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2不摸:上山甲魚,下山野雞,有什麼深層含義?

2019-07-08   納蘭歷史

農村俗語2不摸:上山甲魚,下山野雞,有什麼深層含義?

俗語在我國擁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是我們的先輩老祖們根據自己的的生產、生活經驗和人生的閱歷為我們總結的具有普遍意義的道理。

就像是我們身邊的老人們總告訴一些他們的經驗之談,讓後輩的我們少走彎路,俗語也是這樣的。我們的古人們總結出的俗語道理也是為了警醒後世的我們,讓我們少走一些彎路和錯路,展現了先人們無私的關懷。

俗語的涉及範圍也十分的廣泛,比如說有農業生產、家庭、婚姻、房屋、天氣、節氣、動物等等,貫穿了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

比如說,筆者接下來要為各位介紹的俗語,就是跟動物有關的俗語,它就是「不捉上山鱉,不逮下山雞」。我們的古人們將動物融入俗語中,給我們揭示了一定的道理,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這句俗語也又另一種說法,它就是:農村兩不摸,上山甲魚,下山野雞。單看字面意思的話,這句話十分的好理解,說的不就是:不能去捉上山的甲魚和下山的野雞。但要是這麼理解的話,這句俗語就沒有太大的意義了啊,那麼我們的老祖宗究竟想要告訴我們什麼呢?

事實上,我們的古人們是為了警醒我們不要去白費力氣,去做那些自己不可企及動的事情。不過 ,這中間有什麼原因呢?我們接著往下看。

我們先來看看前半句,不捉上山鱉。鱉也就是通常說的甲魚,王八,是一種水陸兩棲的淡水動物。筆者在小的時候一直以為王八和烏龜是同類的,後來隨著年齡的增長才知道它們兩者有很大的區別。

不說別的,你看著飯桌上一般上的都是鱉湯,還沒怎麼見過誰吃烏龜湯呢。雖然說甲魚和烏龜都屬於鱉類,外表看起來還有些相似(所以,筆者小時候認錯也是有原因的呀),但仔細看看兩者區別還是很大的。

甲魚的肉要比烏龜多,生長的也比烏龜快,雖然兩者都有龜殼,但是烏龜的殼要比甲魚硬上很多,這也是人們吃甲魚不吃烏龜的原因之一。再者,甲魚的頭是尖尖的,而烏龜的頭是圓圓的。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甲魚跑的要比烏龜快多了。在龜兔賽跑中,烏龜憑藉著自己的毅力和兔子的輕視取得了賽跑的勝利,但要放到甲魚身上的,甲魚能跑的比兔子還要快呢。

因為甲魚的膽子很小,再加上它反映很靈敏,所以你若是到河中抓魚,看到河岸上的甲魚,你去抓它是攆不上的。

我們再來看看下半句,不逮下山雞。野雞本身跑的就很快,筆者還記得小的時候看見鄰居家養的雞跑到自己的房子上了,父親去攆它,誰知它跑的賊快,而且跑到房子邊緣直接飛下去了。那是筆者第一次知道原因這雞身上的翅膀真的不是擺設,遇到緊急情況還能讓它飛飛。

而在下山的路程中,它的翅膀更是對它如虎添翼,它可以借著勢頭撲哧著翅膀,又跑又飛。

我們也知道,上山容易下山難,人在下山途中也是格外的謹慎,所以一般人還真的追不上下山的雞。而且若是非要爭強好勝去攆上雞的話,他很可能會因此受傷,反而得不償失了,這實在不是明智之選。

「不捉上山鱉,不逮下山雞」,鱉我們追不上,雞我們即使追的上也不敢追。所以在做這樣的事在我們古人看來就是白費力氣去做一些自己不能企及的事情。說實話,人活在這世上,的確做了很多自不量力的事情,有些東西不是努力就能得到的啊。

各位覺得這句俗語有道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