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聲入門」——弱混的開發和訓練

2019-10-20     流行聲樂吳老師

很多同學在培養「混聲」的過程中絞盡腦汁,怎麼也找不到感覺,其實事實上可能你已經有了「混聲」只不過是不知道如何運用,很多同學嫌棄最開始的混聲力量小就會改變模式去加力量,而在你內部肌肉完全沒有訓練起來的同時,亂加力量只會增加擠壓感,暫時性解決了聲音小的問題,但是長久下來對聲帶的損耗不用想也知道,而且也不知道健康的混聲

混聲也是分類型的,類似林志炫李健等用的是「弱混」,也就是「頭聲」比例會比較多,所以感覺控制力會非常強,因為頭聲的聲帶振動面積很小,自然氣息消耗就沒那麼多。像一些類似歌劇音樂劇重金屬搖滾等,毫無疑問屬於「重混」聲音的張力來源於強烈的氣息衝擊和聲帶閉合華晨宇也屬於「重混」,高音力量感比較足,但是缺點是可控性不強,聲音並不平衡。類似林俊傑屬於平衡混(可調節),頭咽胸比例可以自由調整。聲音的多元化空間會比較多,那麼對於新同學毫無疑問想入門混聲肯定是要從弱混開始,道理很簡單,消耗少對聲帶閉合要求不高。

建立弱混本身還是需要一定的歌唱「體系」,也就是氣息支撐和發音位置都要有。像圖中所示中間的位置,是橫膈膜,始終要起到向下支撐的作用。因為不管什麼唱法沒有氣息支撐你的聲音就處於一個「不可控」的狀態更沒辦法談演唱了。那麼我們有了腰腹支撐的感覺後,也要有發聲位置發聲位置可以想像在我們的後腦勺。平行於嘴巴偏高的位置,也可以說類似你打哈欠的位置。聲音再向前投射出去,這個點可以建立在小聲「哼鳴」上最好是以氣泡音為起點去帶哼鳴,找到鼻腔共振點。如果哼鳴正確的話,基本可以小聲去哼一些弱混的歌曲了

想學混聲勢必要經過一個「換聲」的過程,也就是基本對於男生來說都會存在換聲點,換聲點處理不好,真假聲不統一混不到一起,就永遠沒有混聲。對於「換聲」問題,也會分「主動換聲」和「被動換聲」,可能有些天生條件較好的同學可以直接喊過換聲點那麼直接跳過換聲點了,另外「被動換聲」是要有一個換聲意識的,可以說是「胸聲」到「頭聲」的過程,也可以說是聲帶由「全震動」「部分震動」或「邊緣震動」的過程,因為這個轉換需要有一個肌肉記憶磨合的過程,技術不夠的同學就會破音。

「弱混聲」肯定是建立在「輕機能」基礎上的,也就是你的頭腔和咽腔,胸腔的參與絕對不能過多,不然胸聲拉扯的結果就是「換聲」不流暢導致音色不統一。初步找弱混的同學一定要記得兩點,第一點「放鬆」,這裡說的放鬆指你的喉部肌肉和身體處於完全放鬆的狀態,一定要先找到假聲的位置(很多同學發假音效卡喉嚨發不出來根本問題在於緊張沒有完全放鬆),先找到假聲的位置,然後嘗試找「摩擦」的感覺,類似於氣泡音的摩擦感,找到這種感覺後假聲逐漸變成「頭聲」,你最高聲部的共鳴就獲得了這裡再強調一遍,別瞎喊,以「輕機能」為主,練好你的頭聲遠比建立在胸聲基礎上大吼大叫要好的多,後期的控制力才會更強

第二點就是「氣流」,既然是「弱聲」也叫「半聲」,我們還是提倡「氣流先經過」,很多同學氣流還沒有過之前內部已經卡死,更沒辦法獲得「高位置」共鳴。所以前期練習時,一定要多「呼氣」所謂的呼氣就是向假聲方向不停的氣流經過,前期摩擦聲帶的面積小力量不夠,那我們可以試著加氣泡音?試著加哭泣的感覺?去擋氣!把氣息擋住一部分,你的聲音就有形狀了。但是前提都建立在氣流要先過去,你再加」擋氣「的動作,不然很容易直接擠卡

其實這種」邊緣震動「的弱混聲,常石磊屬於大師推薦大家可以多聽聽他的演唱並不是建立在胸聲基礎上大喊,而是良好的進行內部的聲帶摩擦和閉合。聲音的控制力極強,因為本身弱混對氣息要求也不是特別高,非常省力。

練習弱混聲比較好的元音是「U"和「i」兩者可以很好的將聲音送到頭腔,訓練時脖子以下只有橫膈膜是支點,上面完全放鬆,以氣流先通過為主,帶出聲帶微微震動的聲音,區別於全真聲這種音色會輕柔很多但是同時是有」點「的,」弱混「可以幫助很多歌唱高手換成」換聲「問題,因為在」換聲「時」卸力「是必要動作!真假聲的融合本身就屬於高級技巧,所以同學進行混聲學習時,一定從輕開始,切勿上來就大喊大叫,只會讓聲帶受損失去韌性,以氣流和放鬆兩點作為基礎,加上氣泡音逐漸找到頭腔的位置再去慢慢連接聲區,推薦練習歌曲李健《貝加爾湖畔》陶喆《普通朋友》周杰倫《彩虹》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XNRD8m0BMH2_cNUgaHG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