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9年8月,國內三大運營商大力推廣5G套餐起,網絡上就流傳著「運營商為了凸顯5G網速快,而故意降低4G網速」的說法。儘管專家出面解釋稱造成這種情況的主因是4G網絡技術已達到極限,但運營商到底有沒有暗箱操作,誰也不清楚。
網速變慢的問題還沒解決,網絡上又流傳出一份疑似是中國移動的內部文件,據南方都市報報道,已有運營商內部人士確認該文件屬實。文件主要有以下幾個內容:1,在保證地板價資費的監管要求下,線上線下套餐門檻不低於18元。之前中國移動有一個8元「保號套餐」,很多需要同時持有多個手機號碼的用戶,都會給自己的副號辦理這個套餐。中國移動把保號套餐的資費提升至18元檔,對這部分用戶而言十分不友好。
2,規範不限速的大流量產品:套餐門檻不低於58元,58元檔套餐內含流量不超過20GB;套內流量20GB的套餐,套外流量單價不低於5元/GB,套內流量大於20GB的套餐,套外流量單價不低於3元/GB。直觀上看就是套餐等級高,才會有優惠,一對比58元以下的套餐用戶就吃虧了。尤其是套餐外流量單價不低於5元/GB的調整,這個價格顯然不合理。
其餘調整也大都關於提高和限制資費底價。與此同時,中國移動58元以下的手機套餐已經取消免費寬頻贈送業務。
5G的峰值數據速率為20Gb/s,4G的峰值數據速率為1Gb/s;5G的延遲小於一毫秒,4G的延遲大約為10毫秒;5G的移動速度為500KM/h,4G的移動速度為350KM/h。總而言之,用戶都清楚5G速度會比4G快很多,但受限於一些條件,絕大部分手機用戶都仍舊使用著4G流量套餐。
首先,市面上發行的5G手機,售價大多偏高,而且大家也沒必要為了使用5G流量而換新手機。
其次,三大運營商目前都推出了多檔5G商用套餐:中國移動最低檔套餐月費128元,包括30GB流量和500分鐘通話;中國聯通最低檔套餐月費129元,包括30GB流量和500分鐘通話;中國電信最低檔套餐月費129元,包括30GB流量和500分鐘通話。
套外資費上方面,聯通和電信套外流量3元/GB,而移動則是超出後5元/GB,超出15元(即3GB)後,按照3元/GB進行收費。可見5G流量套餐的價格也是個阻擋消費者的門檻。
這次,中國移動大幅調整4G流量中,資費在58元以下的套餐,甚至把套外流量單價提升至5GB統一規格,著實有逼迫用戶改用5G套餐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