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遲到的影評:這3種家庭最容易養出作惡的孩子

2019-11-08     毛媽Carol講繪本故事

毛媽平台投稿作者——語之夏

自由撰稿人,兒時一撇一捺學寫人,而今一紙一筆暖人生。

寫在前面

「你保護世界,我保護你」,這個深秋,因為電影《少年的你》,每天挨打的周冬雨,默默守護在她身後的易烊千璽,賺足了觀眾的眼淚。

1天兩億,兩天4億,如今上映不過十來天,票房已經到了十幾億,這部被雪藏了很久的電影,一上映就以黑馬之勢突出重圍,足以證明它刺痛了多少人的心。

這是一個有關校園霸凌的故事,高三,十七八歲的花樣年紀,一個個嫩的能掐出水的漂亮臉蛋,沒人能想到,還是孩子的她們,欺負人的時候竟然會那麼狠。

因為長期被欺負,胡小蝶在高考之前跳樓自殺,周冬雨飾演的陳念,給胡小蝶的屍體蓋上了一件衣服,被警察依例叫去問詢,不幸淪為心虛施暴者的下一個目標。

逼死胡小蝶的是同班同學魏萊,她以為自己被陳念出賣,對她展開了瘋狂報復。

上課之前,她在陳念的椅子上放了一灘血,讓魏萊不敢坐下;

排球課上,全班同學看著陳念被魏萊用球毆打,默不作聲;

放學路上,她夥同兩個同學堵住陳念,把她打到鼻青臉腫;

學校樓道里,她故意將陳念推下樓梯,讓她摔的滿身傷痕;

陳念終於忍不住報了警,被停課的魏萊更加肆無忌憚,她夥同一幫小混混抓住陳念,剪掉了她的頭髮,撕碎了她的衣服,還給她拍了裸照。

最終,魏萊被陳念失手推下樓梯,為自己的錯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魏萊學習成績好,青春,美麗,可她的壞卻讓人難以置信,看過電影的人都忍不住起了雞皮疙瘩。

前幾天,13歲男孩姦殺10歲女孩的事引起巨大民憤。

魏萊也好,這個13歲男孩也罷,他們都只是孩子呀,怎麼能壞到這個地步?

高分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里有這麼一句話:全天下沒有一個爸爸媽媽要花個20年,去養一個殺人犯。

全天下也沒有一個孩子生下來就想當個壞人。

父母需要警惕的,是這些把孩子往「作惡」的道路上帶的養育方法。

01 只關注孩子成績的父母,可能要付出很大的代價

電影里,魏萊的父母都是成功人士,家裡一堆堆的獎牌獎章,魏萊算是贏在起跑線上的那批孩子。

或許因為自身優秀,魏萊的父母格外關注她的成績,第一年,魏萊沒有考上大學,父母不顧她的反對逼她復讀,復讀這一年裡,爸爸因為失望,竟然一年沒有跟她說話。

魏萊欺負同學時明目張胆,她不怕老師,不怕警察,但是警察要叫父母的時候她害怕了,在最後一次欺負陳念時發現有攝像頭那一刻,她也害怕了。

她對警察發飆,給陳念下跪,就為了不讓爸爸知道她的所作所為,她怕爸爸逼她復讀,更怕爸爸因為失望繼續不理睬她。

80,90後這兩代父母,恐怕是史上最關注孩子成績的父母了,不管因為曾經成績好而受益的群體,還是因為曾經成績不好而吃虧後悔的群體,都意識到了學習的重要性。

他們有人希望孩子延續自己的成功,有人希望孩子避免自己的失敗,都在通過各種途徑關注著孩子的成績。

可是,如果連基本的做人都學不會,成績好又有什麼用呢?就像電影里的魏萊,學校前十名的好成績,也沒能阻擋她作惡的腳步。

馬伊利評價《少年的你》有幾句話是這樣說的:有一句台詞太過真實,學校唯獨沒有一門課,教我們如何變成大人。教孩子如何學做人,才是教育者最該執著之處!

愛孩子,除了關注他們的成績,我們更需要做的是多跟孩子溝通,交流,關注孩子喜歡什麼,討厭什麼,他每天在想什麼,在做什麼,做孩子人生路上好導師,好朋友,而不僅僅是一個管理者,統治者。

02 沒被愛過的孩子,不懂得怎麼愛人

有網友分享了自己父母看完電影以後的反思,父母問他,自己給的愛夠不夠,他們覺得,魏萊欺負人,根源在於缺少父母的關心。

電影里,魏萊逼死胡小蝶,欺凌陳念,最後雖說死有餘辜,可說到底,她也是個可憐人。

有人因她自殺,媽媽第一反應不是關心,而是冷漠的否認,因為復讀,爸爸一年沒跟她說過話,她死了,冰冷的屍體躺在停屍房,爸爸過來看了一眼,就頭也不回的走了,其實,她從來沒被認真愛過。

她的暴力,冷漠,在她父母那裡找到了答案,因為從來沒得到關愛,所以她從來不知道什麼是愛,也不知道什麼是尊重別人,敬畏生命。

她甚至稱自己的暴力和殘忍為「玩兒」,跟陳念下跪求饒時,她用一句「玩過火了」,就輕飄飄抹殺了自己的罪行。

電影中還有一個施暴者叫羅婷,打陳念,她是用力氣最大,打得最狠的那一個,面對警察的訊問,她也沒有任何恐懼。

羅婷的爸爸是個酒鬼,很多次,羅婷狼狽又吃力的把爛醉如泥的爸爸背回家裡,羅婷被學校停課,爸爸求情不成,竟然當著全校師生的面,一巴掌把羅婷拍翻在地上。

對羅婷來說,打人,挨打,不過是家常便飯,她從沒被愛過,她接受的教育,就是暴力可以解決一切問題。

只有真正被愛過的孩子才懂得什麼是愛,也才懂得怎樣愛別人,那些沒被愛過的孩子,沒被教育過要尊重生命的孩子,又怎麼會懂得如何愛別人,怎麼懂得悲憫生命呢?

電影里,易烊千璽扮演的小混混從小沒有父母疼愛,備受欺凌,就因為陳念是第一個問他「疼不疼」的人,他就願意用自己年輕的生命去替她頂罪。

那些缺愛的孩子啊,只要給他一點點糖,就會把他填滿。

03 父母的包庇,是孩子作惡的溫床

前幾天,大連13歲殺人男孩被判收容教養三年,儘管對這個年紀的孩子而言,這已經最嚴厲的處罰,但還是沒有平息民眾的怒意。

同小區的居民甚至發起萬人聯名請願,要求嚴懲兇手,他們說,這個孩子是個「慣犯。」他曾經多次騷擾女性,哪怕三四十歲的中年人,他也沒有任何膽怯。

與男孩的殘忍行徑相比,男孩父母的行為更令人髮指,是什麼樣的父母,才慣出這樣一個殘忍的孩子?有位女士曾經因為被騷擾找到男孩的父母,卻換來對方的惡語相向。

男孩殺了人,帶著血跡回了家,父母的第一反應竟然是趕緊擦拭地上的血跡,以掩蓋孩子的罪行。

如果第一次有人找上門,能引起這對父母對孩子的關注和教育,怎麼會有今天這場悲劇的發生?

《少年的你》里,面對逼死胡小蝶的嫌疑,魏萊的媽媽竟然雲淡風輕的表示,我們家人都這麼優秀,家境又優越,孩子不可能欺負別人。

面對自殺的胡小蝶,她甚至輕蔑地說,是那個孩子家教有問題,承壓能力太差了,她不只不會愛孩子,面對孩子的錯誤,她竟然還袒護和包庇。

「我的孩子沒有錯,都是別人的錯。」這是這類父母的邏輯,他們不會教孩子怎樣做人,在孩子犯了錯,需要面對懲罰時,他們就站出來包庇和袒護。

小錯不改,必有大錯,老祖宗早告訴我們這個道理了。

魏萊死了,看著女兒冰冷的屍體,她呼天搶地,那一刻她是後悔的吧?如果當初沒有不分青紅皂白的袒護,她的女兒應該是個活蹦亂跳的北大高材生了吧?

悲劇的發生,大多數都是人為,不是意外。

結 語

教育孩子,是父母背負著最重要的責任,「第一次做父母」不應成為一個藉口。

父母是孩子最親最愛最信賴的人。

當我們要求孩子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時候,也要隨時提醒自己,在怎樣做好一個家長方面,我們也要好好學習,每天進步一點點。

電影里說:「我們生活在陰溝里,但有人依然仰望星空。」我們當然不會讓孩子生活在陰溝里,但我們依然為孩子撐起一片隨時可以觸碰到的星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UnAKSm4BMH2_cNUgfFs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