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有名的戰五渣,各國明知道它是個累贅,為何還爭相拉攏?

2019-06-20     趣史探奇

在「一戰」前,義大利是「三國同盟」中的一員,「三國同盟」是一個包括德國、奧匈帝國和義大利在內的共同防禦公約組織。「一戰」剛開始,德國最高統帥部就對義大利放心不下,擔心其加入協約國一方,從而改變戰局,使奧匈帝國遭受打擊。所以德國人對義大利不抱什麼幻想,不過在「一戰」爆發前,德國為了讓義大利在奧匈帝國侵略塞爾維亞的戰爭中保持中立,還是徵詢了這個盟國的態度。

義大利當時保持了中立,但義大利逐漸看到了德國和奧匈帝國在戰場上失利的表現,譬如,1914年奧匈帝國在東線遭遇了挫折,而德國也被裹挾進來,為了對付即將衝過喀爾巴降山山口和掃蕩匈牙利平原的俄國人,德國不得不支援奧匈帝國,另外,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輕率的進攻也又一次損失慘重,義大利人覺得保持中立無利可圖,不願意再保持中立,產生了加入協約國的打算,這樣一來,戰局就會改變,使奧匈帝國遭受更大的打擊。

德國看情況不妙,決定支持義大利對於領土的要求,以換取義大利繼續保持中立。但義大利要求的這塊領土屬於奧匈帝國所有,奧匈帝國不願意拱手讓給義大利,於是,義大利一邊與奧匈帝國談判,一邊秘密同協約國談判。

隨著俄國的猛烈進攻,奧匈帝國已不可避免地失敗了,義大利人也對德國和奧匈帝國徹底死心。義大利認為,在奧匈帝國垮台之前,他必須與奧匈帝國撇開干係,正式加入協約國,這樣他們才能參與對垮台後的奧匈帝國的瓜分。而且協約國對於義大利對奧匈帝國的領土瓜分的要求,更為慷慨。

義大利的「背叛」

義大利最終在1915年4月同協約國秘密簽訂了《倫敦條約》,這個條約規定,協約國將給予義大利蒂羅爾、的里雅斯特、伊斯特拉、達爾馬提亞海岸的一部分和希臘人聚居的多德卡尼斯群島的領土。還允許義大利擴大其非洲的殖民地和參與瓜分鄂圖曼帝國。

義大利作為對協約國的回報,將在1915年5月22日對奧匈帝國開戰,根據德國與奧匈帝國是同盟國關係,也就意味著義大利要對德國開戰。但義大利財政枯竭,而且懼怕德國,決定暫不對德國宣戰。直到1916年8月28日,當義大利認為國家安全得到了保障,不再懼怕德軍報復,這才對德宣戰。德國鄙夷義大利,視義大利這種行為為背叛。奧匈帝國的康拉德將軍稱義大利為「背信棄義的義大利」。

義大利加入協約國,卻成了協約國的一個累贅。在經濟上,協約國必須承擔對義大利援助的義務,因為義大利的裝備太拙劣了,既缺乏生產重武器的手段,又沒有錢購買。英國過去還可以依靠法國的煤來提供能源補給,可如今法國東北部的煤礦被德國占領了,英國自己不能就地得到煤炭補給,卻不得不把自己國內寶貴的燃料運給義大利,以供其工業和船舶之用,因為只有義大利海軍能把奧地利潛艇圍困在亞得里亞海。

若在一個厚道而靈活的領導人手下,義大利軍隊是可以裝備完善的。但義大利軍隊總司令路易吉·卡多爾納將軍不是這樣的人,在他的管理下,義大利軍隊戰鬥力非常弱。不過,義大利加入協約國,對於「一戰」戰局的改變,還是起到了一定作用的。

對戰雙方的戰場形勢

義大利參加協約國一方,對奧匈帝國的打擊很大,奧匈帝國康拉德將軍對義大利發出一連串的武力威脅,但沒有力量付諸實施。因為奧軍正在俄國戰線掙扎求存,只能抽1萬士兵來守衛奧匈帝國和義大利的邊界。

奧一意戰線770千米長,有曲線的山脈障礙,南部和東北部環形戰線上的任何對義大利的進攻或防禦,都有利於奧軍。義大利將軍卡多爾納知道,向多洛米特或卡尼克山脈突擊,將招致全軍覆沒。這裡的阿爾卑斯山脈有險峻的山口和隘路,只有受過專業訓練的阿爾卑斯山地部隊才能攀登。

義大利305榴彈炮

在西北部,在對義大利形成威脅的特蘭提諾(南蒂羅爾的一部分),奧軍在參差不齊的山頂後面掘壕固守。意軍要在這裡進行任何突擊,得攀登深溝高壘的阿迪傑山谷,而且可能會在特蘭托狹長深谷甚至更為崎嶇的勃倫納山口遇到伏擊。在東面,奧匈帝國在亞得里亞海的唯一港的里雅斯特的人口也有天然的障礙相阻隔,這裡似乎為義大利進軍提供了某種希望,但只是與兩個其他防區對比而言。

伊松佐河從尤利安阿爾卑斯山脈的峽溝傾瀉而下,然後緩慢地流成沼澤,最後注入亞得里亞海。奧軍的據點就設在伊松佐河東岸的渡口上。在這些集中防禦的中央,是戈里齊亞這個設防城市;在它的北面是巴因西扎高原;這個城市的南面是海拔270千米、陡峭、荒蕪、尖削的石灰石懸崖的卡爾索高原。

在這些障礙後面,是聳入雲端的德軍阿爾卑斯山峰,由訓練有素的德國阿爾卑斯軍守衛著。一位戰略家總結道,義大利的困境是:「不攻占山脈,伊松佐河是不能渡過的,而不渡過這條河,山脈是不能攻占的」。

在對的里雅斯特、伊斯特拉和其他領土提出要求之後,義大利政府知道,這些領土首先要靠武力征服來獲取。義大利路易吉·卡多爾納將軍沒有其他更好的辦法,不得不命意軍在特蘭提諾沿著伊松佐河發起攻勢。

11次血腥而徒勞的戰鬥

義大利與奧匈帝國的伊松佐河戰役,是從1915年6月至1917年9月,在一條96千米戰線上進行的,雙方共進行了11次血腥而徒勞的戰鬥。當然,西方協約國是非常樂意唆使義大利卡多爾納將軍去冒險的。英法認為,如果能夠迫使奧匈帝國兩線作戰,東面對付俄國,南面對付義大利和塞爾維亞,奧匈帝國這個君主國就要崩潰。即使協約國估計有誤,德軍為了支撐搖搖欲墜的奧軍,也得從西線調兵,這樣就能緩解協約國在東線戰場上的壓力。但事情的發展卻是完全不同。

義大利的卡多爾納將軍無視伊松佐河緩慢地蜿蜒流向亞得里亞海沿途的泥淖平地和沼澤,只看到不遠處的平坦平原。他毫不在意戈里齊亞城堡所保衛著的筆直的高山懸崖,帶領義大利軍隊試圖奪取面對戈里齊亞的的橋頭堡。卡多爾納還決定讓義大利軍隊沿著200千米特蘭提諾前線進攻。

伊松佐河防區的指揮權表面上由德奧聯軍大公歐根·馮·哈普斯堡掌握,但實際上掌握在斯拉夫將軍博羅耶菲茨·馮·博伊納手中,他的部隊包括有經驗的山地部隊在內。卡多爾納用2個義大利集團軍來對付這些山地部隊,力求占領特蘭提諾突出部。意軍經過代價高昂的戰鬥,於1915年攻占了突出部的邊緣,但在其他地方,意軍則都失敗了。

沿伊松佐河的戰鬥於6月23日開始,儘管戰鬥的劇烈程度時常變化,但結果依然不變。的里雅斯特就在義大利軍隊眼前,然而對於卡多爾納來說,他永遠無法獲得這塊領地。

意軍的血戰歷經夏秋兩季,其間有短暫的間歇期以補充人員、器材和給養,但是到12月初這個防區冰封之時,義大利人雖付出了巨大代價,不過只在敵人防線上留下幾處孤立的突入點。

在1915年年末至1916年年初整個冬天,奧匈戰線相對來說處於休戰狀態。但春天陽光的溫暖,激起了康拉德將軍要攻下羅馬的雄心。他集合了阿爾卑斯軍的奧匈軍隊2個師,乘春天融雪的時刻發動進攻,直撲沒有準備的意軍。奧軍把意軍趕過倫巴第原,這促使義大利的維克托·艾曼努爾三世要求沙皇發起進攻,以圍魏救趙,緩解意軍的壓力,結果,俄國的勃魯西洛夫將軍進攻了,進攻意軍的奧軍於是被抽調去對付俄國人。

奧匈帝國的多民族軍隊中的斯拉夫人,對俄國人並無惡感,同俄軍的作戰顯得心不在焉,有時竟給他們自己的日耳曼軍官搗亂。但他們對義大利的背叛的憤恨卻是始終存在的,這是他們在沿義大利戰線獲勝的一個因索。他們一經被調往東線後,義大利戰線剩下的奧軍就退守山區了。卡多爾納利用這個情勢的有利條件去進攻特蘭提諾,但他唯一的所獲是幾平方千米的阿爾卑斯山的岩石而已。在1916年餘下的那段時間裡,義大利和奧匈帝國軍隊只有些邊界的小摩擦。

1917年夏,俄國的崩潰使德國和奧地利得以騰出手來向義大利發動聯合進攻。到9月,德國奧托·馮·貝洛將軍已經組成一支包括精銳的阿爾卑斯軍在內的8個德國師和9個奧地利師的軍隊。貝洛採用了新的突擊戰術,這個戰術在里加用來對付在數量上占優勢的俄軍,都可輕鬆獲勝。

德軍的部隊集結,義大利的卡多爾納將軍是看到的,這本是德軍進攻的預兆,但他置之不顧。9月初,兩個開小差的羅馬尼亞軍官給義大利軍隊帶來了詳細的計劃,表明德軍的進攻將從卡波雷托地區開始。卡多爾納對德軍的進攻仍沒有做多少準備。他命令義大利第2集團軍和第3集團軍構築縱深防禦陣地,但未再費心去監督他們的部署情況。

卡波雷托災難

由於卡多爾納對於義大利軍隊福利不甚關心,還拒絕給他們提供最基本的休息設施。至於對違犯規章的處分,他採用了文明軍隊廢棄已久的野蠻刑罰。所以卡多爾納的專制主義造成他的指揮官們對他的不敬。他頒發的命令常被下級所忽視。譬如義大利第2集團軍指揮官路易吉·卡佩洛將軍,無視卡多爾納保衛卡波雷托的命令,擅自決定在卡波雷托東南16千米左右的托爾米諾附近進行反擊,因此在防線上留下了一個巨大的缺口。

1917年10月24日破曉前,約有25萬德奧聯軍蹲伏在卡波雷托待命,他們對於卡佩洛將軍留下的缺口一清二楚。傍沱的寒雨和濃霧為他們提供了隱蔽條件。奧德軍的大炮對準意軍陣地,開始用煙幕彈和毒氣榴筱彈交替密集轟炸。

當驚慌失措的意軍盲目地東衝西突,窒息而亂成一團時,貝洛將軍開始指揮奧德聯軍依次彈幕射擊,緩緩推進,後面緊緊跟著用手榴彈和輕機槍裝備的突擊部隊。當火力達到它的射程限度時,德奧聯軍就衝過義大利防線的缺口,繞過孤立地區的抵抗,從後面包圍殘敵。當意軍想摸索著逃跑時,德奧聯軍的高爆炮彈又劈頭蓋臉地打來。

意軍潰退下來,卡波雷托戰線垮了

戰爭持續到24日下午,貝洛率領的德奧聯軍已渡過伊松佐河,意軍全面潰退。第二天,奧德聯軍繼續前進,這時的戰局已經清楚地表明,意軍只有有秩序地退卻才能挽救這個局勢。但卡多爾納直到兩天後的10月27日才下令意軍撤退,此時卡佩洛的25個師意軍已遭受嚴重打擊。很多意軍毫無鬥志,不是投降就是逃跑。

當倖存的意軍向後方跑了110千米,在皮亞韋河後面重新集結時,奧德聯軍以16個師的兵力打敗意軍的55個師,一舉奪回了先前意軍以100萬人死傷的代價、沿著伊松佐河進行了11次血戰所得到的幾平方千米領土。卡波雷托之役幾乎使義大利投降。在這次戰役中,意軍有1萬人死亡,3萬人負傷,29.5萬人被俘,此外意軍還喪失了大量的武器和裝備。

把義大利從災難的邊緣拉回

意軍逃到皮亞韋後,協約國方面急忙出手援助,他們調集了6個法國師和5個英國師去支援他們。由於這些增援,意軍得以堅守在皮亞韋河,抵抗奧德部隊。12月26日,德奧聯軍因兵力耗竭而撤退了。未能在意軍逃跑前俘虜他們,使奧德聯軍懊喪不已,如果德奧聯軍當時能夠集合起兩三個新的騎兵師和裝甲車輛,義大利也許就被徹底逐出戰爭。

阿爾曼多·迪亞茲

在意軍參謀部,卡多爾納被阿爾曼多·迪亞茲將軍所取代,迪亞茲或許稱不上一個較好的戰略家,但至少比較關心他的部隊。因為德奧軍隊入侵義大利的國土,義大利舉國上下又出現了一片民族團結的氣象,迪亞茲改編軍隊遇到的阻力很小,使自己的想法得以貫徹。

把義大利從災難的邊緣上拉回,對協約國說不上有多大的安慰。義大利雖然僥倖脫險,但德國東線戰場上的俄國人卻被打敗了,大批的德國部隊解脫出來投入到西線戰場,與協約國的作戰,協約國必須不惜一切代價使義大利繼續進行戰爭,以牽制部分德軍兵力,緩解西線戰場的壓力。

為此,法國的斐迪南·福煦將軍急忙趕往義大利羅馬,同義大利人協調法英各師與義大利軍隊協同作戰的行動計劃。

11月7日,在拉巴洛召開的高級緊急會議上,協約國的英、法、意的首相和總理,以及伍德羅·威爾遜總統的特使,在融洽的氣氛中進行了會談。此次會議的最大成果是各方同意組成以斐迪南·福煦為主席的最高軍事委員會,以處理協約國急迫要解決的軍事和政治問題。這為1918年「一戰」的勝利創造了重要條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VesGFGwBmyVoG_1Zd0b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