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19年,我國生鮮市場進入了平穩增長期。中國生鮮電商行業經歷了多年的高速發展,前期大量中小型企業湧現,並依靠外來資本迅速崛起,但多數廠商依靠燒錢補貼和價格戰來獲得用戶,盈利困難;2016年行業迎來洗牌,大批中小企業倒閉,巨頭攜帶資金和物流等大資源入局,資本向頭部集中,企業資源不斷整合,模式逐漸多元,線上線下趨向融合。
隨著冷鏈物流技術的進步,水果行業吸引了很多電商進入,縮減中間流通環節,提高毛利水平成為水果行業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隨著網際網路工具的加入,水果品牌因素旳展現、傳播變得容易,消費者還可以便捷、系統地了解水果的產地、品質、知識等,甚至,消費者還能夠直接面對小型批發商或者果農,直接促成交易。
然而,在生鮮物流系統上,我國還存在很大的弊端,與已開發國家相比,還比較落後,很多小、中型生鮮電商都因為冷鏈物流系統或是供應鏈問題,被資金流拖垮,退出生鮮市場。
在美國等已開發國家,農產品企業在物流環節的損耗率僅有2%~5%,他們的農產品生鮮供應鏈已經形成一種成熟的模式:田間采後預冷——冷庫一一冷藏車(船)——批發站冷庫一一超市冷櫃——消費者冰箱。
而長期以來,中國重視水果采前栽培、病蟲害的防治,卻忽視采後,而水果的采後商品化處理(如清洗、殺菌、分級、打蠟、包裝等)卻正是提高產品附加值的重要環節。國內這方而技術較落後,完成此類商品化處理的水果只占水果總產量的1%左右,貯藏比例也不足20%,致使水果在採收、分級、包裝、運輸、貯藏、批發、零售整個采後流通過程中的腐爛損失相當嚴重,每年約有25%的產品因腐爛變質不能利用,農產品在物流環節中被白白消耗掉了。
據有關部門保守估計,果蔬采後的腐爛損耗,幾乎可以滿足2億人口的基本營養需求。國外水果經過采後貯藏加工,增值比例為1:3:8,而中國還處於1:1:8的水平。
此外,中國水果在質量控制、營銷等方面與已開發國家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80年代以來,中國曾經從國外引進了一批比較先進的具有一定規模的果品加工生產線,但果品加工業中大中型企業分配不合理,引進設備利用率不高,絕大多數企業規模小,水平低,果品加工產品質量不穩定,大量果品加工廢棄物未得到綜合利用,企業成本高,效益差,經不起市場的競爭。
因此,首先,我們必須要樹立現代果品產業化管理觀念,鼓勵引進先進的技術和資金,改造中國現有的水果加工企業,形成規模經營。同時要運用現代營銷方式,開拓水果產品市場,開闢水果運銷「綠色通道」,減少流通環節,降低流通成本。其次,要提高水果采後附加值,在果品進行商品化的過程中做好分級;消除病蟲害,減少果品采後的損耗;做好采後包裝,目前我國水果包裝行業仍然面臨著包裝形式單一、包裝標識不能突出產品特性等諸多問題。
此文由《有農有藝》全球農業研究室編寫,轉載請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