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後,房子會不會變成「水泥盒子」?經濟學家為購房者出謀劃策

2019-11-24     藍白觀樓市

今天看到一則新聞,關於長租公寓的。

鄭州某品牌公寓宣布,其投入的1600套公寓因面臨巨大的經營及資金壓力,已無力維持公司正常經營。

至於原因,大家也都很熟悉。

一方面,這些公寓高價從房東手裡收房源,再低價轉給房客,本質上是虧錢的。

另一方面,租客押一付六,甚至押一付十二,公寓給房東還是押一付三,通過擴大租客規模,來維持現金流。

只要規模無法再擴大,這種模式遲早會崩。

數據顯示,自2017年至今,已有多達20餘家長租公寓因資金鍊斷裂、經營不善而宣告破產。

為什麼代表租賃市場的長租公寓,無法找到自己的盈利模式?

原因也很簡單,租戶是對價格最敏感的人群,房子很難通過出租賺錢。

根據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發布的《2019年一季度50城租金收益率研究報告》,最低的幾個城市是:廈門(1.2%)、青島(1.4%)、福州(1.5%)、深圳(1.6%)和石家莊(1.7%)。

也就是說,在廈門、青島這些城市出租房子,需要70年甚至80年才能回本。

這就是過去20年,人們逐漸形成的房產觀:房子只能賺差價,不能用來租。

問題在於,連一二線熱點城市都租不上價,三四線的房子又能好到哪去?

這就是我們正在面對的現實。

房子越蓋越多,地鐵房、學區房、改善房、養老房、洋房、得房率、綠化率、容積率,名詞一大堆,真正的剛需卻並不「領情」。

照這樣的趨勢發展下去,10年後,房子會不會變成「水泥盒子」?

我們可以從以下角度去分析。

第一,未來10年,還會蓋多少房子?

近日,恆大研究院經濟學家夏磊發文預測,未來10年,全國自住房需求年均高達11.7億平。

其中,2019-2020年、2021-2025、2026-2030年年均分別為13.6億平、11.6億平和11.0億平,相當於2016、2013和2015年全國商品住房銷售面積。

城鎮常住人口增長需求中,99.8%來自於快速城鎮化階段下大量農村人口進城,僅0.2%來自於城鎮常住人口自然增長。

這樣算來,10年時間,房地產銷售面積將近120億平米,仍以100平米一套房來計算,相當於會賣掉1.2億套房子。

也就是說,未來十年,會賣出去1.2億套房子。

第二,現在我們已經有多少房子了?

從1998年房改到2005年,房地產年均銷售面積僅僅在1億-5億平米之間,從2010年到2018年,每年的房地產銷售面積都高達10億平米以上。

這20年賣出去的房產面積相加,得出的結果是177億平米,按每套房100平米來計算,總共賣出去了1.7億套房子。

事實上,在商品房之外,加上房改房、單位和學生宿舍、農村自建房、城市小產權房,真正的房屋總量起碼還要翻3倍。

保守估計,目前房子總量大概是6.8億-7億套之間。

因為小產權房以後會越來越少,照這個數據,來計算商品房的增量,10年後,房屋總量會達到7+1.2=8.2億套房子。

第三,8.2億套房子主要分布在什麼地方?

央行副行長潘功勝,在2016年提到過一組數據。

他說,現在全國的房地產市場形勢概括起來說是總量過剩、區域分化、容量過多,7.2億平米的庫存,70%是分布在三四線城市。

中泰宏觀分析師梁中華也說過,三四線樓市的體量,占到了房地產市場的七成。

照這麼看,至少有將近6億套的房子,會分布在三四線城市。

尷尬的是,三線以下城市正面臨加速的人口凈流出。

澎湃新聞此前報道稱,2018年人口凈流入量排名前三的地方分別是,廣東(84萬人)、浙江(49萬人)、安徽(28萬人),均為南方地區。

換言之,粵浙皖三個省份,去年流入了超過150萬的人口,僅一個廣東,就足以令其他地區汗顏。與之對應的,是北方人口大省的無奈,山東、河南分別凈流出20萬人和7萬人,豫魯兩地流出近30萬人。

單單一個廣東省,就吸納了近百萬級的人口數量,這在以往是難以想像的。

可以肯定的是,未來城市與人口的分化程度會越來越大,不光是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中西部核心省會,同樣出現這種情況,高層級城市「吸人」,低層級城市「流出」,會愈演愈烈。

綜上所述,10年後,房屋總量會達到8億套以上,其中大部分集中在購房需求不足、人口凈流出的中小城市。

這些城市的房子,變成「水泥盒子」,也不是不可能。

面對這種形勢該怎麼辦?有經濟學家為購房者出謀劃策。

經濟學家李迅雷11月24日發文指出:由於過去對於房地產市場的依賴,當前居民存量財富有六七成都直接或者間接配置到了房地產領域,而一種資產價格不「上漲」就會「下跌」,不可能一直橫盤。

很明顯,對於家庭財富大部分都捆綁房產的人來說,下一步,「觀望」才是明智的選擇。

針對這個問題,曹德旺、董明珠此前也做出過解答。

曹德旺在接受新京報採訪時說:如果房地產的問題不解決,還是蓋那麼多的房子,所有銀行的資金、勞工資源等所有的資源都會流向房地產。我建議,削減不應該的、虛假的投資,不搞那麼多的房地產,大批的勞動力就剩下來了。

董明珠在接受楊瀾採訪時講到:現在年輕人要結婚,要生孩子,本來就想搞個科研,但是找了個對象愁死了,房子也沒有,他的精力首先就拿掉了一半。我會逐步做到每個工人「一人一套房」。住房問題不只是民生,更是一種尊嚴」。

按這兩位知名企業家的看法,一方面,需要房地產市場遠離投機情緒,縮減投資。另一方面,加快租賃房、保障房的建設,實現「居者有其屋」,就能避免「水泥盒子」的命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U_rznm4BMH2_cNUgHkQ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