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節前夕,全鎮冬棗採摘文化旅遊活動開幕式在俺村舉行,崔橋村電商直供和富硒冬棗兩個基地同時揭牌,村武術隊規模擴編,80歲以上老人免費游古城。入秋以來,俺村是喜事連連,鎮上的文化營養餐真為我們群眾打腰提氣!」無棣縣水灣鎮崔橋村黨支部書記崔衛國激動地說。
崔衛國所說的文化營養餐,是今年水灣鎮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和慶祝建國70周年活動主推的文化惠民工程。今年以來,該鎮先後舉行了以「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築中國夢」「五好家庭評選」「弘揚敬老愛老美德」「熱心公益遵紀守法」「鄰里和睦移風易俗」「廣場舞大賽賽出新風貌」為主題的文化下鄉、電影進村、文藝晚會和書畫入戶等活動50餘場。引導大夥堅定文化自信,促進地域文化振興。文化活動以「愛國愛家弘揚主旋律和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為主線,以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棗業大戶和先進人物為素材,文化活動貫穿全年,更扮靚國慶豐收季,被群眾形象地稱為「文化營養餐」。「現在,在水灣鎮沒有一技之長,都不敢在大夥面前露面了。」鎮文化站負責人戲言。
文化活動唱響「好客水灣」品牌
「白天賣大棚冬棗數票子,接待外地遊客交朋友,晚上看文藝節目愉悅身心,我們的日子是越過越有勁。」鞠家村滿坡紅冬棗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高現志幸福之情溢於言表。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水灣鎮深挖「中國棗鄉第一鎮」潛力,今年通過棗業振興戰略,實施以品種改良、品質提升、品牌打造為核心的「三品提升」工程,帶領大夥戰勝乾旱和颱風等自然災害,把自然優勢、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和品牌優勢,促進了冬棗產業轉型升級。今秋,全鎮6萬畝冬棗喜獲豐收,預計產冬棗1.2億斤,棗樹依舊是群眾增收的鐵桿莊稼。
該鎮以省級旅遊強鄉鎮為契機,以文旅活動促進旅遊產業品牌創建,助推了鄉村旅遊快速發展,讓文化去旅遊成為共識。同時,不斷擦亮省級文明鎮、省級環境優美鄉鎮、全省生態農業旅遊示範點三塊「金字招牌」,優美的生態環境、獨特的棗園景色和充滿地域特色的文化活動,吸引全國各地遊客前來採摘觀賞。鑫嘉源連續五屆「農業嘉年華活動」,加上「國際音樂風」和「國際雕塑展」助力,吸引9個國家的40餘名國際名媛來棗鄉獻藝,僅此一項,接待遊客逾3萬人,火了國慶黃金周。從郭辛店村土生土長的回族歌手肖冰,目前,成為省內知名音樂人,成為家鄉文化傳播的 大使。水灣鎮的文化活動和優質冬棗一樣,甜透廣大遊客心,「好客水灣」的大招牌聲名遠播。加之鎮機關簡報《印象水灣》和「美麗水灣」公眾號助力,初步形成了「水灣事兒看文化」和「棗鄉學問大、水灣文章多」的喜人景象。
文化活動扭出農民精氣神
該鎮不斷加大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投入力度,大力促進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積極邀請市縣文化館專業老師到鎮赴村開展聲樂、舞蹈、手工藝品製作等專業培訓,切實提高全鎮文藝骨幹文化素養,農民教育培訓成效進一步凸顯。隨著文化活動的興起,群眾對文化生活的追求更加強烈,茶餘飯後下棋娛樂、跳廣場舞、自編自演節目,成為大夥的生活需求。在水灣鎮人人參與、人人共享的濃厚文化氛圍已形成。「我們這50餘場文化活動有一半是自產的,先後在全鎮培養、挖掘出岳吉泉、方以忠、孟維國等鄉土文化名人50餘個,推薦縣市省等各級好人和道德模範4人。同時,還湧現出了葦簾手工藝品、棗木根雕、葫蘆烙畫、錫壺製作等10多個文化產業和文化項目,可以說文化惠民工程是一舉多得。」該鎮文化站長介紹說。
目前,該鎮五星級文明戶超600戶,四德榜上榜人數累計1200餘人次,在全社會倡樹了揚正氣、樹新風、學文明的良好風尚。該鎮注重發揮文化活動的促進作用,文化產業開始從田間地頭走向市場。東谷劉村市級非遺葫蘆烙畫傳承人方以忠,通過電商作品出口到4個國家和地區,他同村28歲的電商徒弟陳彬,從事葦簾手工藝品營銷多年,每年光快遞費就近10萬元。在水灣鎮,文化產業逐步成為群眾增收的有力手段。宗王村的八極六合拳選手更是年年在省市縣武術大賽中獲獎,鞠家村在濱州市發展的新網紅「小辮哥」李春龍,更是把家鄉的文化和各種土特產銷往全國各地。
文化活動與精神文明創建一脈相成
水灣鎮作為棗文化和葦簾手工藝品文化的發源地,文化底蘊深厚。近年來,該鎮以「文化育民、文化樂民、文化富民、文化惠民」為出發點,按照完善網絡、強化管理、提高服務、惠及全民的思路,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活動得到迅猛發展,重點文化惠民工程邁出堅實步伐。先後投資20萬元,完善村級文化書屋40個,廣場舞隊和廣播電視實現全覆蓋。將文化娛樂、創新創業、科技普及、健康生活、文明創建等要素融會貫通,定期開展民間文藝社團節目展演、「書香農家」讀書、「全民健身」等文娛活動,廣大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的主動性、積極性高漲,文化生活氛圍日趨活躍。同時,以文化活動為載體,不斷豐富精神文明創建內容。通過將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與日常工作、與發展先進文化、與各種創建活動、與為群眾辦實事相結合「四個結合」之策,使全鎮精神文明建設實效明顯提升。同步做好政務、村務公開工作,堅持民主監督、民主管理、民主決策,全鎮村民自治水平進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