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芝罘島的大疃村(過去叫芝罘村),飲食、祭祀等過年習俗和膠東其它地方比,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
臘月三十早晨,大疃人一般要吃麵食蓮子,也有的戶再加上大米飯。
早飯後,家家戶戶都要懸掛宗譜,並安放祖先神主牌位和祭器、祭品。
中午吃乾飯,即米飯,稱「隔年飯」,並用大白菜、蘿蔔、粉條、豆腐、勞子魚乾加豬肉做一鍋菜,稱「隔年菜」,意味著年年有飯吃、有錢花。還要挑水滿缸,謂之「錢滿年余」。
午飯後貼對聯和年畫。過去有個習俗,貼上對聯後,討債的就不能登門了,所以有的戶上午就貼對聯。
三十下午,各姓的祠堂就開了門,管事的將祠堂打掃乾淨,擺放好供器、供品。當年家中有人去世的,這時拿著香和紙,到祠堂來「上宗」,他要跪著將逝者的有關情況報告給管事的,由管事的寫到宗譜上;晚飯前,男主人領著兒孫到祖墳上「請」祖先回家過年,俗稱「請神」。
晚飯吃肉餃子,這頓餃子叫「長久有餘財」,裡面要有海腸子、韭菜、肉、魚、白菜5種材料。過去肉貴,富戶家的餃子放的肉多,能摶成丸,一般人家則成不了肉丸;冬天韭菜少,有的人家僅用幾根點綴點綴而已。入夜,點燈燒香,燈火通明,全家團聚,謂之「守歲」,有的戶徹夜不眠。
初一凌晨兩點多鐘,人們早早地就起床祭祖,大人小孩都換上新衣新鞋新襪子。
祭祖不能空口,必須吃豬心、火鰳魚和發麵餅。這三種食物都有寓意:吃豬心意味著闔家一心,吃火鰳魚意味著闔家同樂,吃發麵餅意味著闔家團圓。
飯後,晚輩向長輩拜年問好,長輩給晚輩發壓歲錢。接著擺好供品,然後燒紙,謂之「發紙」,全家依次跪下磕頭,祭祖先,迎財神,再燃放鞭炮。自家祭祖結束後,成年男子要到祠堂祭祖。祭祖之後,才能吃早飯。
早飯仍然是餃子,一般是菜餃子,意味著發財。餃子出鍋後,第一碗要敬祖宗,而且不能全吃完,要剩幾個,以示「年年有餘」。水餃中包有硬幣、大棗、花生等。小孩吃到硬幣,長輩除了祝他長大會發財外,還給賞錢;吃到大棗,也祝他早早發財;吃到花生,就祝他長命百歲。
飯後,晚輩成群結隊地到同族長輩家拜年。過去晚輩要給長輩行跪拜禮,平輩或鄰里相互拱手,互道「恭喜發財」。
晚飯稱「團圓飯」,大戶人家「四大碗六大盤,雞鴨魚肉樣樣全」,窮人家較之平時也豐盛得多。全家人圍桌而坐,飲酒敘談,享受著濃濃的親情和歡樂。
初二早晨吃發糕和大棗餑餑。下午要送神,即把供品撤下,把宗譜收起來,同時把大年三十從祖墳「請」回家過年的各位祖宗都重新「送」回去。現在,只有老人們還固守這一傳統風俗。
大疃村的祭祖很有特色。上世紀50年代前,村裡的十二大姓都建有祠堂,多由各姓的有錢人捐款維持它的日常開銷,當時稱捐款為「人丁銀」。祠堂每年由各支輪流管理。
初一早晨兩三點鐘,管事的就來到祠堂,將供品對稱地擺到香案上。供品主要是三牲和大棗餑餑、水果等。
三牲即豬、雞、魚,代表走獸、飛禽、鱗甲類,全是生的。豬是整的,全身被颳得精光,只在額頭留一撮毛,豬頭要睜眼張嘴;大公雞去凈雞毛和內臟,兩隻翅膀不能耷拉,而要交叉地別起來,雙腿也要處理得恰到好處,總之要有雄雞的英武之姿;魚要用加吉魚或火鰳魚等帶麟的。三牲全部面朝南,豬在中間,公雞在東側,魚在西側。
大棗餑餑一邊一摞,每摞5個。那餑餑也大得出奇,每個要用一升面,近30斤重。蒸的時候,先蒸一個2斤面左右的,蒸熟後出鍋涼透,再在餑餑外面敷上面,再上鍋蒸,如此往復4次。最後一次,鐵鍋要加好幾個墊,一鍋只能蒸一個。
還沒布置停當,各家族中的成年男子已紛紛來到祠堂,有的人在大連等地做買賣,節前也務必趕回來祭祖。
也有的是外村人,如,夏姓從所城裡、西口村、夏家臥龍村遷來,徐姓從西口村遷來,安姓從蓁山屯村、小沙埠村、孫家莊村、大東夼村遷來。蓁山屯村安氏自清朝康熙年間即從大疃村遷出,到民國時已發展成大家族,自己也有譜書,但大疃村安氏想方設法阻止他們探知康熙以前先祖的情況,致使他們不能在安居之地掛宗祭祖,因此,他們不得不在每年大年初一凌晨不到一點時,就得動身往大疃村趕,翻山越嶺走幾十里地,趕來祭祖。
外村來祭祖的人若是來早了,只能先在祠堂院子裡挨凍等候,而來晚了,要受到族長訓斥,甚至要罰跪在扁擔上,等一炷香燃完了才可以起身。
等人基本上到齊了,管事的這才打發人,打著燈籠去請族長。因為族長是有身份的,即使早就收拾停當了,也要安坐在家中,只等人來請。
族長來後,族人都按輩分站好,輩分大的人在祠堂內,輩分居中的人在院子裡,輩分小的人只能在大街上。隨後,在族長的指揮下,眾人向老祖宗三叩頭、焚香、燒紙。祭祖儀式結束後,族人們才離開祠堂回家。
抗戰爆發後,各家族條件大不如前,豬頭代替了整豬,餑餑也小得多了,只有二三斤重。上世紀50年代後,祭祖被認為是迷信活動,祭祖活動逐步停止,後來各姓祠堂也作為公產收歸村裡。
漁民要出海,自然希望神佑平安。每年春節,大疃村的漁民在家中貼完對聯,還要到船上貼。船上的大桅上貼著「大將軍八面威風」,二桅上貼著「二將軍百里相助」,船艙貼著「順風相送」,後甲板上貼著「五湖四海行千里」。
海神娘娘
海神娘娘的生日是農曆正月十三(當地漁民祭祀的海神娘娘並非媽祖),每逢這天,漁民便到陽主廟或海邊鳴放鞭炮,供奉餃子,燒香燒紙,祈福消災。
在過去,漁家過正月十三比春節還熱鬧和隆重。上世紀90年代初,新陽主廟落成後,每年正月十三這天,大疃村委都組織祭祀海神娘娘和陽主活動。
這天一早,在西海養殖大壩上就擺上了豬頭、大棗餑餑、水果等供品以及禮花、鞭炮、香紙等祭品。到了上午9點,鞭炮齊鳴,震耳欲聾,禮花五彩繽紛,人們紛紛跪下磕頭,祈求家人幸福安康,祈禱新的一年風調雨順,海上平安。
儀式結束後,供品被抬上小船,由小船運到深海處入海,小船一邊走,一邊放鞭。海邊的活動結束後,村民們又來到陽主廟焚香、燒紙、放鞭炮,祭祀陽主。
這天,不管有什麼事,凡是從事海上生產的人一定會抽出身來,拿著上等香和紙,來海邊和陽主廟參加祭祀儀式,東口村、西口村的漁民也會來,至於來看熱鬧的人,每每總有上千人。
文 / 彭守業
原文發表於《煙台晚報 煙台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