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文科生而言,文綜是考試中的重中之重,但在文綜的學習、複習過程中,多數人都會遇到提分難、進步慢、抓不住重點等難關。
文綜怎麼學、怎麼練?
01
搭建完整的知識體系,
注重積累
作為文科生,個人認為每一科的幾本書是相互關聯的,每一科也是相互關聯的。完整的知識體系就像拼圖,記憶的時候按知識單元來(可大可小但要保證完整性)拼入知識體系對應的地方,應用的時候順藤摸瓜。
文綜的基礎一定是記憶,從這個層面來講,重點熟背、非重點熟悉就是最好的辦法。
老師勾畫的、考試常考的重點就是複習和記憶的重點,原則性的問題就是要記清記准絕不出差錯,比如地理的洋流季風地圖、政治的方針政策、歷史的年代和措施等。
非重點就是書本的邊邊角角提到的內容、考試上遇到的新常識等,不要求記死,但要熟悉,在類似的情境中可以回憶起來就足夠,這些東西不需要花費很多時間,也許就是多看了幾眼就會在未來的考試中給你帶來不一樣的思路。
系統性的梳理應該在一輪複習中就完成,然後在後面的複習中查漏補缺,但是在現在的衝刺階段,再去細細品味肯定來不及,所以要把題目做精,從題目去反過來追溯題型和知識點,去總結自己的套路,如果來不及在錯題本上歸類也要在頭腦的知識體系中歸類,讓每一次的練習都不是零散的。
02
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認識
覺得文綜難背、題目難以理解思路,那就是還沒有找到屬於自己的理解和認識。在記憶中不同的科目有不同的記憶方法,每個人都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記憶方式,而不是一味枯讀苦背,有的人喜歡思維導圖,有的人喜歡知識框架,其實都是可以的。
個人來說地理更適合圖像記憶、歷史更適合線性記憶、政治更適合關鍵詞+諧音詞記憶,而針對不同科目的不同模塊,在知識體系後開啟的小專題也是記憶和答題的好方法,小專題會整合相似或相關知識。以政治為例,都是主體,同一個主體在政治生活會有什麼措施,在經濟生活會有什麼措施,整合一下思路會更加清晰,再深入一步,這些措施哪些可以用在地理和歷史答題中呢?所以文綜不是孤立的,處處充滿巧思。
理解題目也是一樣,別人能一眼看出「顯然錯誤」,而你不能想明白「顯然」在何處的時候,可以嘗試以下幾種方法:
一回歸課本,看看是否是知識性錯誤,而自己恰巧忽視了這一點。
二回歸常識,也就是結合實際,地理結合自然實際、歷史結合時代實際、政治結合原則實際。
三就是要「臆造」這種「顯然」的原因,看看這道題有沒有什麼可識別的特徵,將這個「非真理的真理」當作「特例」記下來,下次遇到同樣的題時將這個題作為一個判斷的標準,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就像法官判刑時參考以前的案例是怎麼判的一樣,當然不到萬不得已不要使用。
03
關於作業和加練:
學會審題,快准狠
很多同學會覺得時間不夠用,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審題不准造成的,看題慢、審題慢、抓不住重點,就會找不到思路,在選擇題中猶豫,在大題中無法發散答案。
如何審題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思路,但是我要提醒的就是學會圈畫關鍵詞和記錄聯想知識點,拿到題目一邊看一邊把關鍵詞圈出來,定位知識點、選擇題排除錯誤說法,大題就聯想答題點。這一部分需要在練習中掌握、形成習慣,最後在每一次練習中強化,提高效率的同時提高準確度。
高考之前的每一分鐘都彌足珍貴,切不可白白浪費。《高考必刷題 臨考卷》中的題比較適合臨考前的你,這裡有名校名師聯合研製,不在偶中,在於命對,把每一分鐘都花在刀刃上。
04
熟悉答題模板套路,
學會變通應用
每一科大題的萬金油要記住,萬能答案學會用。
書上的知識背熟背牢是基礎,答大題先審設問,看用哪一課的範圍,問什麼,再回去看題目,一句一句看,圈關鍵詞,能不能和書上聯繫起來。再前後看,前後之間有沒有什麼關係,再整體看,整體有沒有表達出什麼概括啊,趨勢啊等等。
一定要結合材料,有些點是材料引申的,寧可多寫。這些希望大家多揣摩記憶。
05
限時短煉
文綜怎麼練、練什麼?我覺得主要是選擇題。
選擇題的目標是控制錯誤個數,日常考試訓練能保證在4個以內,整體分數才有保證。練習建議分科進行,以1題1分鐘來看,每科每次用10~15分鐘來完成一次練習,一天一科,做完即對答案。
這樣就可以抽一個大課間或者睡前半個小時完成一次練習,既能夠將壓力分散保證其他科目的複習,長期堅持也能比一次花1個小時磨一套選擇題更有成效。當然除了知識性分析,技巧性分析也不可少,通過這樣的碎片化練習來解決細碎知識點,提高審題、做題能力。
06
忠於書而不困於書
做題時究竟何時用書何時不用書,相信這是大家每次改選擇題答案改錯都會思考的問題,說實話這個問題沒有確切的回答,但並不是不能解決。
首先,如果你的知識點記得夠牢,但仍然選錯了,千萬不要懷疑為什麼沒有用,可能是知識點沒有理解,或者沒有注意到題目和知識點的限定條件而使用錯誤。課本上的知識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是正確的,它可以幫你做對大部分題目,但是考試就喜歡考特例,我們要做的不是去懷疑自己學習和努力沒用,而是去識別這些特例的標識,正確使用課本知識。
其次,題意指向答案與課本知識不符合,答案到底該不該改?曾經的歷史老師告訴我:「你想改就改,年輕人不要那麼怕死,萬一你改對了呢?」大家都是抱著賭一把的心態去改答案,但是心態不是理由,你要敢但是要有理由,這個理由不是「我覺得可能這樣」,而是在課本和題目打架時「題意準確指向這樣」,所以,綜合起來就是以知識為基礎,但是用題意做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