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說迪士尼是女權「黑粉」,大家沒意見吧?

2020-09-16     第十放映室

原標題:我說迪士尼是女權「黑粉」,大家沒意見吧?

《花木蘭》涼了。

從萬眾矚目,再到被迫改檔,它吊足了觀眾的胃口,最終換來惡評如潮。

關於它如何不好,網上的批評已經非常全面,在此不再贅述。

但不少網友在給電影打了一兩星之後,卻不忘夸一句:劉亦菲是美的。

巧的是,這與人們對1998年動畫版花木蘭形象的評價相去甚遠。

值得注意的是,2000年,時任迪士尼消費品部主席Andy Mooney正式提出了將迪士尼動畫電影中最受歡迎的公主集合在一起,推出了「迪士尼公主」這一對外宣傳的人物系列集合概念。

1998年誕生的花木蘭雖是平民出身,卻因其長盛不衰的人氣被官方列入迪士尼公主行列。

動畫片中的花木蘭生著丹鳳眼和厚嘴唇,身形瘦弱單薄,當年沒少受爭議。

同時,在拯救皇帝的高光時刻,已現女兒身的木蘭也是一頭過耳短髮。

如今,真人版花木蘭的樣貌人見人愛。

而且,她還有一頭烏黑的長髮,在肅殺的戰場上顯得更格外美麗動人,在男性主宰的戰場上旗幟鮮明地昭示著女性力量。

看起來,從1998年到2020年,木蘭外在形象的變化似乎是一種巨大的進步:

撇去了西方人的刻板印象、徹底張揚女性的自我意識……

這個真人木蘭對極了,哪兒都挑不出毛病,就是不可愛。

為了塑造一個徹頭徹尾貫徹女性主義的公主,卻以犧牲人物魅力作為代價,讓人不得不懷疑,這屆迪士尼是當代女權的高級黑粉吧?

01木蘭VS木蘭

很多被真人版《花木蘭》傷害的觀眾都會想起小時候看動畫版《花木蘭》的場景:

趁爸媽睡著,偷偷打開家裡的DVD,然後坐在電視機前,跟著木蘭一遍又一遍冒險,被木須逗得咯咯直笑。

那時,滿大街都飄蕩著李玟的《自己》。

而動畫版木蘭對著水中倒影唱出Reflection的時刻,正是迪士尼動畫中女性意識覺醒的經典橋段。

從卸妝開始,一個混合著現代西方價值觀與女性主義思潮的花木蘭誕生了。

從前,她是一個聰明的小女孩,喜歡訓練自己的小狗給家禽喂食。

為了保護父親,她在黑夜裡毅然斬斷長發,替父從軍。

新兵訓練時,身形瘦弱、缺乏力量的木蘭差點被趕出軍營。但她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女性的輕巧身形成功完成任務,成為男性同伴的榜樣。

因負傷被迫暴露女兒身後,她再次因性別身份而備受打擊,但最終堅定自我,並對上司李翔發出質問:

明明是同一個人,為何性別為女時,就不再值得信任?

最後,她依舊靠智慧和四兩撥千斤的巧勁拯救了皇帝和城民。並在皇帝表達謝意時,上前給了聖上一個大大的擁抱。

反觀真人版《花木蘭》,在眾多關鍵情節上的改動,都顯示出人物在心理層面的語焉不詳。

例如木蘭斷髮的情節,本是一處情感小高潮,在真人版中卻被刪除;

為木蘭加上了超能力「氣」,卻讓她的成長失去了適用於普通女孩的參考價值;

對待性別身份的秘密方面,動畫版是被動暴露,真人版變成主動袒露;

動畫版中木蘭讓男性同伴打扮成嬪妃混入皇宮,反串戲碼帶有明顯的戲謔效果。

真人版中,木蘭靠一個動機模糊的女巫和強大的武力值的幫助戰勝反派……

不難看出,真人版在女性主義方面似乎更「進」了一大步。

女性不必「成為」男人(斷髮),承認女性力量(散開象徵女性的秀麗長發)也可拯救世界;

女性不必與男性戀愛(更不能與上司曖昧),專注自己的事業就能成功……

聽起來很振奮人心是不是?

事實上,動畫版花木蘭雖然沒有主動承認女性身份,但卻依靠女性特徵(身形小巧,靈活)取勝。

而真人版花木蘭承認女性身份後,依靠的是近乎作弊的超能力(與女性特質毫無瓜葛)

無論是被迫相親,還是身份暴露,動畫版木蘭在性別危機中都表達了自己的猶豫、彷徨和自我懷疑。

這才是一個普通少女歷經磨礪終於實現自我價值、達成性別認同的成長故事。

故事最後,木蘭難掩俏皮本色,可愛至極,回家後又做回穿裙子的女孩,簡簡單單,深藏功與名,沒有什麼「主義」或「大道」來束縛她未來的人生。

所謂的戀愛,也不過是留喜歡的男生吃個晚飯。

最後怎樣,選擇權還不在她?

可是到了真人版,木蘭不僅沒法談戀愛,還得「忠」「勇」 「真」,好不容易九死一生回了家,又被皇帝追著加冕「孝道」的王冠,表彰她對家庭的奉獻。

這還不夠,她還必須成為一個戰士,方能不浪費自己的超能力。

真人版木蘭如同提線木偶版完成了所有宏大的命題,只可惜,她身上所有的靈動、俏皮都被這些重擔榨乾。

這樣超人般的女性,真的是值得提倡的當代女性榜樣嗎?

只恐怕,在社會環境很難改變的情況下,要求女性保留女性特質的同時,承擔更多社會分工,只是新的「完美主婦」陷阱吧。

當然,看看電影上映前的通稿中鋪天蓋地的「女性主義」,你就知道迪士尼還在為自己與時俱進的「女權鐵粉」身份而沾沾自喜。

02公主VS女權

不過話說回來,雖然這次玩砸了,但縱觀著名的迪士尼公主系列發展史,不難發現,迪士尼作為「女權鐵粉」的策略大部分時間是奏效的,甚至幾度挽救瀕臨破產的迪士尼王國於風雨中。

迪士尼公主的進化史,與美國當代的女性主義思潮以及女權運動緊密相連。客觀來說,這對千千萬萬看著迪士尼長大的女孩子們來說是件好事。

如今,提起「公主」,你會想到什麼詞?

一個只看過《格林童話》的女孩可能會說,高貴、美麗、善良。

但一個看著動畫片《小美人魚》《花木蘭》,乃至《冰雪奇緣》《海洋奇緣》長大的女孩可能會說,勇敢、夢想、自由。

不可否認,迪士尼的公主們曾經為全世界的女孩們創造了美好的夢境,並藉此輸出了樸素但不無力量的女性價值觀。

現在人們普遍認為,迪士尼公主的形象變化分為三個階段。

1937年迪士尼第一部公主動畫《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矮人》、 1950年的《仙履奇緣》 (大家熟知的「灰姑娘」)以及 1959年的《睡美人》屬於早期的公主動畫。

這三部動畫里的公主,溫柔、善良、賢淑,熱愛做家務,總是等待王子的降臨。

前兩部動畫都大受好評,「灰姑娘」收到的熱贊還拯救了當時身陷財務危機的迪士尼(公主救公司的事情之後多次出現),但《睡美人》的上映卻慘遭滑鐵盧。

為啥?

看看它上映的年代—— 1959年。 這是一個風雨欲來的年份,美國即將迎來狂風驟雨般的60年代。

不滿政治高壓和社會不公的少數族裔、女性群體等揭竿而起,民權運動紛紛湧現,女權運動也在此時達到巔峰。

誰還會去追捧一個只會等王子來拯救的傻白甜公主?

迪士尼吃了大虧,將近40年沒有再碰公主題材,直到 1989年《小美人魚》的出現。

這一次,小美人魚勇敢追求愛情,哪怕飛蛾撲火也在所不辭。

人們發現,迪士尼的公主變了,她終於主動追求自己的幸福,而不是等待王子從天而降。於是,《小美人魚》票房大賣,被傳為經典。

這回,迪士尼找到了竅門。

女性主義或女權運動期待怎樣的女性形象,他們就做怎樣的公主,同時,還不忘搭上種族平權的順風車。一路乘勝追擊下,各種非白人公主、平民公主紛紛湧現。

其中,1998年誕生的花木蘭是這一時期女性主義色彩最濃厚的公主:

第一位亞裔公主、第一位平民出身的公主、第一位女戰士&民族英雄……

秉承迪士尼的一貫傳統,這些公主說不上有多深刻,但美在形態各異、自由奔放,如同五彩斑斕的煙花,煞是好看。

這一時期的公主勇敢、堅強,試圖掙脫男權社會賦予女性的枷鎖,在更寬廣的領域施展拳腳。當然,迪士尼還是不忘為她們許配一位如意郎君。

時間來到新世紀,從2009年上映的《公主與青蛙》開始,公主們不再為了愛情奮不顧身,讓她們為之奮鬥和冒險的,是對獨立人格的渴望,對成就事業的雄心。

不僅如此,公主們的生活還出現了巨大的變化。這裡就不得不提到在公主系列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動畫影片《冰雪奇緣》。

艾莎和安娜因為太受歡迎,未被列入公主系列,而是成為單獨的大IP。但她們的皇族身份又表明她們是血統純正的迪士尼公主。

艾莎大概是迪士尼迄今為止最受歡迎的公主(實際上是女王)

這部電影設置了雙公主模式,全片圍繞艾莎與妹妹安娜的親情展開,並且將王子破天荒地塑造成了一個真正的騙子。

影片的結局,是艾莎與安娜完成了對彼此的救贖,徹底貫徹了現代女性主義十分看重的「姐妹情誼」。

而男人,不管好的壞的全都靠邊站。

回顧這些公主形象,迪士尼在公主系列電影中的創作策略已然明了:

順應女性主義潮流,同時試圖在先鋒思潮與大眾價值觀中尋找平衡點,各取一點,雜糅一個。

這樣創作出來的公主,既能取悅成年女性,又不至於過激,讓家長放心地送孩子們去電影院笑哈哈。

03 公主+女權=生意?

然而,再聰明的策略,也要在一成不變的商業複製中敗下陣來。

這次《花木蘭》的失利證實了兩件事:

其一,《花木蘭》的無聊、平庸、甚至退化,說明迪士尼對女權的理解已經到頂了——

除了找女導演,不讓女主談戀愛以外,他們根本無法想像21世紀的花木蘭身上還會發生什麼故事。

其二,迪士尼公主系列終究是一門生意。迪士尼追隨女權,不過是順勢而為,有利可圖。什麼是真正的女權?他們才不在乎呢。

說到迪士尼蹭女權的生意經,就不得不提到迪士尼對「迪士尼公主」這一概念的充分利用。

2000年,在官宣了各大公主的正統身份後,迪士尼消費品部又對早期幾位公主的形象進行修改,升級了她們的「公主裙」。

從此,這些公主成為迪士尼樂園的常駐嘉賓,關於她們的衍生商品遍布全世界的大街小巷。

據相關媒體報道,《冰雪奇緣》上映一年內,就賣出了300萬條公主裙,創造了 4.5億美元收入。

在全球 50大最賺錢 IP中,「冰雪奇緣」以 113億美元的收入排名第 45位。

這些迪士尼公主在電影外的吸金能力可見一斑。而女性消費者無疑成為這些周邊產品的消費主力軍。

近些年,經濟愈發獨立的女性群體一直在打開消費市場的新局面。

迪士尼一邊用包裹著女性主義糖衣的精神產品迎合市場,一邊用赤裸的消費主義中飽私囊,一箭雙鵰,其策略不可謂不精明。

在電影圈內,迪士尼的真人動畫電影也在不遺餘力地與女權捆綁營銷。最著名的例子,莫過於2017年的真人版《美女與野獸》。

動畫版《美女與野獸》誕生於1991年,女主角貝兒公主屬於迪士尼公主隊伍中的第二梯隊。

她愛看書,勤思考,有主見,敢於衝破世俗偏見。該片上映後好評不斷,甚至提名了奧斯卡最佳影片,成為首部獲此提名的動畫片。

二十多年後,迪士尼決定翻拍真人版《美女與野獸》,而貝兒公主的角色,最終花落艾瑪·沃特森。

艾瑪·沃特森以童星身份出道,又是著名的學霸演員。最重要的是,她是好萊塢著名的女性平權鬥士。 2014年,她在聯合國會議上發表演講,倡導女性平權,同年出任「聯合國婦女署親善大使」 (現已卸任)

還有誰比她更適合飾演一個象徵著女性力量覺醒的迪士尼公主嗎?

就這樣,迪士尼成功將自己的招牌公主與當代新女性代言人綁定在一起,其用意不言而喻。

可結果呢?

真人版《美女與野獸》劇情老套、觀念陳舊,艾瑪不僅沒能把電影帶起來,反而差點被電影拉到陰溝里翻了船。

然而,這樣華麗空洞、毫無新意可言的電影依舊在商業上大獲全勝。至今,全球電影票房排行榜上這部電影仍赫然在列。

一方面,該片讓人們看到了真人翻拍模式背後巨大的商業前景,另一方面,與女權主義的捆綁營銷,雖然讓一些觀眾直呼「貨不對板」,但它帶來的甜頭卻遠超預期。

所以,迪斯尼怎麼會放過女權呢?

他們開始將更多公主動畫片的真人翻拍計劃提上日程,《花木蘭》則是這掛如意算盤中極為重要的一顆運算元。

與貝兒相比,木蘭故事中的女權意味更加濃烈。同時,中國的龐大票倉正在向他們熱情招手。

於是,他們一頭不敢冒犯中國,到處架空歷史,選漂亮的中國偶像做女主;

一頭拚命討好女權運動, MeToo 反對的堅決改正,請女導演掌鏡,賦予女主超能力,避免和上司產生感情,最後連愛情線都刪得一乾二淨。

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整出了這麼一部「人人喊打」的電影。

「粉到深處自然黑」這句話,似乎在迪士尼身上應驗了。

打著「女權」旗號的迪士尼公主系列紅利吃盡,終於在 2020年狠狠摔了一跤。

按「要主義不要邏輯」的路子走下去,迪士尼的下一個公主,會是什麼模樣呢?

我想不出來。

但是,我有別的好主意。

讚美女性的路子走到盡頭了,不妨另闢蹊徑,將男女性別對調。比如拍一部《巫婆與帥哥》,讓醜陋暴躁的巫婆和帥氣溫柔的王子相愛,夠女權。

可是,迪士尼敢拍嗎?

你怎麼評價《花木蘭》?

[email protecte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UNnAmHQBURTf-Dn5Zlr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