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名人與萊陽梨:獲梁實秋鍾愛 吳伯蕭稱好吃不好看

2020-02-08   天下新鮮事

  萊陽梨作為煙台的地方特產,一百多年來,馳名中外,備受讚譽。歷史上,眾多名人與萊陽梨交集,在萊陽梨的歷史上,留下了諸多印記。有些印記,或讓萊陽梨燦燦生輝;有些印記,又讓人深思。

  梁實秋鍾愛萊陽梨

  眾所周知,著名文學家梁實秋嗜美食。他在北平的時候,常去的飯館有煙台人初仁義經營的致美齋。因為美食,梁實秋、初仁義二人成了朋友。初仁義每次回煙台老家,總給梁實秋帶點新鮮的煙台蘋果,有時還有幾個萊陽梨。清脆甜美的萊陽梨,給梁實秋留下了深刻印象。但由於初仁義每次捎帶的萊陽梨有限,梁實秋淺嘗輒止,對此十分遺憾。


  1930年,梁實秋受聘為國立青島大學外文系主任兼圖書館館長。青島豐富的物產,宜人的氣候,讓梁實秋後來感慨不斷:「我雖然足跡不廣,但北自遼東,南至東粵,也走過了十幾省,竊以為真正令人流連不忍離去的地方應推青島。」青島之所以讓梁實秋流連不斷,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市場豐富的水果。「青島不產水果,但是山東半島許多名產以青島為集散地」,「例如萊陽梨。此梨產在萊陽的五龍河畔,因沙地肥沃,故品質特佳。外表不好看,皮又粗糙,但其細嫩酥脆甜而多漿,絕無渣滓,美得令人難以相信」。青島市場上充足的萊陽梨,讓梁實秋大快朵頤,過足了萊陽梨癮。一有時間,梁實秋就買來一堆萊陽梨,全家「放量大嚼」。梁實秋對萊陽梨獎崇備至,覺得萊陽梨是天下最美之梨,為此他說「今之人多喜懷故鄉,動輒曰吾鄉之梨如何,吾鄉之桃如何,其誇張心理可以理解。但如食之以萊陽梨、肥城桃,兩相比較,恐將啞然失笑」、「其實肥城桃萊陽梨才是真正的美味,無與倫比,其他各地所產相形之下培螻爾」。


  梁實秋的女兒梁文薔在《梁實秋與程季淑:我的父親母親》 中曾經寫到,1985年,梁文薔特意從上海帶了三個萊陽梨給在台灣的梁實秋品嘗。「爸爸認為味道依稀存在」、「總算嘗到了家鄉特產」,八十高齡的梁實秋,像孩子一樣仍念念不忘萊陽梨的甜美。

  二鄉師名家與萊陽梨

  在全國民眾教育潮流推動下,1930年,山東省政府在萊陽建立了山東省立第二鄉村師範學校,後改名為山東省立萊陽簡易鄉村師範學校,簡稱「萊陽二鄉師」。雖然偏處膠東一隅,但萊陽二鄉師卻彙集了諸如吳伯蕭、老舍、何其芳等名家。這些人在萊陽近水樓台品嘗萊陽梨,或贈送親朋,或描繪不斷,為萊陽梨增光添彩。


  吳伯蕭曾在1936年任萊陽二鄉師校長。甘甜的萊陽梨,給吳伯蕭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後來在《寒衣》中這樣描寫萊陽梨:「去年這時候,自己還在膠東的萊陽,不吃柿子,吃萊陽梨;萊陽梨有名,好吃不好看。」

  老舍在1937年的時候,曾到萊陽二鄉師任教,儘管在萊陽逗留的時間不長,但老舍難忘萊陽梨的甜美。他在《吊濟南》中,談及對濟南未來工業的想像,老舍說:「我將看見馬鞍山前後有千百煙囪,用著博山的煤,把膠東的煙葉製成金絲……萊陽的梨……製成精美的罐頭……供給全國的同胞享用。」


老舍

  1936年下半年,著名詩人何其芳應吳伯蕭邀請,到萊陽二鄉師任教。當時他的好友、詩人卞之琳在青島。到年底學校放假的時候,何其芳乘車到青島,與卞之琳一起度過了這一年的除夕之夜。何其芳特意給卞之琳帶來了著名的萊陽梨。兩人一邊吃著梨,一邊聊天。何其芳一改自己以往不愛說話的習慣,變得喋喋不休,對卞之琳閒談的主要話題,「就是他所接觸到的萊陽學生及其家庭使他驚訝不止的貧困生活條件」。

何其芳

  

 卞之琳

 

  幾筐萊陽梨折射廉侈

  朱德同志身為開國元勛,一生廉潔奉公,一貫拒收禮品和饋贈。20世紀50年代,有一次,朱德乘坐火車到山東視察,當時正逢水果收穫的季節。地方上的幹部知道朱德喜歡吃萊陽梨,想給他帶一點到北京吃;可又怕當面給,朱老總不收,就裝了兩筐,在朱德離開時悄悄抬到他坐的火車上。火車開動後,這兩筐梨還是被朱德發現了。他立刻把隨行的工作人員找來,嚴肅地說:「我們下來是工作的,不是來搜刮的,怎麼能隨便收下面的禮呢?今後訂下一條:下來工作,不許接受禮物;誰接受了,就讓誰原封送回去。」接著,他又吩咐:「這兩筐梨一個都不能動,到下一站火車停住,把梨抬下車,派人送回去。」工作人員只好照他的意見辦了。

  在對待萊陽梨的問題上,與朱德同志的廉潔奉公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葉群的奢糜作風。當時林彪身為中央軍委副主席。在普通老百姓眼裡神奇高貴的飛機,在葉群眼裡,不過是同自行車一樣的交通工具而已。林家人如葉群等,只要需要,只消向空軍打個招呼,副參謀長鬍萍就會把飛機調用的事情給安排妥貼。有一次葉群想吃萊陽梨,胡萍就動用安-24飛機,冒稱「一等專機」,飛抵萊陽。當地駐軍首長冒著大雨迎接這架「專機」,結果迎來了幾個運梨的筐子,讓人哭笑不得。

  上海大亨綽號「萊陽梨」

  上海青幫大亨杜月笙未成名前,在上海大世界遊樂場擺攤專門叫賣萊陽梨。這種梨肉細、味甜、汁多,上海人很喜歡吃。萊陽梨從煙台長途販運到上海,難免有不少爛梨。但杜月笙卻憑著他高超的削水果的手藝,不怕麻煩為顧客代削水果皮,將爛梨也派上了用場。當顧客往他水果攤前一站,他便借與人搭話的當口,幾秒鐘工夫就將爛梨削好了,完全看不出爛梨的模樣,只聞到那誘人的香甜的梨味。就這樣,杜月笙依靠賣萊陽梨,逐步有了知名度,獲得了「水果月笙」和「萊陽梨」的綽號。


  杜月笙成名後,有時技癢,也會向人表演削水果的絕技。抗戰時期,他在四川軍閥范紹曾家裡,當著滿屋貴客,漫不經心拿起一個梨,談笑間,左手把梨右手拿刀,轉眼間已將一整隻梨皮呈螺旋形削下。有客人看得驚訝,讚嘆說:「杜先生,你這削皮的本領真了不起啊。」杜月笙淡淡笑道:「老兄,虧你還是外面跑的人物,我是賣水果出身的,你竟然不知道嗎?」


《煙台晚報》 主辦

煙台圖書館 協辦

劉樹偉 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