薊馬蟲下,危害大,這個新藥專治它,用一次管一季

2019-10-25     睢陽農科

薊馬又稱小黑蟲、小飛蟲等,是棉花、黃瓜、西瓜、水稻、玉米、花生、蘋果、梨等多種作物上的一種害蟲,由於其個體較小,肉眼很難發現,常常造成嚴重的危害。今天給大家推薦一個防治薊馬的優秀殺蟲劑,一季只需用一次,就可徹底控制住薊馬的危害。這個藥劑就是40%溴醯·噻蟲嗪種子處理懸浮劑

藥劑簡介

40%溴醯·噻蟲嗪種子處理懸浮劑,是由溴氰蟲醯胺和噻蟲嗪復配而成的一種殺蟲劑。噻蟲嗪為第二代煙鹼類殺蟲劑,具有很好的內吸傳導性,兼具胃毒和觸殺作用,主要用於防治蚜蟲、薊馬、粉虱、飛虱、蠐螬、金針蟲等同翅目和鞘翅目害蟲;溴氰蟲醯胺是由瑞士先正達公司最新研發的雙醯胺類殺蟲劑,是繼氯蟲苯甲醯胺後開發的又一個廣譜性殺蟲劑,具有更高的活性和殺蟲範圍更廣。主要通過激活靶標害蟲的魚尼丁受體而導致害蟲肌肉運動失調、麻痹,最終死亡,對薊馬、蚜蟲、棉鈴蟲、甜菜夜蛾、煙粉虱、美洲斑潛蠅、小菜蛾等鞘翅目和鱗翅目和同翅目害蟲均有較好的活性。二者復配使用,活性更高,持效期更長。

薊馬危害特點

薊馬為纓翅目薊馬總科害蟲,是種類最多的一種害蟲,全年均可發生,南方在露地全年均可危害,北方春夏秋三季主要發生在露地,冬季進入溫室繼續危害,繁殖速度快,一年有兩個發生高峰期,一般在秋季或入冬的11~12月份和次年的3~5月份。薊馬主要以成蟲和若蟲銼吸植物幼嫩部分的汁液,被害後,嫩葉、嫩梢變硬捲曲枯萎,植株生長緩慢,節間縮短,嚴重時可造成枯死;幼果被害後會果實表面粗糙,果肉硬化,甚至造成落果,嚴重影響產量和品質。

主要特點

(1)殺蟲譜極廣:40%溴醯·噻蟲嗪可有效防治、棉鈴蟲、薊馬、飛虱、粉虱、蠐螬、金針蟲、地老虎等多種鱗翅目、半翅目、同翅目和鞘翅目害蟲。

(2)內吸性好:40%溴醯·噻蟲嗪具有很好的內吸性,藥劑被根、莖、葉吸收後快速傳遞到植株的任何部位,有效殺死各個部位的害蟲。

(3)持效期更長:40%溴醯·噻蟲嗪在土壤中穩定性好,不易分解,在土壤中能長時間存在,並被根系不停的吸收,溴氰蟲醯胺和噻蟲嗪,這兩種藥劑都具有很好的內吸傳導性,能長時間在作物體內存在,達到持續殺滅害蟲的目的。

(4)毒性低污染小:40%溴醯·噻蟲嗪是一種高效低毒殺蟲劑,對環境非常安全,美國環保署將其作為「低風險」農藥予以登記,對環境和產品污染很小。

適用作物

40%溴醯·噻蟲嗪對作物安全性好,可廣泛用於小麥、棉花、玉米、水稻、花生、大豆、馬鈴薯、大蒜、黃瓜、番茄、辣椒、草莓等多種作物。

防治對象

可用於防治薊馬、蚜蟲、飛虱、粉虱、地老虎、棉鈴蟲、煙青蟲、二點委夜蛾等幾十種害蟲。

使用方法

(1)拌種處理:對於小麥、玉米、花生、大豆等直播作物,可在播種前用40%溴醯·噻蟲嗪種子處理懸浮劑按照藥種比300-450毫升/100千克種子拌種,可有效預防薊馬的危害,還能兼防蚜蟲、飛虱、粉虱、地老虎、二點委夜蛾等害蟲,持效期可達80~90天。

(2)灌根(蘸根):對於西瓜、黃瓜、番茄、辣椒、茄子等需要育苗移栽的作物,可在定植時,用40%溴醯·噻蟲嗪種子處理懸浮劑1000倍液蘸根或灌根,然後定植,也可有效預防薊馬、蚜蟲、粉虱、飛虱等害蟲的危害,還能兼治蠐螬、地老虎和金針蟲等地下害蟲,持效期也可達50~80天。基本上可確保整個季節不會發生薊馬危害,大大減少了施藥次數和施藥成本。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農業實用技術,或有任何疑問,歡迎加入「睢陽農科服務圈」進行諮詢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本文由睢陽農科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WfXRA24BMH2_cNUgzWL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