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施木同(爸媽精讀主筆)
昨天下午我帶孩子在小區遊樂場玩耍,有個小男孩突然哇哇大哭。
緊接著就是他奶奶訓斥的聲音:「她拿你玩具你就去搶回來啊!怕什麼?你在家裡不是很兇嗎?怎麼到了外面就會哭!」
老奶奶一邊恨鐵不成鋼的訓斥,一邊抱著孫子去把玩具要了回來。
相信很多人都覺得這個場景似曾相識,因為這就是典型的:窩裡橫,外面慫。
孩子在家像個小皇帝一樣威風得不得了,一言不合就撒潑打滾求伺候。可一旦出了門,就像奄了的黃菜,被人打不還手罵不還口,東西被搶也不敢要回來,只會哭和躲。
這種兩面派的行為,使得孩子無法正確的對待愛他的人,也無法很好的融入社會,甚至會影響孩子健康健全的人格發展。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孩子變成了兩面派?
其實,孩子窩裡橫,外面慫並非天生,是有跡可循的。
蹤跡一:無邊界的溺愛
親子專家劉志雄有次去朋友家做客,一進門就看見朋友7歲的兒子把沙發當蹦蹦床在跳,而他的家人都習以為常的樣子。
當他們在客廳坐下來聊天時,小男孩依舊吵鬧不減,還時不時搞點惡作劇,他的家人依舊無所謂的樣子。
最讓劉志雄感到震驚的是,當小男孩大喊「我要尿尿」時,他的家人們突然都一窩蜂的衝去洗手間拿便盆。
最終便盆被爺爺搶到,他雙手拿著便盆對孫子說:「好孫孫,快尿快尿!」
等這個7歲的男孩站在沙發上尿完後,家人還一個勁的表揚尿得好。
這副場景,直讓劉志雄目瞪口呆。
其實在很多家庭中,這種溺愛行為很常見:
孩子想要某樣玩具,無論多貴,家長都給買;
孩子想吃某樣東西,無論多晚,家長都會去買材料現做;
孩子發脾氣打家長,家長不但不躲,還樂呵呵的把臉湊上去讓孩子使勁打;
……
教育專家馬卡連柯說:「一切都給孩子,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給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
溺愛,讓孩子失去了邊界感,無論孩子做多過份的事情,都不會被指責。
長此以往,孩子就不知道自己的行為,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進而失去安全感。
可以說,越被溺愛的孩子,越缺乏安全感。
所以當孩子離開了自己的領地,來到一個陌生的新環境時,他內心就會很不安。他不知道什麼是正常的交際,家裡的那套霸王社交模式在外面完全不適用,別人根本不會去遷就他。
這樣的後果就是,孩子覺得自己不被新環境所接納,因而不敢展現真實的自我,也不敢對周圍的人提任何要求。
變成了真正的「外面慫」,進入了一個死循環:孩子越慫,內心越不安;內心越不安,就會表現得越慫……
家長的溺愛,讓孩子變成了窩裡的小霸王,也讓孩子失去了對外界探索的勇氣。
蹤跡二:社交沒自信
朋友的女兒姍姍是個典型的「窩裡橫,外面慫」的孩子,朋友則是個資深宅女。
有次我們好不容易約著一起帶孩子去公園玩,來到草地上,看到一群孩子在玩遊戲,我女兒興奮的就衝過去了,而姍姍明明很想卻不敢過去。
我們都勸她:「姍姍也去玩吧,你看妹妹跟他們玩得多開心。」
姍姍聽了很煩躁的推了她媽媽一把,才扭扭捏捏的走過去,可她不知道怎麼加入,就一直站在旁邊看他們玩。還是我女兒看到她,把她拉進去,她才勉強融入了進去。
朋友很納悶,姍姍在家是個有主見膽子大,甚至霸道的人,怎麼到了外面卻這麼羞澀。
其實,姍姍的主要問題不是羞澀,而是她根本就不會社交。
朋友夫妻因為很宅,很少帶孩子出門和小朋友玩,導致孩子社交技能欠缺。
她不知道怎麼加入他們,不知道怎麼和別人玩,哪怕後來一起玩了,也常常不知所措,不懂配合。
兒童心理學家麥可·湯普森博士在《兒童社交的愛與痛》一書中明確指出:孩子的同齡交往是他的親子交往經驗的延續。
孩子在家時,都是家長圍著孩子玩,孩子根本不需要去思考如何社交,家長也不會去刻意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
也即,孩子與家長的相處模式,一開始就是不平等、不正常的社交模式。而這個模式,卻是孩子最初社交的參考模式。
如果家長平時再疏於帶孩子出門跟人接觸,孩子的社交能力將無法正常發展。
所以,當孩子離開家這個「舒適圈」,來到外面發現沒人主動跟他玩時,他就會手足無措,不知道怎麼融入新環境,不知道怎麼與他人產生交際。
這個時候,家長越往外推孩子,孩子就會越恐慌和排斥。
最終,孩子只好把這些無法消化的負能量,變本加厲的發泄到家人身上。
孩子可以不是兩面派
有機構曾對「孩子在外人面前不苟言笑,在家長面前大呼小叫」這種情況做過跟蹤研究。
發現其主要原因是孩子對外界的人和物有恐懼心理,自信心不足造成的。
所以,當孩子有這種行為時,家長不要急於給孩子貼標籤,覺得孩子不行。
而是應該勇於改進教育模式,用正確的方法來引導孩子,讓孩子告別窩裡橫,外面慫。
具體做法如下:
1、樹立有原則的愛
李玫瑾教授曾分享過一個她和她女兒的故事。
有次她女兒想買一樣東西,被她拒絕後,就開始大哭大鬧。但李教授沒有妥協,而是冷靜的把女兒帶回家,陪她待在房間裡任由她繼續哭鬧。
在這個過程中,李教授除了遞給女兒一條熱毛巾讓她擦鼻涕眼淚,就沒再做別的事。
就這樣,她女兒哭到精疲力竭,也不見媽媽的態度有所軟化,只好放棄了。
從此以後,她女兒再也沒有提出過任何無禮的要求。
中國兒童教育中心指出:一個孩子在品格或性格塑造的關鍵時期,如果從來都不知道什麼叫生氣,什麼叫得不到,什麼叫傷心,什麼叫無助,這是一個不健全的性格發展。
想讓孩子的身心能夠健康發展,父母的愛就必須有原則,無原則的愛只會讓孩子深陷象牙塔,更加走不出去。
再愛,也要讓孩子知道「不」的滋味。
主持人閭丘露薇曾說:「無條件的愛和堅持原則,並不矛盾,其實也必須同時存在,不然的話,愛,就會變成溺愛。」
愛有原則,行為才會有邊界。
只有一個家庭里,每個成員都被尊重,社交模式是平等而健康的,孩子才能成為那個受益最大的人。
這種家庭培養出來的孩子,對內才會懂得如何正確的對待愛他的人,對外才會落落大方不怯場。
2、社交能力從小培養
很多人認為,3歲以前的孩子不需要社交,也不需要掌握社交技巧。
這是一種錯誤的認識。
美國兒科專家格迪·辛格博士,曾邀請心理學家對200多位嬰幼兒進行過一系列的科學實驗(BBC將其拍成紀錄片《北鼻的異想世界》)。
其中有個實驗是新生兒的社交測試,研究員將腦部掃描儀戴在剛出生一周的嬰兒頭上。
當嬰兒看到代表非社交刺激的玩具時,他的大腦活動幾乎沒什麼變化;
當看到代表社會刺激的人臉時,他的大腦活動就會變得很活躍。
實驗的結論是:嬰兒剛出生就有社交需求。
也即,孩子社交能力的培養,應始於出生的那一刻。
對待嬰兒,家長也應保持一種平等、健康的互動,讓孩子從小適應人與人之間正常的社交模式。
3歲前孩子的社會化程度,對其一生的社交能力都有深遠影響。
當孩子3歲進入人際關係敏感期後,家長就要注重培養孩子的社交技巧,幫助孩子建立社交圈子。
比如:
多帶孩子出門結識新朋友,多邀請小朋友到家裡玩;
當孩子間發生衝突時不急著衝上去,而是儘量讓孩子學會自己解決問題,必要時再給與建議和幫助,孩子能從衝突中學到很多實用的社交技巧……
當孩子學會了社交技巧,掌握了解決問題的方法,他在與人交往時,就多了一份底氣。
盧梭在《愛彌兒》中寫道:「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時候就開始了,在他不會說話和聽別人說話以前,他就已經受到教育了。」
不要總以為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其實孩子體內蘊藏著驚天的觀察和學習能力。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對內,給予孩子無條件而有原則的愛,對外,交給孩子獨立的意志和正確的處世之道,孩子才能成為一個內外一致、溫柔而堅定、包容而克制的人。
擺脫橫,克服慫,願每個兩面派的孩子,都能被家人重新正確以待。
作者簡介:施木同,富書專欄作者,爸媽精讀系頭條號簽約作者;一個熱愛文字創作,崇尚科學育兒的全職媽媽,願在時光的長河裡,以文為馬,浪跡天涯。本文首發爸媽精讀。
註:文章配圖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