頸部淋巴結分區。CTV2:涵蓋CTV1,同時根據腫瘤侵犯的具體位置和範圍適當考慮包括以下結構:鼻腔後部、上頜竇後部、翼齶窩、部分後組篩竇、咽旁間隙、顱底、部分頸椎和斜坡。
常見放射性不良反應
鼻咽癌患者放療期間最常見的毒副作用為急性放射性皮炎和急性放射性黏膜炎。(1)急性放射性皮炎:預防急性放射性皮炎需保持皮膚乾燥和清潔、避免摩擦、避免使用肥皂等清潔劑、避免使用含金屬基質的油膏、避免陽光照射,Ⅱ度以上急性放射性皮炎可使用蘆薈霜、放射皮膚保護劑等外用藥。Ⅲ度以上急性放射性皮炎可聯合使用表皮生長因子、維生素B12噴劑等藥物。(2)急性放射性黏膜炎:常見部位為軟齶、口底、頰黏膜和舌側緣,表現為輕度的充血至中度的黏膜潰瘍和出血。勤漱口,保持口腔清潔對放射性黏膜炎具有一定的預防作用,早期放射性黏膜炎可使用利多卡因含漱減輕疼痛,局部可噴塗表皮生長因子,合併細菌感染科使用抗生素。
參考文獻
[1] 頭頸部腫瘤診療指南2019版.中國臨床腫瘤學會 (CSCO )
[2] 王綠化, 朱廣迎. 腫瘤放射治療學[M].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6.
[3] 萬德森. 臨床腫瘤學[M]. 科學出版社, 2015.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XlAcfGwBvvf6VcSZGKD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