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貝貝豆(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在咱們大人眼裡,女孩子都是喜歡娃娃的,特別是晚上睡覺時,女孩抱著娃娃睡似乎是天經地義。
可不知家長們注意到沒有,有些娃娃夜裡時似乎透露著詭異的氣息,就像我家客廳擺放的洋娃娃,本是我結婚時閨蜜送來的,穿著潔白的婚紗,大眼睛和艷麗的嘴唇很漂亮,可到了晚上我真的不敢看一眼,特別是在月光下那靜謐的場景,總讓我覺得那娃娃會回過頭來沖我滲人的一笑,真是不寒而慄。
大人尚且如此,孩子對娃娃產生恐懼就更常見了。
8歲女孩拒絕毛絨玩具,只因小時候的「那個Ta」
有寶媽講述了自己的苦惱,女兒在很小的時候就自己睡了,雖說也哭鬧過一陣子,但是寶媽覺得儘早分房睡很重要,便硬著心腸給女兒一個娃娃,美其名曰讓娃娃陪女兒睡。
剛開始幾天還好,後來女兒總說娃娃夜裡發出「咯咯」的怪聲,讓她不敢睡。
寶媽沒在意,只以為是女兒不想分房的藉口,後來發現女兒不對勁了。
女兒只要看到娃娃就會躲得遠遠的,甚至會把娃娃惡狠狠地摔在地上,在商場看見娃娃也是一臉驚慌失措,拉著媽媽就要往回走,夜裡更是把自己埋在被子裡哆哆嗦嗦。
這是媽媽才意識到嚴重性,慌忙帶著孩子去就醫,經過檢查,孩子的心理出現了問題,是安全感缺失導致的焦慮症。這讓寶媽吃了一驚:「這麼小的孩子還能患心理疾病?」
事實上,很多孩子都因為安全感缺失而導致心理壓力大,就像這個女孩,如今8歲了,卻依舊拒絕任何毛絨玩具,孩子每逢提及那個娃娃,都會用「Ta」來稱呼,在孩子心理,那個娃娃有「生命」,很可怕。
安全感缺失會誘發孩子「妄想症」,這些行為要杜絕
1、 父母愛發脾氣
寶寶聽話時母慈子孝,寶寶淘氣時雞飛狗跳,這是很多家庭的寫照。
雞飛狗跳時人是沒耐性的,難免會大發雷霆,很多家長會把發脾氣當作令箭,只要一發脾氣孩子就會嚇得不吱聲,家長的威信也會樹立起來。
任何事嘗到甜頭就會上癮,發脾氣也是,當家長發現發脾氣比哄勸和引導更加有用時就會經常用這個武器。孩子在父母的怒罵下會乖,但是時間長了就會產生恐懼和抗拒,甚至會拉遠和父母的心理距離。
對於孩子而言,父母是守護神,一旦心理距離遠了,心中的安全「堡壘」也會轟然倒塌。
2、家庭氛圍糟糕
我一個同學很不幸,小時候她媽媽和奶奶總是當著她的面吵架,什麼難聽罵什麼,根本不顧及她,而她爸爸總是對她媽媽大打出手,還經常把她們娘倆趕出家門。這樣的家庭氛圍讓她極度沒有安全感,哪怕是看到別人吵嘴都會被嚇到,現在三十多了,還是單身一人。
對孩子來說,家庭是最溫暖的存在,如果家庭充滿紛爭,意味著孩子心目中最溫暖的港灣會摧毀,安全感和歸屬感自然也會消失,心理缺失也就不奇怪了。
3、太早分床睡
晚分床的後果很嚴重,比如導致性別界限模糊、出現心理障礙等,但這不意味著分床越早越好。
3歲之前的寶寶心理上很敏感,極度需要安全感,這時強迫孩子分床睡,孩子會感覺自己被父母拋棄,導致今後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最主要的體現方式就是一驚一乍,周遭的風吹草動都會讓孩子害怕。
對於家庭氛圍和個人脾氣方面,父母只要懂得克制就可以改善,但如何和孩子分床卻讓很多家長一籌莫展。
把握好這幾點原則,分床睡並不難
1、 做到3歲分床、5歲分房
孩子在3歲時開始有性別意識,這時就應該和孩子分床睡了,等到孩子適應了再進一步分房,孩子也更加容易接受,在5歲之前鍛鍊起孩子獨立睡覺不難。
2、 家長應逐漸較少出現次數
一開始分房孩子會哭鬧害怕,家長可以打開孩子和自己臥室的房門,孩子哭時跑過去安慰,但次數要逐步減少,比如這周三次,下周就要變成兩次,一步一步的讓孩子擺脫對父母的夜間依賴。
3、 不放干擾物
所謂干擾物,就是娃娃、玩偶、人物海報等,這類擬人化物件很容易讓孩子把感情寄托在上面,但越是這樣孩子就越難睡著,還會產生被注視著的恐懼感,時間久了會產生抗拒和焦慮心理,不僅入睡難,更會因為沒有安全感而導致心理缺失。
寶媽們,你家寶寶分床後有過怪異舉動嗎?分享你的故事一起討論,喜歡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ps:本文配圖均源網絡,圖文均無關,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