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天前,我們來到井岡山這片熱土!92年前的這片土地上,硝煙瀰漫,如今一片繁榮景象,人民安居樂業,市場井然有序!我們來到這裡,為的是了解井岡山的歷史,學習井岡山精神!毛澤東、朱德、陳毅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創建了革命根據地,開創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是「中國革命的搖籃」!是共和國的奠基石!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光輝起點!
在這片深情的土地上,埋著無數烈士的骸骨!這五百里巍巍井岡,仿佛還迴蕩著無數革命先烈們救國圖存的吶喊聲,穿越時空,經久不息!如今盛世中華,更顯圖強!井岡精神仍需永遠傳承!學習革命先烈精神,繼承先輩遺志,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奮鬥!通過這幾天的學習培訓,自覺收穫頗豐,不虛此行!下面我談幾點體會。
一、學習井岡山精神,貴在實事求是,堅持群眾路線
井岡山精神在現實工作和生活中,都具有足夠的指導意義。如在黃洋界保衛戰中,群眾在通往山頂的路上布設了竹釘陣、竹籬笆、滾木擂石、壕溝、射擊掩體等多重防線, 配合紅軍取得了黃洋界保衛戰的勝利,軍民團結,眾志成城的戰鬥場面,書寫了黃洋界上炮聲濃濃中敵軍宵遁的場面!通過這次學習,帶領大家幹事創業時喊出的口號應該是「大家跟我上,而不是大家給我上」!制定對策措施時要深入調查研究,而不是閉門造車,最終形成「夏蟲不足以語冰」的可悲結局!
二、學習井岡山精神,貴在堅定信仰,敢於擔當,找准差距,抓好落實
理想信念大於天,艱苦奮鬥,實事求是,敢闖新路,依靠群眾,勇於勝利!傳承和發揚井岡山精神,是兩學一做的要求,做一名優秀的司法戒毒幹警,知信行合一,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三、學習井岡山精神,貴在不忘初心、堅持清正廉潔,嚴格遵守警規禁令
通過接受黨史、黨性教育!老師們生動的展現著當年這裡發生的一切,我將心比心,誰又能不動心呢?曾幾度哽咽!無數革命先烈的青春和生命,都獻給了這篇土地!今天我們穿上這一身紅軍服,穿的是一種信念而非一種道具,為的是親身體會當年紅軍的生活、紀律、作風、情懷,做一名現代的紅軍戰士,敢打敢拼,敢闖新路,將美好的回憶帶進工作中去!體會一代偉人的超凡靈氣!腳踏實地為社會作出更多貢獻!領悟精神,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敢於擔當責任,當前戒毒工作面臨的任務重,傳承井岡山精神,注意紀律作風尤為重要,時刻把鐵的紀律挺在前面,嚴格遵規守紀,遵守警規戒令。
四、學習井岡山精神,貴在堅持艱苦奮鬥,自力更生,不懼風險
當年毛主席、朱德等老一輩革命家為了打破敵人對井岡山的經濟封鎖,親自帶頭挑梁。在哪個缺醫少藥,缺吃少穿的年代裡,革命先烈們忍受著極度困境,靠著意志闖開一條血路,今天的我們,又有什麼理由懈怠呢?井岡山精神,在今天仍然沒有過時,面對美國發動的貿易戰,我國沉著應對,體現出我黨駕馭風險的超凡能力!如今社會節奏快,信息多,若能專心致志的去做好手中的事情,必然能取得出色的成績,不迷失自己,亦不討好他人,求人不如求己,遇事向內看,順應本心,悅納自己,花開有期,潮漲有時,萬事萬物皆有規律,尊重才能接納,接納才能包容,無論經歷多少坎坷,都要不忘初心,整裝待發,風雨過後才能見彩虹。
五、學習井岡山精神,倍加珍惜現在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不忘初心使命,繼續砥礪前行
通過品讀紅色家書,重溫崢嶸歲月。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在沒有流血犧牲的和平年代,我們的使命是萬眾一心,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生命誠可貴,對每個人都只有一次,然而紅軍將士們,為了民族大義,拋卻青春和生命不顧,為的只是心中不滅的信仰—推翻三座大山,解放全中國,實現共產主義努力奮鬥!王經燕、張朝燮,趙雲宵、楊開慧等一封封包含血肉深情的家書中,有似水柔情何足戀的割捨,更有將名族大義放心間的大擔當!生在和平年代的我們,雖然硝煙已逝,但在面對危難時刻,也需要我們有舍小家顧大家的情懷,黨和人民需要我們的時候,我們敢於犧牲在前,第一個挺身而出!從黨的奮鬥史中感悟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感悟初心與情懷,做到行程萬里,不忘初心,即使走得再遠,走到輝煌的未來,也要不忘初心,不要忘了來時的路,工作如此,生活、家庭亦然!
世界上沒有哪一個政黨像中國共產黨這樣歷經百年而不變,這就是不忘初心的結果!我們要從黨史中吸取不斷前行的力量,趕考永不結束,為人民服務永遠在路上!用優良作風贏得民心,把手中的權力關進位度的籠子裡面,要讓權力成為一種責任,一種負擔,不斷凝聚人心,攻堅克難!艱苦奮鬥,自力更生!堅定理想信念,以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的堅毅信心,堅固我們的信念,以井岡山艱苦卓絕的奮鬥史堅定我們的信心,以星星之火,終成燎原之勢的偉大論斷來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戮力同心,為開創貴州司法戒毒工作新局面而不懈努力!一次井岡行,一生一世井岡情,下面這首詞與各位同仁共勉!
西江月 井岡山
不辭舟馬勞頓,
來悟紅色精神。
魏巍井岡五百里,
掩埋忠骨萬千。
繼承先輩遺志,
早日驅盡毒魔。
星火燎原未可知,
吾輩協力奮進。
作者:龍明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