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包拯29代嫡孫,鄧小平親自接見15次,英國女皇都要封他為爵士

2020-01-02     徽臉大講堂

談到香港首富,或許你會想到李嘉誠。實際上,在香港還有一位世界級商人,連李嘉誠都甘拜下風,他的名字叫包玉剛,是宋代安徽廬州籍官員包拯的29代嫡孫。

和李嘉誠一樣,包玉剛也是在中國動亂之時,從寧波到香港打拚的年輕人,憑藉一艘舊貨船,成立了「環球航運集團有限公司」,從一無所有到富可敵國。

上個世紀80年代,包玉剛的事業達到鼎盛時期,被美國《財富》雜誌稱為「海上統治者」,《新聞周刊》更是稱他為「海上之王」。

包玉剛的成就,使他備受各國首腦和國際企業家的關注,鄧小平親自他15次,英國女王伊莉莎白封他為爵士。

日本天皇、比利時國王、巴拿馬和巴西前總統等不甘落後,紛紛授予他各國勳章。

今天,小徽要介紹的正是這一位傳奇的商人——包玉剛。

37歲之前念念不忘的夢想

1918年,包玉剛出生在浙江寧波一個小商人家庭,父親包兆龍常在漢口經商。

寧波地處東海之濱,是浙江省最大的港口城市,是鴉片戰爭後"五口通商"的口岸之一,有著悠久的商業傳統,形成了歷史上著名的商幫--寧波幫。

包玉剛家所在的村落,離海不遠,但自從跟其父到鎮海後,他念念不忘那無邊的大海和海上的商船,他上學時最喜歡的就是去看海,去看船,在那裡,他度過了愉快的童年時光。

包兆龍雖然事務繁忙,卻十分重視子女的教育問題。包玉剛13歲時,就被他送到了上海學習。到上海不久,包玉剛就一頭扎進吳淞商船專科學校(今大連海事大學,上海海事大學前身)學起了船舶。

不久,抗戰爆發,包玉剛輾轉到了重慶。在這裡,他沒有按照父親的意願繼續進大學深造,而是自做主張跑到一家銀行當了一名小職員。

銀行,屬於金融行業,初入行的包玉剛卻乾的有聲有色。

1938年,包玉剛來到上海,在中央信託局保險部工作,憑著自己的努力和在銀行里積累的經驗,在7年短短的時間裡,他就從普通職員升到了衡陽銀行經理、重慶分行經理,直到最後的上海市銀行副總經理,前面的路途可謂一帆風順。

然而,就在其事業上升期時,包玉剛卻突然提出辭職。理由是:對金融行業沒什麼興趣。對此,親友十分不解。

1948年,37歲的包玉剛移居香港,父子兩一起攜帶了數十萬元的積蓄,到香港另闖天下。

此時的香港正是商業的樂土,最重要的是這裡有大海,包玉剛可以重拾自己的理想,開始自己馳騁大海的夢想。

「門外漢」的眼光和運氣

1955年,37歲的包玉剛開始了他的「船王」之夢。

可是,憑他們包家當時的資金,連一艘舊船都買不起。

他專門去了一趟英國,想向一個很談得來的朋友借錢。可是那個朋友一聽說他要借錢買船,就變得像個陌生人一樣。

不肯幫忙也罷了,他還抖了一下包玉剛的襯衣,譏刺地說:「玉剛兄,你年紀還輕,對航運一無所知,小心別連襯衣都賠進去!」

包玉剛兩手空空回到香港,只好向香港滙豐銀行貸款。

可是滙豐銀行對航運業不感興趣,他們認為航運的風險太大,而華人根本不懂航運,借錢給他們去買船,那風險就太大了。

包玉剛又前往日本尋求貸款,有趣的是,日本銀行竟沒有要他找日本公司作擔保,就同意貸款給他。

這樣,包玉剛才湊足了77萬美元,前往英國買下了一艘舊貨船,這艘船已經使用了28年,排水量也只有8200噸。

包玉剛請人將它整修油漆一新,並且取名為「金安號」。

這個名字,象徵著他對經營航運業的設想和構思:「金」字表示要賺錢,而「安」字表示要穩中求勝。


當「金安號」從英國駛向香港,途經印度洋的時候,包玉剛已經辦好了兩件事。

一是成立了「環球航運集團有限公司」,二是與日本一家船舶公司談妥,將「金安號」轉租給這家公司,從印度運煤到日本。
當時,世界各國經營航運業的人,都是採用傳統的短期出租方式,也就是每跑一個航程,就同租用船隻的人結算一次。

這樣不但收費標準高,而且隨時可以提高運價。

聞名世界的希臘船王奧納西斯和尼亞可斯,美國船王路德威克,以及老一代香港船王董浩雲,都是這樣做的。可是包玉剛卻出人意料地採取了長期出租的經營方式,而且租金標準要低得多。

一些同行見包玉剛這樣做,都譏笑他為「門外漢」,是一個「初出茅廬的小傻瓜」!然而包玉剛有自己的算盤,他承認自己對於航運業務還不熟悉,不如先長租給別人,倒可以持續、穩定地獲得租金收入;而在這個過程中,他也就可以逐漸學會航運業務了!

包玉剛買下金安號的第二年,由於蘇伊士運河因埃及戰爭而關閉,航運費用猛漲。

當年年底,金安號賺的錢,就已經夠包玉剛買下7艘新船了!

到了1957年的下半年,航運業出現蕭條,運價跌到最低點,那些搞短期出租的船主,每天都要賠老本,只有包玉剛卻可以憑著合約穩收租金。

事實證明他這個「門外漢」的經營策略是最好的。人們不得不承認,包玉剛的運氣和眼光都是一流的!


信用是最有力的武器

在香港的航運業,包玉剛初出茅廬,便大殺四方,憑藉的就是一個「傻」,無論說它是門外漢還是傻小子,都不能不承認這是一個讓人放心的人。

也正是因為這份信用,包玉剛的生意越來越大,甚至每一次的商戰都是連連告捷。

儘管連戰皆捷,包玉剛仍不滿足,他認為單靠經營利潤來買新船,這個發展速度就太慢了,一定要設法爭取銀行的貸款。

包玉剛找到了滙豐銀行的高級職員桑達士。

有一次,包玉剛有機會以100萬美元購買一艘7200噸的新船,並把它租給一家日本航運公司,雙方議定租期為5年。

日本航運公司急於用船,所以願意出面請它的銀行資助包玉剛買船。包玉剛算了一下帳,航運公司應該付給他的第一年的租金是75萬美元,那麼,由日方銀行給他開一張75萬美元的信用狀該是沒有問題的。

於是,包玉剛就去找桑達士,希望滙豐銀行貸款100萬美元給他買船,而他將以75萬美元的信用狀作擔保。

100萬美元可不是個小數字,謹慎的桑達士不會輕易相信任何人。

包玉剛問:「桑達士先生,如果我拿到信用卡,你能不能貸款給我?」桑達士乾脆地回答:「貸!」

包玉剛立即前往東京,他對那家日本航運公司說:「只要把信用狀開給我,我保證在3天之內就把船交給你們。你們信得過我,就先把信用狀給我吧!」

在這場「空對空」的鬥爭中,包玉剛的良好信用成了最有力的武器。

結果,桑達士不但實踐諾言貸給包玉剛100萬美元,而且還確定了與包玉剛的長期合作關係。

在後來的無數次借貸合作中,他以誠信為本,取得了銀行的信任和支持,使自己事業的發展有了一個雄厚的資金來源。後來,包玉剛作為"亞洲第一人"榮任滙豐銀行董事。

在包玉剛的精心經營下,環球公司的船隊迅速壯大。1981年,包玉剛的船隊總噸位達到2100萬噸,比美國和蘇聯的國家所屬船隊的總噸位還要大,成了名副其實的「世界船王」!

曾經在他面前是航運史上的高山,希臘船王亞里士多德·奧納西斯對他說:"搞船隊雖然我比你早,但與你相比,我只是一粒花生米。"

和李嘉誠聯手,讓香港擺脫英國資本控制

自從香港淪為英國的殖民地,英國資本集團壟斷了許多行業,華人資本長期處於劣勢。

包玉剛雖然成為世界船王,但他也看到,航運業的風險太大。

所以從70年代初開始,他就開始「登陸」,將賺得的部分財產投資于越來越紅火的房地產業,兼營酒店和交通運輸。

為了在陸上也能取得海上那樣輝煌的成就,他和香港首富李嘉誠一起,和英國資本集團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鬥爭。

然而自20世紀60年代香港經濟起飛開始,華人資本漸漸壯大,包玉剛、李嘉誠等人早已躍躍欲試,要與英國資本集團一爭天下。

李嘉誠先是悄悄地收買英國怡和集團所控制的九龍倉的股票,已經掌握了其中的18%。

但是這時,李嘉誠感到同屬於英資集團的和記黃埔對他更有吸引力,而要想同時吃下這兩個地方,又是他的財力難以達到的,所以他約包玉剛密談,希望包玉剛能接手九龍倉。

如果他們兩人能順利地控制和記黃埔和九龍倉,則英國資本集團在香港的壟斷地位就一定會被動搖!

九龍倉是香港最大的碼頭,掌握了九龍倉,就等於掌握了香港大部分物資的裝卸和儲運業務。

所以包玉剛表示願意接受李嘉誠的建議。

李嘉誠坦率地說:「我所掌握的2000萬股九龍倉股票,以40元一股的價格全部轉讓給你。另外,你把滙豐銀行的股票轉讓一部分給我。」

包玉剛知道,當初李嘉誠買這些股票時,每股只花了十三四元,但是他更知道,掌握九龍倉能為他帶來怎樣的利益。

他沉吟片刻後說:「你每股降4元,我們馬上成交!」

李嘉誠毫不猶豫地答應了。

掌握了九龍倉股票30%的包玉剛,理所當然地進入了九龍倉董事局。

1980年6月20日,趁著包玉剛在歐洲度假的機會,怡和集團突然發起反撲,打算以每股95元的高價,收購九龍倉股票3000萬股,使他們掌握的股票占總數的49%,遠遠超過包玉剛所掌握的股票數量。

包玉剛是在法國的別墅里接到這十萬火急的情報的。

6月22日,包玉剛趕回香港。幾個小時以後,他在記者招待會上談笑風生,宣布他已經籌集了足夠的資金,要以105元一股的高價,收購九龍倉股票2000萬股!

第二天一早,大批持有九龍倉股票的小股東蜂擁而上,拋出他們手中的股票。在短短的2個小時內,包玉剛就調動了21億元資金,完成了他的收購計劃。

至此,他所掌握的九龍倉股票比怡和集團整整高出19%,完全控制了九龍倉。「世界船王」一舉「登陸」,並且牢牢地掌握了陸地的控制權!

而九龍倉的控制,也正是作為殖民地的香港和英國資本一次對戰,在香港經濟史上寫著重要的一頁。


意外得知他是包拯的29代嫡孫

包玉剛1984年意外得知自己原是包拯的後代。

1984年10月,已離開故鄉多年的包玉剛懷著對故鄉的深厚感情,回到寧波訪問,這次回鄉之旅,他參觀了江南最古老的藏書樓"天一閣"。

這一天,「天一閣"的古籍管理工作人員聽說來訪者是香港船王包玉剛先生,就特意將"天一閣"珍藏的一套《包氏家譜》捧出給包先生看。

這套線裝古本的《包氏家譜》記錄了包家綿延繁衍的根系。

包玉剛當即查看了《包氏家譜》,並順著包氏綿延脈絡查下去,

他意外發現自己是包拯的29代嫡孫,高興得呼喊起來:"我是包青天的子孫!"

擔心他是自己的錯覺,他又找到自己當年老家的家譜,竟然嚴絲縫合。

他說:我一直以為自己是土生土長的寧波人,原沒想到自己竟然是包青天的子孫。

包玉剛和鄧小平的交往

1949年離開大陸,奮起於香港,又怎麼會在1984年尋到自己的家族呢?

這不能不說到他和鄧小平的交往。

自從改革開放之後,陸陸續續的愛國華僑回到國內,支持國內的經濟建設,包玉剛就是其中一位。

本來大陸就是自己的故鄉,但是對於紅色政權的中國,包玉剛免不了幾分擔心,然而這種擔心在鄧小平身上,最終釋然,也在彼此之間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對舊有觀念的突破,最早發生在1981年。

1981年7月6日,包玉剛與父親包兆龍一起訪問北京,首次受到了鄧小平接見。邀請並陪同包玉剛的是他的表兄弟、外經貿部顧問盧緒章。

然而偌大的一個北京卻找不到一個像樣的賓館招待這位大老闆,最後好不容易才在北京飯店安排了一個套間,而包玉剛的

鄧小平會見包玉剛大批隨從卻住不進去,包括他的妹夫--他最得力的助手。"王耀成說。在北京,包玉剛向盧緒章提出,他想為國家做點實事,

第一件事不是造船,而是要捐1000萬美元給北京造一座像模像樣的大飯店。他不要求任何回報,只提出一個條件:飯店以他80多歲的老父親的名字命名,叫"兆龍飯店"。

1000萬美元,在1981年是個天文數字。

"然而這張沉甸甸的支票卻沒人敢接。"王耀成說道,"這件事在北京的各個部門討論來、討論去,一直通不過。持反對意見的人發言說:'他是一個海外資本家,不過出了點錢,就想在我們社會主義國家的首都永久留名,這怎麼行?'"

報告終於又擺到了鄧小平的面前。小平發話了:「用他一個名字,也沒有關係嘛,為什麼不可以?人家有貢獻也可以紀念啊!別人不同意,我來替他題字。」

不久,鄧小平批示:「兆龍飯店問題是政治問題,包玉剛捐獻一千萬美元,並非投資、合營,搞得不好,誰還來呀!請國家旅遊局在北京最好的地方給包玉剛建一個飯店。」

包玉剛聽到了消息,說:「好!我馬上把支票送過來。」

轉眼就是包玉剛父子到京的日子。1981年7月3日,包氏父子一行9人來到北京,這是包兆龍老先生幾十年來第一次來到自己國家的首都。

鄧小平接過了包玉剛當面捐贈的1千萬美元的支票,並且踐諾題寫了「兆龍飯店」,而且後來還破天荒地為一個飯店剪了彩。

一年後的1982年11月11日,包兆龍去世。他一定欣慰有個人終於幫他圓了他為他的祖國做了一點貢獻的夢。

鄧小平不僅題寫了「兆龍飯店」,此後還題寫了「寧波大學」,在包玉剛去世後還題寫了「包玉剛畫冊」。

在包、鄧第一次會面十年後,包玉剛溘然長逝,鄧小平發了唁電深情悼念。

建成寧波大學

「寧波的面積是香港的十倍。香港550萬人口,有4所綜合性大學,而寧波500萬人中,沒有一所大學。在全國向四化進軍、寧波要改變面貌的今天,高等教育那麼落後,怎麼行呢?」

鄧小平此舉的激勵作用是巨大的。

在他發表「寧波幫」講話後不久,包玉剛馬上行動起來,滿足家鄉的辦學渴望。他把建校方案交給盧緒章時,兩人一拍即合。

在盧緒章的大力促成下,包玉剛當場答應拿出5000萬元人民幣,助建寧波大學。

1984年12月20日,鄧小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包玉剛。包玉剛提出了在寧波辦一所大學的設想,希望得到支持。

「我贊成。」鄧小平非常高興,稱讚包玉剛「愛國愛鄉,有見識,這件事辦得好!」並欣然答應給寧波大學題寫校名。

寧波大學的建校速度是一個奇蹟。1985年10月29日,由包玉剛總捐資2000萬美元、占地1283畝的寧波大學,在他的老家莊市附近舉行了奠基典禮。

除捐獻巨資為家鄉興建兆龍學校、中興中學、寧波大學外,還建造北京兆龍飯店、上海交通大學包兆龍圖書館、包玉剛圖書館,設立包兆龍、包玉剛留學生獎學金等。

這些都是包玉剛給大陸人民留下的珍貴情誼。

寧波大學圖書館

1991年,這個叱吒香港的大亨,突然病逝,鄧小平聽說後,只說了一句話:他時常盼著97年香港回歸,如今這麼早就去了,只是我也不知道能不能看到。

這兩位老人都沒有看到香港今天的繁榮,這是在是一個遺憾,然而對於今天的香港來說,正是因為那麼沒有看到的過往者的期盼,才有今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XGMa-28BjYh_GJGVtyWb.html







挨罵的李嘉誠

2020-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