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諜】紅色電波中那些為新中國立下汗馬功勞的「無名英雄」們

2020-03-16     半杯餿茶

秘密電台,在中共隱蔽戰線上扮演了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從第一台電台自己組裝,到後來遍布全國的上百台密台工作。在空中,密織了中共最迅捷的情報網絡。這其中,包括發送情報,包括監聽與技術偵察,每一份情報的獲取,都對中國革命產生了或大或小的影響。這其中,許許多多電波中的「鬥士」「紅色特工」或者默默無聞埋首在紛雜的信號之中,或者將生命獻給了自己的事業。柳雲龍的一部《暗算》,曾將從一個角度刻畫了隱蔽戰線中電台這個戰場的寂寞和驚心動魄。

以下,記述一些在中共秘密電台(技偵情報)上的傑出功勳人員:

周恩來,共和國總理。中共情報保衛系統的創建人,領袖者。也是中共創建第一台秘密電台的指揮者、策劃者,更是第一本密碼本《豪碼》的編寫者。其功勳不再贅敘,但其名將永世長存。

李強,中央特科第四科(中共最早的情報組織領導-武漢時期特務股股長,原中央特科四科交通科,後改為電訊科)首任科長。後任科學院院士、外經貿部部長、國務院顧問、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江蘇常熟人,真名叫曾培洪,字幼范,南洋學堂的土木工程專業,1925入黨,在「五卅」運動中成長為學生運動領袖,創立常熟第一個黨組織,為上海工人武裝起義研製炸彈。為新中國的軍工、外交、經濟、外貿以及無線電國際學術(李強公式)工作做出了巨大貢獻。

張沈川,中央特科第一位無線電報務員。後任國家安全部特約諮詢委員。

湖南省慈利縣人,是中共無線電通信事業的創始人之一。曾親手編制了中共第一本無線電通信密碼,參與創建中共第一部地下無線電台和舉辦中共第一個無線電訓練班,寫下了充滿挑戰、驚險和傳奇色彩的壯麗篇章,是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主人公李俠的原型之一,也是湖南省私立九澧中學(今石門一中)的創始人之一。

王錚(原名吳人鑒),被譽為我軍通信及新中國通信事業的「鼻祖」。中共軍事力量第一任電台領導人之一,55年中將。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兼總參四部部長。當選為中共第十、十一屆中央委員。

江蘇武進人。戰爭期間歷任工農紅軍總司令部電台大隊長,無線電總隊總隊長,軍委通訊聯絡局局長,開展無線電對敵鬥爭,為中央紅軍粉碎國民黨軍的「圍剿」以及長征中突破封鎖線和紅二、四方面軍同中央紅軍的甘陝大會師立下功勳。中央軍委三局局長兼政委、作戰部副部長領導創建了解放區的第一個廣播電台,創建中國電子信息類第一所大學--西軍電(今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曾希聖 ,曾名曾勉,革命家、政治家。在第五次反「圍剿」期間,曾希聖領導的軍委二局就先後破譯敵人密電數萬份之多。尤其在長征中南下貴陽時,曾希聖在危急關頭利用掌握的密碼冒充蔣介石的電報調開了追敵,使紅軍避免了不得不在烏江邊背水一戰的危險境地。葉劍英說:「曾希聖不簡單,是個可以認識『天書』的人。」

先後任晉冀魯豫野戰軍副參謀長、山東野戰軍第7師政治委員,中共中央華東局國民黨統治區工作部部長,第二野戰軍副參謀長兼豫西軍區司令員。中共皖北區委書記兼第三野戰軍皖北軍區司令員、政委等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共皖北區委書記,中共安徽省委書記、第一書記,安徽省人民政府主席,中共山東省委第一書記,中共中央華東局第二書記,中共中央西南局書記處書記。

李作鵬,江西吉安人,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1981年1月2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特別法庭有期徒刑17年、剝奪政治權利5年。後保外就醫,安置在太原。

1930年,中國工農紅軍在江西吉安擴充隊伍,年僅16歲的李作鵬報名參加了紅軍。李參加紅軍後,工作積極,作戰勇敢,熱愛學習,勤于思考,對於紅軍的作戰經驗認真總結、思索,對文化知識也掌握較快較多。李作鵬性格沉穩,平時話不多,但卻肯動腦筋思考問題,常常能夠在關鍵的時候或者重大問題上,向首長提出自己的見解。學習、訓練、打仗,都表現很好,

1931年,加入共青團。1932年,轉入中共。調至中革軍委,先後任軍委二局參謀,二科科長。1939年8月任八路軍115師司令部偵察科科長,作戰科科長。1943年3月任山東軍區參謀處處長。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人民自治軍、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部參謀處處長。

戰爭年代,長期在軍隊機要,電台,司令部工作、建設中,曾立下大功。


戴鏡元,福建省永定縣岐嶺鄉竹聯村人。中國人民解放軍技偵情報工作創始人之一、技偵情報戰線傑出的領導者。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三部部長,副大軍區職離休幹部。可能是加入中共年齡最小的黨員之一(1929年,十歲入黨)

長征途中,破譯電報,終止了打鼓新場戰鬥,避免了紅軍再度損失。也佐證了毛澤東對國民黨軍、各路軍閥追剿紅軍的戰略態勢正確判斷。

抗日戰爭時期,他歷任軍委二局副科長、科長、處長、系主任、副局長等職,參加了平型關等戰役戰鬥的情報保障任務。解放戰爭時期,他歷任軍委二局代局長、局長兼政治委員,中央後委委員、軍委總情報部副部長、軍委技術部部長、中央機要局副局長,中共北京市東城區委書記處書記、區長等職,參加了中原突圍、進軍大別山、遼瀋、平津、淮海、渡江、進軍西南等戰役戰鬥的情報保障任務,為部隊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作出了貢獻。

塗作潮,代號:木匠。中央特科四科第一代技術大師,為許多著名報務員之師及後勤維修支持,長期從事隱蔽戰線工作。後任一機部上海機電研究所處長,上海電機廠廠長助理等。1982年徹底平反。

蔡淑厚,民族工業家,中央特科重要成員,為中共第一台電台的組裝貢獻巨大。曾參加反法西斯國際情報合作(共產國際遠東情報局)。曾先後擔任上海市文化局電影管理處處長和上海市公用局、規劃建築局、機械工業局、機電一局副局長、一級工程師等職。1973年平反昭雪。

蒲秋潮,女。1929年特科在滬西英租界極司非爾路福康里九號一幢三層樓石門房子建立第一座秘密電台,蒲秋潮參與收發報。後調東北任抗聯四軍敵偽工作部辦公室主任,1936年6月病逝於哈爾濱,時年30歲。

於保合,吉林伊通縣城南青咀子屯人(滿洲鑲黃旗)。這是在最殘酷的東北環境下堅持秘密電台作業的功勳前輩。

1933年7月加入中國共青團,1936年1月轉為中國共產黨。1922年入縣城二旗小學讀書,1928年考入長春自強中學。1931年考入吉林省立一中。1933年7月任吉林市團區委書記。1934年初被派往蘇聯學習無線電技術,回國後派到哈爾濱籌建秘密電台。1935年3月派到珠河(現黑龍江省尚志縣)中心縣委游擊區建電台。1936年夏任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三軍司令部電訊學校校長。1939年初再次去蘇聯學習無線電業務,7月任東北抗聯總司令部組織科科長兼無線電分隊長。1945年後任長春市衛戍司令部周保中專台主任,吉遼軍區司令部無線電分隊長、機要科科長,東滿前指三科長,解放軍第47軍三科副科長,湖北省宜昌電信指揮部軍代表兼局長。

建國後,考入中國人民大學外交系學習。抗美援朝時任志願軍空聯司通訊處副處長。1952年後歷任華北軍區空軍司令部通訊處副處長、北京軍區空軍司令部通訊處處長、解放軍通訊工程學院(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前身)系主任、軍委總軍械部雷達局副局長、國防部第六研究院器材部副部長、三機部供應局副局長、物資局顧問等職務。1955年被授予上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大校軍銜

劉鶴孔,江西省永新縣人。紅軍時期,歷任團技術書記、青年幹事、連政治指導員,一軍團第三師七團總支書記,紅九軍團政治部幹事、科長,團政治處主任,紅四方面軍政治部組織科科長,紅三十軍二六七團政治委員,紅軍西路軍總隊幹部隊政治委員。

1934年,隨中央紅軍參加長征。後參加西路軍,浴血奮戰,得以倖存。在星星峽被收攏, 後被選派赴蘇聯學習電台技術,回國後在上海從事秘密電台(國際情報台)地下情報工作。

1944年3月15日深夜,日軍包圍了劉鶴孔的住宅,劉鶴孔迅速地把藏匿的密碼本銷毀,但日本憲兵在劉鶴孔夫婦臥室的閣樓上發現了電台。劉鶴孔和妻子齊克君同時被捕。劉鶴孔被拷打得遍體鱗傷,一隻耳朵被打聾。8月,日軍以「軍律違反罪」判處劉鶴孔有期徒刑5年,送上海提籃橋監獄羈押。(《永不消逝的電波》中在上海淪陷期間,李白被日本憲兵抓獲場景也取材於此)

1945年8月,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後,才被組織營救出獄。

轉入解放區後,任山東軍區情報處科長、華東野戰軍七縱隊二十師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員,第三野戰軍八兵團後勤部副政治委員。

建國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擔任華東軍政大學政治部組織部部長、華東軍區空軍幹部部部長、空五軍副政治委員。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1964年,轉入地方工作,先後擔任第一機械工業部政治部主任、機械研究院黨委書記、第一機械工業部副部長、中紀委駐機械工業部紀檢組組長等職。 1982年,當選為第十二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

秦鴻鈞,烈士。優秀的隱蔽電台報務員。其夫婦為《永不消逝的電波》原型之一。曾是上海遠東國際情報局報務員,負責與國際台,新四軍台之間的聯繫。

李白(原名李華初),烈士,100位為新中國成立做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之一。為《永不消逝的電波》的主人公主要原型。

1937年10月,李白受組織派遣,赴上海擔任中共隱蔽組織秘台工作。在日寇與汪偽特務等麇集,環境極其險惡的上海,李白克服各種困難,負責上海隱蔽戰線與中央的秘密電台聯絡工作,成為上海和延安之間的「空中橋樑」。後曾一度被日軍逮捕,經組織多方營救,出獄。後中央先後派李白到浙江和江西從事秘密工作。1945年日寇投降,組織又重新把李白調到上海進行秘密電台工作。1948年12月30日,李白不幸被國民黨特務逮捕,1949年5月7日犧牲

葉人龍夫婦守護的「昆台」,建在上海市塘沽路62號的中共秘密電台。這個電台安全而出色地完成了各項工作,直到全國的解放。

塘沽路62號的秘密電台外表是「勝利汽車維修運輸行」葉曉明的父親葉人龍就是這個家汽修運輸行的「老闆」。這是一棟雙開間,兩層樓的門面房,處於東大名路和東長治路的中間地段,街上有幾家小五金店,平時人流稀疏,比較清靜。站在塘沽路62號的門口,往東可以看到東大名路,往西可以看到東長治路,後門出去就是九龍路和九龍路河,這是個眼可觀四方、耳可聽八方的地方,如遇緊急情況也便於撤退。

這個電台的代號叫「昆台」,由吳克堅組建並領導,每每電台發報時,葉人龍夫妻就在塘沽路附近巡邏。有什麼異常情況就會及時告訴正在發報的同志,可以儘早做好相關工作。

電台一直運作到上海解放。後來葉家居住在上海江浦路靠控江路,四世同堂,生活也十分美滿、幸福。

其實,還有很多很多,如我整理的一些巾幗紅色特工中的鄧大姐鄧穎超,李冠華,張露萍等等,都在技偵隱蔽戰線上做出了無與倫比的傑出貢獻。

每一位為新中國的建立立下無名功勳的紅色特工們,永垂不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X94P5HABjYh_GJGVwi0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