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在加班?不妨先看看這部好片

2019-12-10     第十放映室

印象里,自從《摔跤吧!爸爸》上映後,許久未見夠資格稱作「現象級」的印度電影。


實際上,導演涅提·蒂瓦里早已攜著新片,席捲整個印度——


《最初的夢想》



雖說本片暫時未能引進國內,但在本土上映後曾取得18億盧比(約合1.7億人民幣)票房的優異成績。


既有高口碑、高票房,又有前作附加的印象分。


光看賣相,就值得第一時間加入片單。



事實證明,電影的成色確實不賴。


無論是歡樂、熱血的氛圍,亦或是笑中帶淚的觀影體驗,都可以用「酣暢」二字形容。


而且,導演還一如既往地秉持著社會責任感,努力在娛樂性與話題性之間尋求平衡感。



撕開本片輕鬆逗樂的皮囊,一抹悲愴底色悄然顯露,這種反差恰好與印度這個魔幻國度密不可分。


仔細想來,它給世人留下的印象堪稱兩極分化:


透過土味視頻,我們見識到奇葩的一面;通過諸多闡釋社會議題的電影,則揭露出窘迫不堪的另一面。


或許,也唯有堅硬、粗糲的生存土壤,再搭配上質樸、樂天派的民眾,才會催生出自成一派的寶萊塢電影。




01.


同名歌曲《最初的夢想》中有這樣一段歌詞:

最想要去的地方,怎麼能在半路就返航。最初的夢想絕對會到達,實現了真的渴望,才能夠算到過了天堂。

又是夢想,又是天堂,范瑋琪唱出了溫暖人心的力量。


相比之下,拉加夫遭遇的變故就殘酷得多。


為了高考,他自願放棄所有娛樂活動,化身無情的做題機器。


結果,事實並不盡如人意。


輕飄飄的數字壓垮脆弱神經,眼睛一睜一閉,他縱身跳入地獄。



當拉加夫跳樓時,父親帕塔克還在公司忙著開會。


等他匆忙趕到,一邊是神志不清的兒子,一邊是哭到撕心裂肺的妻子瑪雅


這下,他的心態跟著崩了。


於是乎,為了喚醒喪失求生意志的兒子,他決定說出埋藏多年的秘密往事。


看到這裡,你可能已心生不屑,這個「用真情換奇蹟」的套路實在夠土。


別急著定調,好戲才剛開始。



當年,還是青澀少年的帕塔克初入學院,便被宿管老頭敲打了一番。


對方幸災樂禍地表示如果以後還想有出息的話,就趕緊申請換宿舍,別在H4待著。


否則,就得和一群廢物共沉淪。



帕塔克原本還不信邪,但面對惡劣的食宿環境和群魔亂舞的學長,不得不慫。


就在他等待脫離苦海之際,事情迎來轉機。


他發現這個「魔窟」並非想像中那麼糟糕,反而處處是歡樂,看似奇葩的舍友們也各有妙處。



接下來,這段青春往事的其他成員陸續登場。


性傻,不用想也知道,只有滿腦子黃色廢料的傢伙才會得到如此直白的外號。


而他的存在,無疑乃青春片標配:一個性格憨厚,時不時為主角出謀劃策的胖哥哥。


與此同時,他又代表著最純粹的性衝動與雄性荷爾蒙。



酸酸,小團隊中脾氣最耿直暴躁的角色,象徵著青春期躁動不安的一面。



媽咪,一個性格內向、內心細膩敏感的純正媽寶男。


剛踏進宿舍樓,他的父親就語重心長地拜託酸酸和性傻,請他們代為「調教」自己的兒子,讓他別再扭扭捏捏。



酒鬼,一個嗜酒如命的下棋高手。


誰也猜不透他過去的經歷,只覺得他總透露出一股掃地僧才有的滄桑氣質。



最後是德里克,一位罕見的智能猛男。


作為整幢宿舍樓內BOSS級人物,其他人都得尊稱他一聲「老大」。



戲謔的是,老大德里克曾是這群失敗者中最靠近成功的一位。


只要他點頭,隨時可以轉去精英匯聚的H3宿舍樓,可他偏偏「不識好歹」,屢次拒絕。


因此,在那群精英眼中,這就是個自甘墮落的窩囊廢。



性傻、酸酸、媽咪、酒鬼、德里克,再加上帕塔克本人,六個性格各異的Losers組成「失敗者聯盟」。


正是在這群舍友兼死黨的帶動下,帕塔克逐漸體會到家庭般的溫暖和快樂,後來主動放棄了換宿舍的想法。


順便,帕塔克還聯合德里克給大家找到了新目標,那就是贏得校內一年一度的冠軍賽,爭取早日撕掉「Loser」標籤。



隨著劇情推進,故事中的主角逐一現身。


一群從五湖四海特意趕來的損友,竟頗有幾分「英雄集結」的氣勢。


他們一邊為拉加夫加油鼓勁,一邊為回憶補全細節,尤其是帕塔克大學期間猛追女神的經歷。


親情、友情、愛情三線並進,細細勾勒當初意氣風發的年少時光。



過去狗血青春片常見的「墮胎、多角戀、打架」三要素不見蹤影。


取而代之的是「整蠱室友、追女神、撕標籤」,遠超國內多數僅靠MV濾鏡撐場的類型片。


當然,光有這些還不夠。


在調劑笑料和營造氣氛方面,本片同樣出彩。


即便葷段子頻出,照樣在浮誇中顯出一絲清爽



這裡只挑一個印象深刻的橋段。


為了在冠軍賽上實現翻盤,眾人拿出破釜沉舟的決心。


先是串通瑪雅,偷偷給H3宿舍樓的選手使絆子,影響他們發揮。


接著又動員所有夠格參加比賽的人,「喊口號」「送禮物」「開班會」,無所不用其極。


光有外部助力還不夠穩,主角們發誓戒色、戒煙、戒酒,而且還要互相監督,力爭把這股勁兒都用到比賽上。



時間一長,眾人不約而同出現「戒斷反應」。


想罵娘的只能強行變佛系,每天在鏡子前念叨幾句和諧版髒話,想抽煙的只敢偷偷吸幾口二手煙,酒鬼只得躲在酒吧里借橙汁澆愁。


性傻則進入漫長的「賢者時間」,每晚靠做瑜伽來化解邪念。


而暫時只能和瑪雅斷交的帕塔克最慘,差點就痛失女神。



前情鋪墊結束,到了回收伏筆的時刻。


其他人上繳的「違禁品」被一股腦塞到媽咪的床前,結果拎著大包來慰問的老父親看著滿地的煙酒、成人雜誌,瞬間傻眼。


媽咪還來不及解釋,父親掉頭就走,可剛走出宿舍門口,笑意就憋不住了。


他想,娘炮兮兮的兒子居然變成了真正的男子漢,這學算是沒白上。


一個尷尬,一個欣慰,這張「反差牌」,笑果驚人。


還在加班?不妨先看看這部好片


笑料歸笑料,雙線敘事仍在有條不紊的進行。


回憶里,冠軍賽到了決定生死的時刻。


現實中,拉加夫的病情也到了命懸一線的關頭。


能否實現Loser逆襲,順利承接住前期的情感衝擊,全看最後懸念如何落


02.


電影既是國家的文化名片,又是社會制度的縮影。


而印度電影尤為特殊,甚至可以被視作病理切片——


比如,揭露廁所難題和女性生存困境的《廁所英雄》;


比如,為女性經期衛生觀念發聲的《印度合伙人》(原名《護墊俠》);


還有探討家庭、夢想、女權、家暴等多重命題的《神秘巨星》;


以及,關注養老話題和親子關係的《老爸102歲》。


無一例外,以上電影統統帶有喜劇要素,如此看來,印度同行們的心態倒相當坦誠。


縱然女性社會地位不容樂觀,社會問題依舊尖銳,可他們不怕露醜,完全不介意把「自黑」當成文化輸出的形式。



這回,導演涅提·蒂瓦里又找到「揭短」新思路,矛頭直指教育體制和過度壓抑的社會氛圍。


有人評價本片,「這不就是照貓畫虎,又拍了一部三傻」。


誠然,題材相似的《三傻大鬧寶萊塢》是座繞不過去的大山,可二者側重點截然不同。



《三傻》170分鐘的篇幅,構築出令人生畏的教育環境:競爭殘酷、注重培養精英、自殺率居高不下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


有過前輩鋪墊,《最初的夢想》直接跳過對教育機制的刻畫,轉而講述其弊端。


其一,是它對人心摧殘程度之深


沒考上孟買理工學院=失敗者=被人嘲笑一生,這一連串等式逼得拉加夫縱身一躍。


個人生死,竟不如成績高低來得重要。



其二,是它對價值觀的扭曲無處不在


《三傻》意在講述個人對抗體系的故事,因此人物塑造趨向「符號化」:


校長「病毒」代表教育制度的縮影,洗腦功力爐火純青,一套「杜鵑競爭論」唬的學生服服帖帖。


而蘭徹則是以一己之力對抗應試教育體制的英雄,他的存在證明了「只知埋頭讀書,不如追求卓越」。



如今,不僅挑戰者缺席,看得見的「幽靈」也升級為不可見的陰影


拉加夫生命垂危,帕塔克終於悔悟。


他意識到自己從未考慮過「挫折教育」,施加給兒子的壓力害他自絕後路。


一旁的媽咪也含淚打電話告訴兒子,宣布要廢除以成績換獎勵的教育方式。


二人的言行變相說明芸芸眾生都已習慣個人價值被壓迫,乃至於意識不到這套教育體系的駭人之處。



除此之外,導演藏了個更深的隱喻。


回顧開頭,帕塔克被告知H4宿舍是個廢物聚集地。


故事繼續推進,原因揭曉,只因H4的學生們每年都在冠軍賽墊底。


不少人抱怨這個設定簡直「超現實主義」,會有這種想法,主要因為缺把鑰匙:種姓制度


簡單科普下,印度人依據該制度被劃分成宗教權貴、貴族、平民、賤民,而且世代相襲。



以「宿舍樓」劃高低,以「體育天賦」論優劣,這是表象。


翻譯一下,實際是以「血統」分階級,以「出生」定命運。


覺得設定荒誕?那就對了。


歷史上這套森嚴的等級制同樣沒打算和誰講道理,只默默統治印度人民上千年。



拿到鑰匙再看結局,畫風突變。


最後一場比賽遺憾落敗,主角們為何得以擺脫「失敗者」標籤?


答案簡單又殘酷,靠的不是自發努力,關鍵在於上層精英的認可。


「宿命論」陰霾終於散去?不過是一廂情願的想像。



深刻立意、滿分笑果、劇情紮實,電影稱得上飽滿有誠意,在類型片中質量突出。


可惜,它離完美不止一步之遙:人物臉譜化、轉折套路化、揮之不去的理想主義色彩、雞湯濃度喜人。


而強行設置衝突、收尾點題,這些固定範式又拖累了整體觀感。


再加上,兩條故事線的穿插有時略顯突兀,有強行煽情之嫌。


總之,瑕不掩瑜,但不及前作。



03.


雖說,電影終歸只是娛樂消費品,但看眾免不了要從中尋找現實生活的映照。


比如蘭徹在課堂上曾以一番雄辯將校長懟的啞口無言,他口中的帝國理工學院儼然是口壓力鍋


鍋中的每個學生都只顧著與他人競爭,早就忘卻學習的初衷。



這個比喻在我看來,簡直妙極。


當你走出象牙塔,會發現「社會」這口深鍋的加壓程度有過之而無不及——
事業壓力、中年危機、髮際線危機都只會遲到,不會缺席。


你看,昔日的顏值扛把子德里克都被摧殘成這幅模樣了。



再看帕塔克的經歷。


他在大學裡除了學習,剩下精力就是用來追女神瑪雅。


直到踏入社會,這顆掌上明珠突然被冷落。


他離「成功人士」越近,兩顆心就隔的越遠,最後導致感情破裂,他只敢在母子團聚時偷瞄對方一眼。


而當年的好兄弟們也紛紛疲於奔命,要不是拉加夫出事,還不知何年何月才能重聚。



說到這裡,我不由想起上一期《奇葩說》的辯題:喜歡的工作996該不該辭職。


節目中,薛教授一語道破真相——996是在為自己的簡歷打工。


嘉賓蔡康永補充道:當你的時間都被996抽空,該怎麼學習新技能,又如何應對未來?更何況,你荒廢青春去投資的公司,可能根本撐不過10年。


同時,彈幕里的課代表做出精準總結:996就是在為你的病歷打工。



如果說辯論不足以令人清醒,那麼還有另一盆冷水。


最近,一篇文章在朋友圈瘋狂刷屏——《網易裁員,讓保安把身患絕症的我趕出公司,我在網易親身經歷的噩夢》。


概括地說,長期過勞無疑是這位遊戲策劃患上重疾的誘因之一,但網易HR部門的操作就不太體面:威逼、辱罵、恐嚇、勸退。


走投無路的他只好選擇向公眾控訴。


而他的自述幾乎字字誅心:「這5年來,我在網易的加班總時長大約4000小時,基本上都是強制加班。」


「在網易,你努力了還是會有回報的,只是不一定回報在你身上。」


「我意識到,可能人生中總有一個點,你無法再通過努力改變自己的前途和命運。」



員工與公司之間的是非曲折暫且擱置,這屆年輕社畜的壓力普遍超負荷早已是不爭事實。


據統計,90後、95後面臨的形式最為嚴峻,加班已成職場「必修課」。


由此可見,「我命由我不由天」只是假象,「我命由資本家說了算」才是真相。



放眼望去,在成功學大行其道,各式「致富經」成為機場唯一指定讀物的當下,還有無數KOL在販賣焦慮。


這些人生導師往往靠一套「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話術橫行無忌,不遺餘力地勸說年輕人要對自己狠一點,鞭策年輕人去攀比和競爭。



在知乎以「成功」為關鍵詞搜索,會出現大量專欄和live演講


「創業」「升職」「加薪」「職場人際學」,市面上課程五花八門,唯獨缺少這一門——《當我們失敗之後,該如何自處》。


直到《最初的夢想》出現,才填補上這項空缺。


打個比方,這部電影不止是碗熱乎雞湯,更似精神按摩,它不斷強調「失敗」本身並不可怕,被「失敗」二字蒙蔽雙眼才致命。


再坦白點說,996從來不是福報,「勝者為王」也不是唯一真理。



片中男主角何其幸運,差點妻離子散的他最後獲得諒解,親情、友情、愛情一併歸位。


相比之下,現實中的我們未必有主角光環加持。


或許看清事實,將「生活」放回本位,才是這個速朽時代中最不該拋棄的夢想。


- END -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W2lN8m4BMH2_cNUgXWJ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