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陽千年佛寺優遊:神秀度門寺、玉泉寺

2019-05-14     掌上風景線

漸頓兩悟同根生,劍走偏鋒難遠行。

京師傳道無甜蜜,終歸度門心有晴[1]。

目次:是度門寺還是玉泉寺?度門寺。三帝國師的淵博與人品。玉泉寺。是度門寺還是玉泉寺?

《景德傳燈錄》《五燈會元》說,神「秀遂住江陵當陽山」,《宋高僧傳》雲,「秀乃往江陵當陽山居焉」。杜胐(fěi )的《傳法寶紀》 曰 ,「唐當陽玉泉寺釋神秀」,凈覺的《楞伽師資記》亦謂:神秀「後居荊州玉泉寺」。而《景德傳燈錄》《五燈會元》和《宋高僧傳》都說,武則天召神秀進京後,為「以旌其德」,「敕於昔住山置度門寺」或「命於舊山置度門寺」。「昔住山」是什麼山?

是當陽山還是玉泉山?神秀從黃梅出來,是住度門寺、還是住玉泉寺?

蘇淵雷教授在《五燈會元》附錄《禪宗史略》中,明確說:神秀在「弘忍滅度後,遂往江陵(荊州)當陽山度門寺弘化」。

做過中書令和丞相的張說(yuè,667年-730年)在給神秀撰寫的《大通禪師碑文》中所說,算得上最權威和說得最清楚的了,神秀從東山寺到當陽後,住的是楞伽峰的度門寺:「儀鳳中(676-678 年唐高宗李治曾用4年年號,神秀此時70-72歲),始隸玉泉,名在僧錄,寺東七里,地坦山雄,目之曰此正楞伽孤峰,度門蘭若(r,阿蘭若梵名Aranya,原意森林,引申為"寂靜處"泛指一般的佛寺),蔭松藉草,吾將老焉」。

度門寺

度門寺原屬玉泉寺別院,始建於南朝梁大通二年(528年),初名為度門庵(或大通庵),得名於楞伽經中的「無量度門,隨類普現」。梁武帝大同六年(540年)重修,唐高宗儀鳳年間(676-679年)改庵為寺。神龍二年(武則天年號,706年)神秀圓寂後諡號「大通禪師」,乃改寺名為大通寺。唐睿宗賜三十萬錢擴建,成為北宗道場。後荒廢,明萬曆二十六年(1578年)寺僧無跡正誨禪師修繕,兵部侍郎汪道昆為山門題 「北宗初地」,大學士趙志臬為大殿題「正法眼藏」。清光緒年間(1875— 1908年)寺僧安相重修並增建,分為度門、大通二寺。抗日戰爭期間毀損。1967改小學。院內原有 「大通禪師之碑」。碑連額高八尺九寸,寬四尺七寸五分,張說撰文,黃門侍郎盧藏用書寫,共有1390字,為唐開元(唐玄宗李隆基的年號,713-741年在位)十年(722年)四月立(原碑已毀)。寺院後有神秀墓封土堆及無跡禪師墓塔。2007年重建。

唐詩人元稹有詩《度門寺》,在明指度門寺座於是北祖神秀禪地:

北祖三禪地,西山萬樹松。門臨溪一帶,橋映竹千重。

翦鑿基階正,包藏景氣濃。諸岩分院宇,雙嶺抱垣墉。

舍利開層塔,香爐占小峰。道場居士置,經藏大師封。

太子知栽植,神王守要衝。由旬排講座,丈六寫真容。

佛語迦陵說,僧行猛虎從。修羅抬日拒,樓至拔霜鋒。

畫井垂枯朽,穿池救噞喁。蕉非難敗壞,槿喻暫丰茸。

寶界留遺事,金棺滅去蹤。缽傳烘瑪瑙,石長翠芙蓉。

影帳紗全落,繩床土半壅。荒林迷醉象,危壁亞盤龍。

行色憐初月,歸程待曉鍾。心源雖了了,塵世苦憧憧。

宿蔭高聲懺,齋糧并力舂。他生再來此,還願總相逢。

因度門寺幾乎是完全新建,新建築水泥構件,骨子裡沒了可遊覽的文化歷史價值,故只從網上截了兩張圖片,以資留念。

照片1:度門寺舊山門

照片2:新度門寺山門

照片3 度門寺殿

照片4:度門寺遠景

照片5:度門寺全景

「三帝國師」的淵博和人品

禪宗漸北宗開創者神秀(606-706年),是禪宗五祖弘忍門下的上首弟子,河南開封尉氏縣人,俗姓李。少年時就遍讀儒家經史,史稱其「少親儒業」、「少覽經史」、「博綜多聞」。張說《大通禪師碑文》稱譽嘆為觀止:神秀「心洞九漏(漏-煩惱,由眼、耳、鼻、口及兩便、身、意等所造惡業產生的煩惱),懸解先覺,身長八尺,秀眉大耳,應王伯之象,合聖賢之度。少為諸生,游問江表,老、莊玄旨,《書》、《易》大義,三乘經論,四分律儀,說通訓詁,音參吳晉,爛乎如襲孔翠,玲然如振金玉。既而獨鑒潛發,多聞旁施,逮知天命之年,自拔人間之世。」

但神秀最終還是「俄舍愛出家,尋師訪道」、「既而奮志出塵,剃染受法」,時值19歲(公元625年,唐武德即唐高祖李淵8年)在洛陽天宮寺出家受戒。他去黃梅東山寺拜弘忍為師時已是50歲了(655年即永徽6年-唐高宗李治年號)。弘忍並沒像四祖道信對待其父那樣,因為年齡大就拒神秀於寺外,他與神秀師徒互敬。神秀見弘忍「以坐禪為務,乃嘆伏曰:『此真吾師也。』決心苦節,以樵汲自役而求其道」;弘忍也器重他,「秀既事忍,忍默識之,深加器重,謂人曰:『吾度人多矣,至於懸解圓照,無先汝者』」(《景德傳燈錄譯註》《五燈會元》)。張說的《碑銘》謂,神秀「服勤六年,不舍晝夜,大師嘆曰東山之法,盡在秀矣。命之洗足,引之並坐」。凈覺的《楞伽師資記》傳記弘忍時亦云:「時荊州神秀禪師。伏膺高軌。親受付囑。……蒙示楞伽義雲。此經唯心證了知。非文疏能解。……後傳吾道者。只可十耳。我與神秀。論楞伽經。玄理通快。必多利益。」

上篇《佛寺優遊二:禪宗五祖寺》曾懷疑,慧能的徒弟法海在其編撰的《六祖壇經》中,杜撰了神秀貪戀法衣、未得而坐臥不寧的狀態。神秀的人品非但不像他說的那樣猥瑣,相反,是很好的:龍朔元年(也是李治年號)即661年神秀55歲時,神秀在弘忍用競偈選擇衣缽繼承人時輸給慧能,但他仍然從法於弘忍,直至675年弘忍圓寂後他才去當陽弘法。由此可見,神秀不僅有釋者的氣量,也承襲了儒者的忠孝之心,並不計較法衣的承繼與否。

據《楞伽師資記》和《傳法寶紀》,武則天700年(久視年,武則天即位皇帝後的第十年)召神秀入京,701年(大足元年)神秀 「入東都。隨駕往來二京教授。躬為帝師。」神秀此時已95歲高齡。《大通禪師碑銘》詳記:「久視年中,禪師春秋高矣,詔請而來,趺(f)坐(盤腿坐)覲君,肩輿(轎子)上殿,屈萬乘而稽首,灑九重而宴居。傳聖道者不北面(不拜帝),有盛德者(面帝王)無臣禮,遂推為兩京(長安和洛陽)法主,三帝國師」。「三帝」是指武則天、唐中宗(李顯656—710年,唐第四位皇帝,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則天第三子。683-684年、705-710年兩度在位)、唐睿宗(李旦662-716年,唐第五位皇帝,唐高宗第八子,武則天第四子,唐中宗同母弟)。但神秀不是唯一的國師,安州壽山寺大師玄頤(708年)和洛州嵩山會善寺大師(慧)安,也是國師。

武則天為什麼要召神秀入京並立為國師?愚推原因不外有二:一是武則天登帝位,得益於薛懷義等僧人炮製讖(chèn)言(巫師預言)和上呈《大雲經》頌揚武則天是彌勒下凡、是《大雲經》預言的女王。武則天由此對佛教有了後生的好感,不只是儒道的「君權神授」,佛教在「君權佛授」也上是有宣傳力和鼓動力的。二是,武則天虔信佛教,相信佛教有消除精神煩惱求內心清凈的功用,她有佛教為其祈福禳災之需。

但神秀進京並未利用傳教介入政治,且也未對大眾講法,只是在兩京宮內道場向皇帝講法,在京城向公眾傳教是其徒弟的事情:「神秀,禪門之傑,雖有禪行,得帝王重之,而未嘗(不曾)聚徒開堂傳法。始於弟子普寂,始於都城傳教,二十餘年,人皆仰之」(《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一》,藍吉富主編《中國佛教史料初編》)。勸政要向心求己不向外,是他在皇宮內道場傳法的要旨。當張說向他嘗問法要時,他說:「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將心外求,舎父逃走」(若向外求則如同遇危難棄父而自己逃跑一樣可恥。《景德傳燈錄》《五燈會元》)。神秀並不想在皇宮內一直住下去,他想回去,回到度門寺那清涼之地:「長懷虛壑,累乞還山」(《大通禪師碑銘》),只是皇帝不肯:「禪師昨欲歸本州者。不須。幸副翹仰之懷。勿滯枌榆之戀」(《楞伽師資記》)。

作帝師,是許多中國知識分子一生嚮往的事業,尤其是主張入世的儒家學者的最大志向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自然更是喜歡議政、參政、干政和主政,哪怕沾染政治污點也在所不惜。神秀雖然被皇帝請進京城傳法,但沒有政治污點,他充其量只是皇帝的個人心理撫慰師,這一點保證了他在人格上的清凈無污。

其實,武則天最先想召慧能進京,因慧能託辭不去,才又請慧詵(shn)禪師,然後再請神秀和玄頤、玄約、慧安禪師進京:「後時大周立則天即位(690年)。敬重佛法。至長壽元年(692年,武則天年號),敕天下諸州各置大雲寺,二月二十日敕使天冠郎中張昌期往韶州漕溪請能禪師。能禪師託病不去。則天后至萬歲通天元年(696年,武則天年號共計2年),使往再請能禪師,能禪師既不來,請上代達摩祖師傳信袈裟。朕於內道場供養。能禪師依請即擎達摩祖師傳信袈裟與敕使,使回得信袈裟,則天見得傳信袈裟來,甚喜悅,於內道場供養。萬歲通天二年(697年,神秀91歲)七月,則天敕天冠郎中張昌期往資州德純寺,請(慧)詵禪師,禪師授請赴京,內道場供養。久視年(700年),使荊州玉泉寺,請秀禪師、安州受山寺請玄頤禪師、隨州大雲寺請玄約禪師、洛州嵩山會善寺請老安禪師,則天內道場供養」(杜胐《傳法寶紀》)。

當武則天沒能將慧能召進京城時,神秀還主動請皇帝追請,並親自寫信請慧能進京:「初,秀同學能禪師與之德行相埒(liè等同),互得發揚無私於道也。嘗奏天后請追能赴都,能懇而固辭。秀又自作尺牘,序帝意征之,終不能起(《《宋高僧傳》,《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一》)。神秀無私、不嫉妒六祖之磊落胸懷昭然於天下。由神秀的行為來看,他並沒有像慧能的弟子神會(684-758年)那樣把禪悟的「漸」「頓」兩法看得那樣絕對,非得搞出個頓優於漸顯示南頓才是弘忍的真傳來不可。漸頓只是認識方法的兩極,中間有許多過渡階段,每個人在對事物進行認識的時候,根本不可能絕對地全都是瞬時間明白的,或全都是漸明的。頓悟也是漸悟積累的結果,漸悟中也有小的頓悟發生。漸頓共生才是正常的。

可能正是因為神秀的品德高尚,皇帝才會下敕於當陽楞伽峰重修度門寺,在神秀故鄉尉氏縣修報恩寺,在其於洛陽天宮寺死後僅一個月,就頒令賜予他「大通禪師」的諡(shì死後所得稱)號。而菩提達摩直到大曆(公元766-779 年)中才被賜諡「圓覺禪師」。慧能故去百年之後才於816 年被賜諡「大鑒禪師」。

玉泉寺

計程車司機說,玉泉寺院的方丈是個好方丈。寺院不收門票。但政府希望寺院收,政府可從中提成。而寺院主持不同意,他不想學少林寺的釋永信把佛寺商品化。

度門寺在楞伽山,玉泉寺在玉泉山,但兩寺只相隔3公里。玉泉寺為佛教聖地天台宗祖庭之一,最早是東漢建安年間(196-220年)僧人普凈於此廬居,南北朝大通二年(528年)梁武帝敕建「覆船山寺」。隋開皇(開國皇帝楊堅)十二年(592年)智者大師奉詔建寺,隋文帝楊堅賜額「玉泉寺」。唐初,玉泉寺與浙江國清寺、山東靈岩寺、江蘇棲霞寺並稱「天下四絕」。宋景德、天禧年間(1004—1020年),宋真宗明肅皇后對玉泉寺加以擴建,並改額為「景德禪寺」,明初,恢復玉泉寺名號。明萬曆年間,明神宗敕賜「荊楚第一叢林」匾額。

因到玉泉寺已是夕陽垂山,下面展示的照片光線較暗。

照片6、玉泉寺山門夕陽

照片7、山門洞

照片8、圓牌——湖北省風景名勝區

照片 9、從西面看山門

照片10、通向寺院的長道,看見的山是玉泉山。

照片11 古風楊樹

照片12、「三楚名山」

三楚指先秦時期楚國的疆域,秦漢時期分為西楚、東楚、南楚。《史記·貨殖列傳》以淮北沛、陳、汝南、南郡為西楚;彭城以東東海、吳、廣陵為東楚;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長沙為南楚。《漢書·高帝紀》注引孟康《音義》稱舊名江陵(即南郡)為南楚;吳為東楚;彭城為西楚。西楚約當今淮水以北,泗、沂水以西;南楚北起淮、漢,南包江南;東楚跨江逾淮,東至於海。

照片13 鐵塔

照片14 鐵塔簡介

照片15 玉泉寺

照片16 美麗的牆飾

照片17玉泉寺道場

照片18 邊牆

照片19 佛樂播放器

照片20 小院

照片21 寂靜清涼的寺院

照片22寂靜清涼的寺院

照片23寂靜清涼的寺院

照片24寂靜清涼的寺院

照片25寂靜清涼的寺院

照片26 客堂

照片27寂靜清涼的寺院

照片28羅漢堂

照片29陶謝往來 照片30通往上山的路

照片31天上天

照片32禪院

照片33西竺遺風

照片34祖師殿

照片35從山腰眺山門

36、山門外的農舍

回城的路上,在山門口找到一個平常務農的司機,回城40元。司機在路上說,現在的政策好,家家都能蓋這樣的樓房,家家都有小車。蓋這樣的三層樓房大概需要20萬,不帶裝修,蓋房的資金與景區建設沒有關係,靠種田和雨天采松菇存幾年就可以了。

參考資料:

1、(唐)張說《大通禪師碑文》,藍吉富主編《禪宗全書》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

2、(宋)道原《景德傳燈錄譯註》顧宏義譯註,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年。

3、(宋)普濟《五燈會元》蘇淵雷點校 中華書局1994年。

4、(宋)贊寧《宋高僧傳》(全2冊),范祥雍點校,中華書局1997年。

5、(法)佛爾著、蔣海怒譯《正統性的意欲:北宗禪的批判系譜》,史丹福大學出版社199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6、藍吉富主編《中國佛教史料初編》,《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一》。彌勒出版社,台北1983年。

7、藍吉富主編《現代佛學大系12》彌勒出版社,台北1983年97,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8、(唐)凈覺《楞伽師資記》,見藍吉富主編《禪宗全書》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

9、(唐京兆杜朏字方明撰《傳法寶紀》,見藍吉富主編《禪宗全書》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

10、(美)斯坦利·威斯因坦著《唐代佛教》張煜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作者:胡小虎2013)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VwpMXmwBUcHTFCnfAlt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