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歲了,哈利。麻瓜電視和網絡上看不到你們的一點痕跡,恭喜,你的魔法法律執行司運轉順利,始終如一。
母親已經過世幾年,感謝你沒有忘記你的佩妮姨媽。詹姆、阿不思、莉莉都上學去了,不知下次何時才會見到孩子們一起玩耍。
終於,我倆都進入4字頭啦。我不會說想你,反正最晚聖誕節就會聯絡。生日快樂,哈利。
——D哥
今天,哈利·波特40歲了。
陪你一起長大的少年,竟然進入了不惑之年。
2000年,《哈利·波特》1~3部在中國出版。
2001年,第四部。
2003年,第五部。
2005年,第六部。
2007年,第七本。
2011年,系列電影完結。
2017年,書里的「十九年後」發生。
2020年,哈利、赫敏、羅恩、納威、等主角迎來40歲。
20年,7本書、8部電影。
哈利成長了20歲,我們也成長了20歲。
這種生命軌跡的重合,比其他任何作品都強烈。
當年,首批入坑,
現在,跟哈利同樣「人到中年」,奔三、奔四的讀者,
如今怎樣了?
他們在哪?
做著什麼工作?
哈利·波特怎樣影響了他們的人生?
我們跟幾位老哈迷聊了聊。
標題的「奔四」略有誇張,他們的年齡跨度,從28到40不等。
《哈利波特》里的人物曾經給你帶來哪些力量?
首先是盧娜。
03年,當時學校詩歌比賽,我寫了一首悼念小天狼星的詩歌,準備拿我原創的這首作品參賽。
為了更好地進入角色的情景,我就從一個名叫16shop.com的網站網購到了哈利·波特的魔法袍、圍巾這些裝備,完成了我人生當中的第一次cos。
你可以想像,03年的時候,其實我並不知道cosplay這個概念,周圍也沒有人知道,所以這個舉動就引起了非常多的爭議。
什麼樣的爭議?
好多人都對我指指點點,在我身後說,也不知道他們是故意、還是無意讓我聽到,會能感覺到他們用異樣的眼光看著我,說我瘋瘋癲癲,奇裝異服,也有些老師看我不慣的。
但是我就不以為意,為盧娜就是一個特立獨行,逍遙自在的人,堅持自己的風格。她甚至相信很多魔法世界都不相信的東西,會去嘗試系統之外的東西,打開最不可能的邊界。我就從盧娜身上獲得了很多應對指指點點、流言蜚語的力量。
閱讀《哈利·波特》當時是不是也很「另類」?
05年秋天的時候,我高三,我們語文老師是一個應試教育體制下的典型老師,不許我們閱讀任何一本長篇小說。
我以哈利·波特為原點,通過網絡和拓展閱讀,獲得了很多西方文化知識和跨文化的視野,轉換成作文靈感,但語文老師卻特別看不上。
教研室的老師把我叫去喝茶,說這次考試故意給了你低分,還給了我一個議論文模板。
你怎麼回應?
我回去就把他們當做烏姆里奇,重溫了一下《哈利波特與鳳凰社》,覺得自己也在做抗爭,有了這樣的代入以後,就會更有勇氣,去堅持自己的閱讀和寫作。
我考上北大中文系之後,第一學期就整理了我在閱讀《哈利波特》和相關資料的過程中積累的各種想法,寫下了《我的哈利波特:哈7大猜想》,這是我的第一本書。
《哈利·波特》給你人生最大的力量是什麼?
我開始看HP時大概是02、03年左右,在那之前我就是個奇幻迷,但當時接觸的除了類似《羅德島戰記》《秀逗魔導士》這樣的日式奇幻,就是《魔戒》《黑暗精靈》這種幾十年前的老作品。
這時HP出現了,還有電影,我當時的感覺一方面是,「原來還有這種貼近日常生活的當代奇幻作品啊!」,另一方面,電影的話題性也擴大了奇幻同好的交流範圍。
加入了什麼粉絲組織?
加入了一個國內的粉絲論壇,當時書還沒出完,我經常在上面看看劇情討論、後續猜測、粉絲翻譯的原作和同人啥的。印象最深的是看了一篇從英文翻譯過來的德赫同人,寫得還挺好的,那大概算是我第一次吃到邪教CP(其實還挺熱門的……)吧!
那文挺長的,有5~10萬字吧?後來並沒有萌上這對,但當時很驚異有人寫,還有人翻譯,寫得和翻譯的還都不錯。翻譯的毅力很強……
名場面
這件事讓你感到,原來寫這樣的東西是會有人喜歡的?
對。
還有個悲慘的小故事,就我在論壇上跟人打賭小天狼星會復活,不然就在雜誌上把名字倒著寫!然後HP完結那一年(2007年),我在《漫友》上發表了一篇文章,署名是「風的倫爾謝伊」。至今老粉還會提到這件事!
所以,是作品及其同人文化,鼓勵了作為創作者的你?
對,它的作者和它的粉絲們讓我知道,不止我在做這樣的夢。
我在看HP之前就在寫原創架空大陸,寫了大概18年了,出了3本書(此處順便廣告,《奇遇辦》了解一下!)
堅持夢想繼續寫下去,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
《哈利·波特》給你人生最大的力量是什麼?
2000年的時候我已經上高中了,我已經很清楚地知道我喜歡幻想題材,新華書店門口放了一本跟魔法有關的書,我怎麼可能不注意。
當時,書的封面是有紋理的,翻開,裡面的紙是綠色的,好神奇!就迅速買回了家......
最喜歡的是書中的各種友誼,不僅是三個主角,還有海格、盧娜、鄧布利多、多比等等等等,我更加確信,友誼是含有巨大能量的。時間和閱歷告訴我:「友誼的力量已經被證實,請繼續相信它。
鄧布利多是哪種友誼?
鄧布利多是我最喜歡的角色。首先,魔法世界當中的老爺爺就已經莫名可愛了,再加上他很早就出現在書里,是最早帶來神奇感的那個人,又是哈利的精神導師。
(鄧布利多的死)我是在公交車上讀到的,當時從家裡坐車去學校,在路上讀到這一切之後就開始哭。那一段時間之內,我覺得整個人完全失去了力量,而那天是陽光明媚的一天,陽光很強烈,但是我覺得很冷,很傷心,後來那個書我就沒有再打開,太生氣了。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完全能理解一個作者的創作訴求,她(羅琳)就是要把你的安全感全部抽離,但是我不能原諒她殺死了我最心愛的角色。
一般的「老師」會要求你「不要這樣」,所有事情都要指指點點,但是鄧布利多這樣的「導師」會把決策權交給你,把你當做成年人看待,希望你在成長中理解更多事情,做出自己的選擇。我很喜歡這一點。
想到哈利40歲了,什麼心情?
仿佛時間被壓縮了。
從認識那個眼鏡壞掉的小男孩到今天,時間被摺疊在了同一刻,也許我們都不曾長大,又或許書中的所有磨礪讓我們瞬間成長。
《哈利·波特》給你人生最大的力量是什麼?
當然是職業選擇!
是它影響你當老師的嗎!?
是啊!!!我讀HP那會兒已經上中學了,有一種本能的主角反感(而且封面上那個哈利長得特別像我同學)……開始吸引我的就是霍格沃茲的老師們啊!
我就想,學校氛圍咋能這麼理想呢,老師們對學生的指導,每一門課的講授方式,都有不同風格。
最喜歡誰?
麥格教授,特別喜歡她的評分量化管理,特殊學生特殊對待,但是沒有寵溺型的關照。對於哈利這種特別天才、或是自命不凡的學生,該扣分扣分,但也會因為特殊貢獻而加分。
比如哈利一年級溜出去找巨怪那回嗎?還有叫學生去談話,先罵一頓再給一塊餅乾......
哈哈哈對!還有斯普勞特教授,一直鼓勵納威。笑話納威的大多是學生,誰一直在讓他嘗試呢?
鄧校也很棒,但一個就夠。學校的管理者,不能每個人都像他那樣......後來盧平出現了,有人不愛盧平嘛!不存在的。
總之就是,霍格沃茨的老師們,可以包容,可以個性,可以溫柔......就有一種「學校里熊孩子太不友好,好老師才是永恆的」感覺。
而當時你的老師們...?
曾經因為去租書店看《哈利·波特》,被教政治的校長逮到哈哈哈。
霍格沃茨的老師是你理想的職業目標嗎?
現在管理了太多學校的事務,特別能理解麥格那種寬嚴相濟的處事方式。以前沒什麼人談論她,特別可惜。
可能大家覺得她是個管教學的老太太......可是我以後大概會變成她那樣吧。
如果學生在你的課上偷看《哈利·波特》,怎麼辦?
《哈利·波特》已成為中小學必讀書目了。但如果真的在課堂上被抓到,那當然是——讀完,寫一篇1000字以上的感想,再念出來和同學們交流心得。標準做法,沒毛病。
《哈利·波特》給你人生最大的力量是什麼?
他就像是陪伴我整個青春的夥伴,同時讓我生命中多出了一個世界。他不僅讓我愛上閱讀,甚至改變了我的人生。
改變人生,是指成為HP大V這件事嗎?
10年前,我活躍在哈迷論壇「活力吧」,同時開設了微博帳號「哈迷瘋子」,分享魔法世界資訊。
後來我的博文被知名影評人轉發,讓更多影迷熟悉,不久後被新浪網約稿寫《哈利·波特》相關文章,最後又認識了華納中國等很多夥伴。
現在電影博主是本職工作嗎?
不全是,但大部分精力會在這上面。
對作品的痴迷從「愛好」變成「工作」,感覺如何?
會有成就感,雖然忙碌,但不會覺得太累。從一名普通粉絲變成相關IP博主,從一開始對《哈利·波特》的喜愛逐漸轉變成相關從業者,這一切都像魔法般神奇。
《哈利·波特》給你人生最大的力量是什麼?
我的成長環境比較閉塞,身邊沒有人看《哈利波特》。剛好當時又是網際網路、BBS興起的時代,我是通過電腦第一次感覺到,有這麼多人跟你喜歡一樣的東西,一起交流,那個感覺太好了。
當時有特別多的HP網站我都玩兒過,很多奇奇怪怪的小遊戲,打魁地奇啊什麼的。
分院、選魔杖、魔法小測試...都玩兒過
有一個叫52harrypotter.com的網站,現在已經沒有了,簡直就是我的最愛,它不僅是BBS,而是用了哈利波特的世界觀——以前那種論壇可以積分,積分就是金加隆,存進古靈閣,兌換網站內部的一些東西,聊天室就是破釜酒吧,進去會問「有黃油啤酒嗎」......
獲得了共鳴感?
不只是粉絲網站,還有作品本身。它有點超出了普通作品的感覺,因為除了時間上的對應,很重要的一點是,哈利在上學,你也在上學,你們會共享很多經歷。
很多人小時候也會看武俠,看《魔戒》那種奇幻,那些很迷人,但是也很遙遠。《哈利·波特》卻跟你的經驗如此相近,只不過他上學是學魔法,你上學只能學語文、學化學......
這種「共鳴」對你的影響是?
你跟著他(哈利)不只在經歷事情,還有心靈的歷練,也跟日常經驗高度融合。
印象最深的是到了第五部,故事舞台從學校拓展到外面的社會,你不能永遠待在學校里,跟伏地魔做一學期一次的鬥爭。你的保護者,老師們,一個一個走掉了,所有人都不相信你......你要一個人堅持自己的信念走下去。這個跟你的個人經驗幾乎一樣。
《哈利·波特》給你人生最大的力量是什麼?
因為出了斯內普教授的cos,一腳踏進歐美cos大門,從此其它是路人。也因為斯內普的cos遇到了生命中重要的人並且決定一生相伴。
並且還認識了很多哈迷老師,人文社的馬愛農老師、王瑞琴老師、馬博老師,林品,郭鶴鳴…還通過哈迷活動找回了很多學姐學長,我們互相鼓勵和成長,讓我有了「信仰」,更加堅強。
為什麼cos斯內普?
11-12年吧,具體日子記不太清了,因為基友說我的一個日漫cos造型特別像斯內普,我小時候就很喜歡教授,也不知道哪來的膽悄悄嘗試了一下,沒想到受到了不少哈迷的好評,從此我就開啟了歐美cos的開關。
這些年的cos,有變化嗎?
我做了3身教授的衣服,最開始不懂,用的料子不夠講究,後來去看了(電影的)原版衣服,換成了更接近原作的布料。我還做了他冬天看魁地奇比賽的那版服裝。
教授的衣服一成不變把領口和袖口扣的很緊,用黑袍子遮住全身,應該是他對自己的一種保護,造成了孤高無法接近的感覺,因為他雙面人的身份,也因為學生時代被欺負的經歷,也是因為多年的潛伏和必須一個人完成任務的壓力。這種服裝造型把他的性格和故事襯托的更加豐滿。
可以看看照片嗎?
我不介意你放個「10年前 vs 10年後」的cos斯內普教授的對比圖(笑)
我當年真是仗著年輕,現在想想自己何德何能敢出男神。
不過即使現在30而立,依舊相信魔法世界存在,並且因為魔法世界越來越自信。
我想我就算到了60歲也會依舊如此。
《哈利·波特》給你人生最大的力量是什麼?
培養了幻想的能力...吧。
我是設定控,這一點,是讀《哈利·波特》意識到的。看到霍格沃茨的城堡構造、對角巷的商品、過節時禮堂的裝飾、火車上小販賣的零食,甚至魔法硬幣的形狀和質地,都會興奮好久。這些設定比人物、情節更讓我著迷。
羅琳化用、復用經典奇幻設定的能力太強,明明都是慣用的元素,卻讓人特別有沉浸感。我被這些細節征服了。
展開講講?
《火焰杯》吧,那時候故事舞台基本已經固定,陋居-城堡已經介紹得的七七七八八,突然來了個百年難遇的魁地奇世界盃和三強爭霸賽,宏大的賽事,不同學院、國家的巫師,簡直是......大把奇妙的設定懟到你臉上。
當年我就瘋狂吸這些,上頭。
好多書里描寫美食讓人流哈喇子,HP讓我流哈喇子的就是這些設定。
那跟「幻想能力」有什麼關係?
我會寫中二日記啊,想像自己是霍格沃茨的學生,拓展書里沒看過癮的那些細節......現在才意識到,我是在寫同人。後來還寫奇幻小說,拿給朋友看。
當然,那些都很蹩腳,一個都沒成,但我養成了做白日夢的習慣。整個青春期都在幻想中度過,構思一個神奇世界,在裡面遨遊,這成了一種自娛自樂的愛好。
這種愛好影響了現在的人生嗎?
沒能成為同人大佬,沒有寫書,一度想學設計但沒有轉行成功。但精神和人格,我相信有很大影響。小的時候,我發現我不需要很多朋友和親密關係,喜歡一個人待著,長大了也是這樣,別人會側目,說你孤僻、內向,但只有我自己清楚,是因為我的腦子裡足夠有趣。
分享固然快樂,但精神世界豐富了,自己也能跟自己玩兒得挺好。
現在想想,是做白日夢的習慣先讓我成為一個獨立的人,然後才走上現在的道路,所以,也不能說(對職業)沒有影響。
聊完發現,《哈利·波特》帶來的影響,比想像中大太多。
它的魔力早就超越了一部「奇幻小說」。
像一個老朋友,成為了人生的一部分,熟悉得無需刻意提起。
開頭那段話,是今天一個粉絲網站上,有人模仿麻瓜表哥達利給哈利寫的一封信。
這也是我想說的話。
終於,我們都成為了中年人。
20年了,很高興你一直都在。
感謝陪我一起長大,波特先生。
生日快樂。
采寫
船長
插畫
美國藝術家Mary Grandpré為《哈利波特》繪製的黑白章節插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