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里一英雄豪傑,為何趙雲說他是袁紹之流,和他相處久了太失望

2020-01-03     趣史探奇

公孫瓚,字伯珪,遼西令支(今河北遷安)人,東漢末年武將、軍閥。雖然他的家庭背景很顯赫,出身於世代任郡守的家族,但因公孫瓚母親出身低微,在家中的地位不高。公孫瓚的父親不怎麼待見他,好歹給他謀了個差事,在太守府掌管文書。公孫瓚也不嫌棄,認真做事。他記憶力好,也非常上心,向太守彙報工作,甚至不用帶稿子張口就來,而且將郡中各曹的情況說得詳細具體。


公孫瓚不光能力強,而且長得儀表堂堂,嗓門大,能言善辯。這樣的人才在身邊,太守劉其自然歡喜,於是將自己的女人嫁給了公孫瓚。劉其為了讓女婿有個好的發展前途,就送他去琢郡,跟大儒盧植學習儒經,就在哪裡他認識了劉備,並成為好友。

學業有成後,跟劉備依依惜別,後來劉備落魄後還曾依附過公孫瓚,說明公孫瓚和劉備關係是不錯的,不然劉備不會找到他這裡做臨時棲身之地。


且說公孫瓚回到了故鄉遼西令支(治今河北遷安西)。有了儒士的身份,再加上有太守老丈人這個面子,公孫瓚的工作是更上一層樓,當上了本郡的上計吏,負責對縣級官吏的考核。其職責是代表郡守到京都洛陽,向朝廷上奏本郡的戶口、賦稅等,與中央接觸得多,升遷的機會也大。

正當公孫瓚在官場混得風生水起之時,他老丈人劉其遭難了。太守劉其被人參奏,朝廷要求把太守關進囚車,逮到洛陽審訊治罪。此時中央廷尉獄的囚車,停在了遼西郡衙的門口。公孫瓚感恩老丈人對自己的知遇之恩,決定陪他去洛陽。但朝廷有規定,長官犯法,下屬不能接近,更不要說一路跟隨了。於是公孫瓚就換上下人的衣服,謊稱只是負責太守私人生活的家奴,這才允許一同上路。公孫瓚親自駕馭囚車將岳父送到了洛陽,經廷尉獄的審理,判決劉太守流放日南(治今越南)。

在古代這個地方就是不毛之地,去了基本就回不來了,對此公孫瓚是十分清楚的。但他想到老丈人對他的恩情,甚至要超過自己的親生父親,他決定報恩報到底,陪伴老丈人去日南,一路好好照顧他,雖死無憾。


想到可能要永遠回不到中原故土,他就置辦了酒肉,來到洛陽城北的邙山上,遙祭祖先道:「昔為人子,今為人臣,當去日南。日南多瘴氣,恐或不還,便當就此長辭我公孫氏墳塋」。此時公孫瓚淚如雨下,看到這種情景的人,也不禁同情並讚嘆公孫瓚的至情至孝。也許是公孫瓚的忠孝感動了老天爺,在前往流放地途中,朝廷大赦天下,翁婿倆絕處逢生得以保全回到遼西。

這時遼西的人都知道了公孫瓚陪老丈人去日南的事跡,於是公孫瓚被推舉孝廉,被授為遼東屬國(治今遼寧義縣)長史,負責處理日常事務。

軍旅生涯造就一個窮兵黷武的軍閥

公孫瓚做了遼東屬國長史,開始了其戎馬歲月,負責邊疆防衛工作。這個工作可謂危機重重,九死一生。一次他率幾十個騎兵和鮮卑幾百個騎兵相遇,寡不敵眾之下撤到亭障中死守。公孫瓚心想死守到頭來也是個死,衝出去或許還能有活路,於是他持雙刃長矛率軍殺向敵陣,最終突出重圍。雖然他手下傷亡過半,但也打出了漢軍的威風,令鮮卑騎兵長期不敢犯邊,維護的東北邊疆的穩定。

公元 187 年,張舉,張純在幽州發動叛亂,勾結烏桓人丘力居燒殺搶掠,將護烏桓校尉以及右北平、遼東二郡太守等地方大員都殺了,公孫瓚奉命討賊,大敗叛軍。他對叛軍窮追猛打,孤軍深入卻被丘力居圍睏了200多天。糧盡弓絕,公孫瓚也不投降,他讓部下分散突圍,正巧叛軍的糧草供應也出了問題,沒有窮追突圍的漢軍,公孫瓚又撿了一條命回來。這次又是因禍得福,朝廷對他堅守200多天不投降很是讚賞,拜公孫瓚降虜校尉,並加封都亭侯,同時保留他的屬國長史一職。


公孫瓚加官進爵後,更加威風八面,組織了一隻「白馬義從」隊伍,跨上自己的白馬率領這隻部隊為先鋒,大軍隨後掩殺,打得烏桓人連連敗退。烏桓人對白馬將軍公孫瓚是又怕又恨,卻沒有好辦法應對。

公孫瓚雖然勇猛,但卻始終未能平定張純之亂,在公孫瓚被烏桓丘力居圍困的那一年,朝廷任命劉虞為幽州牧平叛。劉虞是漢王朝的宗室成員,聰明睿智,上任後對叛軍實施分化瓦解,對烏桓等則以懷柔政策對待,代表朝廷加以赦免。經過劉虞的一番操作後,叛軍力量日漸削弱,張純、張舉見大勢已去,向塞外逃去,後來被自己的手下殺死。

劉虞平叛成功,公孫瓚受其節制。但公孫瓚和劉虞根本就不是一路人,劉虞是真正的朝廷棟樑,致力於施行仁政、保境安民,不願過於動用武力解決問題。而公孫瓚恰恰相反,只有打仗他才能加官晉爵,只有擴充軍隊,他才有強大的實力。


於是公孫瓚以烏桓威脅為藉口,大肆擴充自己的部隊,縱容手下侵擾百姓,劉虞對其進行指責,要求公孫瓚約束部下,可公孫瓚哪聽得了這些,手下人胡作非為,還不都是他讓乾的。

過去以忠孝義氣著稱的公孫瓚到哪裡去了?其實這就是公孫瓚的本來面目,公孫瓚的忠孝義氣只是對於身邊的親人,或者是自己小圈子裡的人。他也不是什麼仁人君子,對於黎民百姓的死活根本就不屑一顧,而且公孫瓚氣量狹窄又多疑,當年趙雲投靠他的時候,還對趙雲不信任,所以趙雲才感嘆公孫瓚跟袁紹是一種人,其實公孫瓚論用人和智謀跟袁紹比也差得遠。


殺害忠良,為害一方,民心盡失

公孫瓚親小人,遠君子,喜歡阿諛奉承,身邊聚集了不少這樣的人,他還排斥讀書人、士大夫,認為這些人給他們富貴也不感激,不如結交商販,他們還會感激。在亂世沒有好的智囊團出謀劃策,早晚會被其他軍閥除掉,公孫瓚這樣行事,也註定他的事業走不遠。公孫瓚最可氣、可恨的是他殺害忠臣劉虞,枉顧朝廷對他的信任,不配做封疆大吏。


191年,公孫瓚與劉虞的矛盾激化了。起因是劉虞的兒子劉和在皇帝身邊供職,漢獻帝自從受董卓逼迫遷都長安後,非常想回到洛陽,就讓劉和通知劉虞派兵接應保護。不想劉和被袁術攔截,袁術告訴劉虞派兵到他這裡來,兩軍會合一同迎接獻帝。劉虞一心接應皇帝,就派數千幽州騎兵到袁術那裡。

公孫瓚不樂意了,他知道袁術心術不正,這支部隊到袁術那裡,豈不是羊入虎口。再說公孫瓚把幽州的兵將看成是自己的財產,別人不能插手。但劉虞是幽州的一把手,況且兒子還在袁術那裡,堅持派兵,公孫瓚見無法阻攔,就跟劉虞對著干。他寫信給袁術,勸其將劉和抓起來,還派堂弟公孫越帶著一千多騎兵去支持袁術。公孫瓚本想讓劉虞栽個跟頭,沒想到偷雞不成蝕把米,倒把自己的弟弟葬送了。


原來袁氏兄弟也是明爭暗鬥,袁紹趁袁術討伐董卓的時候,派兵把袁術的地盤占了,公孫越不是在袁術那幫忙嗎,袁術就命公孫越反擊袁紹,公孫越吃了敗仗中箭身亡。公孫瓚聽到消息後痛哭不已,決心為弟弟報仇,與袁紹勢不兩立,只是自己與袁紹的力量比起來還很弱小,就忍了下來。後來公孫瓚鎮壓黃巾軍,斬首數以萬計,繳獲大量輜重物資,還俘虜七萬多黃巾軍,實力開始雄厚起來。

實力強大了,公孫瓚的內心也開始膨脹,他向袁紹開戰,幾番戰鬥下來,贏得不多,輸得倒是一塌糊塗。幽州一把手劉虞也反對公孫瓚窮兵黷武,不再按時撥付糧餉,公孫瓚得不到後勤支持只好退回幽州。

公孫瓚在幽州也不得人心,為了打仗,他縱兵搶掠無所不用其極,甚至不把劉虞放在眼裡,屢次破壞劉虞的懷柔政策,將劉虞賞賜給胡人的東西給搶奪。劉虞和公孫瓚,一個施行仁政,以民為本;一個為了加官進爵,拚命打仗,不惜劫掠百姓,瘋狂擴張。他們二人的矛盾日益公開化,甚至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劉虞參奏公孫瓚不聽號令,名為官兵,卻行強盜之實,公孫瓚反告劉虞故意剋扣他們的糧餉。劉虞也不是不想解決問題,多次要召見公孫瓚,把事情說開也許兩人的矛盾就能化解不少,關係不至於鬧得這麼僵,可公孫瓚根本不願意見劉虞,而且還怕被召去被劉虞殺了。

就這樣他們互相猜忌,矛盾終於爆發。面對囂張跋扈,不聽命令的公孫瓚。劉虞怒不可遏,決定征討。193 年冬季,劉虞集合十萬人進攻公孫瓚,但劉虞一片仁厚之心也害了自己無法成事。

戰前劉虞告誡士兵,不要傷害老百姓, 只殺公孫瓚一人,不能殃及無辜。當將士們攻打公孫瓚的時候,怕燒了百姓的房子,怕傷害到無辜,畏首畏尾,縮手縮腳,就這樣不疼不癢地打了一陣。公孫瓚起初很害怕,後來一看劉虞大軍不過如此。他可不管什麼百姓死活,趁風縱火,令劉虞軍陣腳大亂,然後率數百精兵衝擊,劉虞軍被擊潰。


公孫瓚隨後反擊劉虞,將劉虞生擒,但沒有殺死他,只把他當做傀儡對待,實權落到公孫瓚自己手裡。只是名義上劉虞還是一把手,公孫瓚也怕殺了劉虞,自己落得個以下犯上的不忠不義罪名。

可是劉虞的命運不濟,令人扼腕嘆息。劉虞被公孫瓚控制後,漢獻帝的使者段訓就到了幽州。受命給劉虞加封,並授權他總管六個州的事務。這本是好事,但漢獻帝的使者來的卻不是時候,公孫瓚怕劉虞離開後,無異於放虎歸山,肯定不會放過自己。於是就陷害劉虞,說他跟袁紹共謀稱帝,大逆不道,人人得而誅之,逼迫漢獻帝的使者段訓同意殺死劉虞。段訓不了解事情原委,再說幽州是公孫瓚地盤,他也不敢不從。劉虞被害後,幽州百姓都悲痛萬分,更加痛恨公孫瓚。

建高樓保命,堅固的烏龜殼救不了懦弱的心

公孫瓚雖然取得了幽州,但局勢更加複雜。雖然公孫瓚在各個郡縣都安插了自己的人,貌似控制了一切。劉虞雖死,但他素來很得人心,部下都想為他復仇,就連烏桓人都感恩劉虞,不服公孫瓚,視他為敵人,劉虞兒子劉和就更不用說了。


劉虞之子劉和,從袁術那裡逃出來後投奔袁紹,得知父親的死訊後,萬分悲慟,誓要為父報仇。袁紹本就想討伐公孫瓚,正好有這麼一個合理的出兵理由,而且劉虞部將鮮於輔和烏桓人都可以利用來對付公孫瓚。195年,聯軍大敗公孫瓚,後來因糧草缺乏退兵,公孫瓚獲得了喘息的機會。

敵軍退了,公孫瓚統治的幽州又遭遇旱災蝗災,災情極為嚴重,甚至發生人吃人的慘劇。到了這種地步,公孫瓚仍然私心不改,為了將糧食留給他的軍隊,遲遲不願開倉放糧。水能載舟,也能覆舟,百姓見生存無望,紛紛揭竿起義,代郡、廣陽郡、上谷郡與右北平郡的百姓殺死公孫瓚任命的地方官,並加入鮮於輔、劉和的部隊討伐公孫瓚。

這下公孫瓚害怕了,盤算著怎麼保存自己。易地作為幽州的門戶,軍事戰略的要地,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這塊地方位於幽州南界外,易水北側的易地(治今河北雄縣西北),與琢郡相鄰。公孫瓚選擇在這裡建築易京樓軍事堡壘,進可攻,退可守,他自認為是個不錯的策略。


可這也暴露了他內心膽顫的事實,更被群雄所看不起,特別是一心要奪取他地盤的袁紹。公孫瓚在易京屯駐重兵,在他的大本營周圍挖掘了十道壕溝,在壕溝溝內修築許多土丘,每座土丘五六丈高,形似孤島,再在上面建立高樓。在十道濠溝的中央有一個最高的土丘,足有十丈高,供公孫瓚自己居住。以鐵為門,左右侍衛全被隔在門外,七歲以上的男子不許入內,只與姬妾同住,裡面積穀三百萬斛,他打算在這個烏龜殼中長期割據,以待天時,貌似過著與世無爭的瀟洒生活。

公孫瓚雖然住在高高的別墅中,但公務還是要處理的,有公文就用繩子從台下拉上來。如果要傳達命令,也有專用的大喇叭們代傳——這些大喇叭是一些嗓門大的女人,早就讓他們提前練習好了,喊出一嗓子,幾百步外都能聽得見。整天躲在烏龜殼裡的公孫瓚逐漸與手下將領和智囊交流少了,軍隊的士氣也大不如從前。


公孫瓚想搞中立,但也得問問他的仇敵們答應嗎?公元 198 年,袁紹大軍來攻公孫瓚,公孫瓚起初打算帶領騎兵繞道截斷袁紹退路,可長史關靖勸他還是堅守城池,跟袁紹打持久戰,等袁紹兵疲將倦,自會退兵。但事實證明關靖的策略是錯誤的,正是公孫瓚固步自封,讓袁紹無失去退路後顧之憂,步步為營,將公孫瓚逼上了絕路。

面對袁紹大軍的步步緊逼,公孫瓚讓兒子公孫續去找張燕搬救兵。張燕,何許人也?此人是東漢末黑山軍首領,步眾號稱百萬,朝廷無力圍剿,張燕也很乖巧,請求歸降,搖身一變成了政府軍。張燕與袁紹爭霸,袁紹、公孫瓚、張燕三者,袁紹實力最強,而且有吞併公孫瓚、張燕之實力,故公孫瓚與袁紹聯合抗袁才有出路。


張燕帶十萬大軍來救公孫瓚。大軍還在路上,公孫瓚已是十萬火急。他寫信給兒子公孫續:「」你到了以後,別急於攻擊袁紹,先帶五千騎兵到城北的低洼地帶埋伏,夜晚舉火為號,為父一見信號,就殺出城去。」可公孫瓚沒想到的是,送信的人出事了,半路被袁紹截下了。袁紹將計就計,派人在城外舉火為號,公孫瓚以為救兵來了,出城殺向袁紹,卻遭遇了袁紹的伏兵,被殺得大敗倉皇逃回城去。

袁紹軍則趁勢追擊,挖掘地道到城樓下,將望樓摧毀,漸漸挖到中央的土丘。袁紹軍將挖好的地道,先用木柱支撐不讓其陷落,估計已經挖掘到城內中心時,就縱火焚燒柱子,地道失去支撐,高樓頓時轟然陷落,公孫瓚眼看逃生無望,氣急敗壞將妻子、兒女等統統絞死,最後自己自焚而死。公孫瓚的首級,則被袁紹送到許都曹操那裡。公孫瓚落得如此下場,究其原因是生逢亂世,不可能靠堡壘獨善其身,更何況其樹敵過多,不體恤百姓導致民心喪失,終至慘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T0_FbW8BMH2_cNUgADM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