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收斂光耀,以混沌心居於世俗,才能守住繁華
01
《易經》中有一爻辭,卦言為:「豐:亨,王假之,勿憂,宜日中。」
「豐」為大,「豐」的卦辭說:王到了祖廟祭祀,當時人們以祭祀為國之大事,也印證了「豐」之狀態。又說「宜日中」,日中宜照天下,說明太陽盛大之時。
但是太陽每日升起必有落下,永遠不會保持日中盛大的狀態,正所謂說「日中則昃,月滿則虧」,一件事物處在高峰之處,接下來必然會往相反的方向發展,這是規律。
《道德經》中說:「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一件事物到達強壯時必然會走向衰老,這是道的法則。
而處事的智慧便是,即便處於非常吉祥盛大之時,也要有所戒備,否則必將招致禍患,而這一種戒備,就是自己內心的一種淳樸和混沌之心。
《道德經》中有這樣一句話: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這句話的字面意思就是:挫去鋒芒,消除糾紛,含斂光耀,混同於塵世之中。
這句話初聽的時候略顯生澀,而且很難理解這句話的深意,其實這就是我們為人處事最高的一個境界:收斂自己的光耀,讓自己混同於塵世。
這一種智慧不是強行的「壓制」才華,而是讓自己收斂鋒芒,保持不盈不滿的姿態,一切以混沌心容納於天地間。
濟公活佛遊戲人生,他的一句偈語常掛在嘴邊: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
這樣一個看似瘋瘋癲癲的和尚,卻能為人排憂解難,如同活佛在世,表面嬉笑風塵,實則心懷慈悲。
常言道:「鞋兒破,帽兒破,哪裡不平哪有我」。
一個被人笑罵的顛頭和尚,卻是一個行走於紅塵的活佛,這便是「挫其銳,解其紛」,他的本領能勝過大多數人,但是從不耀武揚威,而是以低姿態去容納萬千世界,並且以菩薩心腸去拯救紅塵悲苦。
02
在這俗世之間,所有太過於尖銳而又耀武揚威的東西,都不適宜長久的留存。
所謂:「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天下最柔軟的東西能馳騁於強硬之中,柔軟並非是懦弱,而是一種混同於塵世的積極,而且「柔」在某些層面更勝於「剛」。
比如說人的牙齒是堅硬的,舌頭是柔軟的,但是牙齒脫落了,舌頭仍然存在,這就是以柔勝剛的一種境界體現。
花看半開,酒飲微醉。此中大有佳趣。若至爛漫酕醄,便成惡境矣。履盈滿者,宜思之。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鮮花在半開的時候欣賞最美,飲酒要飲到微醉的時候最妙,這裡有很深的趣味,如果等到鮮花盛開,酒喝的爛醉如泥時,那麼已經是惡境了,那些志得意滿的人要仔細考慮這個道理啊。
花有半開最為美,酒飲微醉方為最佳,因為花到盛開之時即是衰敗之日,人到醉倒之時便有傷身之禍,心性也成瘋魔姿態。
在「收斂光芒,混同於塵世」這一智慧的背後,更有著深層次的意境,除了能給我們避禍之外,更能把自己成長的狀態「拉長」。
一個刻意展露鋒芒顯露隱瞞之人,定有心浮氣躁之習氣,這樣的人即便是通過努力擁有一些成就之後,也只能算上投機取巧之收穫,並不能長久。
而一個人能夠穩住心態,混同於塵世之間,以混沌之境面對萬事萬物之時,他定是有智慧之人,因為不將自己刻意放在盈滿之態,便會延遲「衰老之象」的出現,這樣的人才能將自己的成功戰線拉得更長。
正所謂「小心才能使得萬年船」,越成功越要恭敬,保持清醒的頭腦,越能混同於塵世之間,走得更穩走得更長久。
所以沖虛謙下,秉持謙和姿態,從不追求盈滿,一切自能淵源流長。
以混沌心融匯於天地萬物之間,與世俗同流而不合污,混跡於紅塵,保持自身的光耀,才能守住人生所有的繁華,長久的存在於世俗之中。
文|國學書舍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