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不鼓勵溺愛孩子?聰明父母憑這3點養出懂感恩的孩子

2019-11-10     積木育兒

9月底的漠河,工作一天的邵媽媽回到家裡看見20歲的兒子邵小明(化名)躺在地上,擔心他冷著,趕緊讓他去床上躺著,隨後就去了廚房。出來時,邵媽媽手裡多了一盤剛煎好的雞蛋。

邵小明剛才聽母親一邊煎蛋一邊說他:長這麼大不知上進,父母養他多辛苦……心裡就很窩火,看見母親走進衛生間忙活,邵小明生了殺心,去廚房拿起了菜刀,藏在身後。

這時,正好母親又回到廚房忙碌,背對著邵小明,邵小明毫不猶豫地舉起菜刀砍向母親的頸部,一刀一刀,刀刀致命,直到母親倒在地上沒有了呼吸。

警方在審訊的過程中得知,這已經不是邵小明第一次想殺母親了。

20歲的他即將畢業,目前是實習期,但他一直呆在家裡,無所事事。

案發前,父母曾多次勸他出去實習,母親有時候會數落他沒有工作,不如別人。邵小明對此十分不滿,揚言如果母親再嘮叨就把她殺了。

這一天,邵小明終究沒有抑制住內心的魔鬼,親手讓生他養他的母親倒在了血泊里。

邵媽媽可能永遠都不會想到,前一刻自己還煎好雞蛋讓兒子趁熱吃,沒過幾分鐘,就被兒子殘忍殺害。

網上曾有一句話,戳痛無數父母的心:中國式父母最大的悲哀,是付出了全部,卻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可這樣的事例偏偏不少。

網上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中國父母對孩子哪都好,就有一點不好,他們太愛自己的孩子了!

作為父母,哪怕掏空一切給孩子我們也心甘情願。

但很多時候我們都忘了:父母給孩子鋪得路越寬,孩子走得就越不在乎。

我見過一個媽媽,她的孩子小時候就很調皮。媽媽很欣賞孩子的這份調皮,她的口頭禪是:孩子嘛……

她的孩子打小就在媽媽無意識的鼓勵下,逐漸習慣了用強硬手段去獲得特權或者滿足心愿。他越來越擅長去做一個小霸王,越來越懂得如何讓人害怕。

直到後來,他在班級上,抄起一塊不知道哪裡找到的木板,當著老師同學的面,連續暴力敲打前排同學的腦袋,只因為那個同學回頭看了他一眼。

這個媽媽接到老師電話後,以為還跟以前一樣處理就好了,就是去跟對方家長說句:對不起,孩子小,不懂事……然而對方家長不接受這樣敷衍的道歉,而是搜集了很多這個孩子霸凌的證據。最後,這個男孩被勒令休學。

這個媽媽這才傻眼了。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威廉·戈爾丁說:

一個孩子,如果得不到及時的教育和制止,在沒有制度約束、懲罰機制的情況下,很容易做出野蠻的舉動,生物性中的惡便傾瀉而出,並產生巨大的破壞力。

而聰明的父母,不只能給予孩子無私的愛,還要能扼殺孩子心裡的惡。

1、要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個「有用」的人

常有家長抱怨孩子「油瓶倒了都不扶」,卻從來沒有想過他們為什麼對油瓶視而不見。

孩子要自己開易拉罐,你一句「別弄,小心剌手」,從此孩子拿到易拉罐只會找大人;

孩子要幫你擦地,你一句「一邊去,別搗亂」,從此他就會把「幫大人忙」定義為「搗亂」;

孩子自己洗襪子,你又一句「別浪費水,你洗不幹凈」,於是孩子脫了襪子內褲,只會扔到盆里等你搓;

……

孩子慢慢變得沒有價值感,認定自己是個無用的人時,自然就會對任何事物都失去參與的熱情,並產生「事不關己」的態度,他習慣了理所當然地接受,也喪失了體會美好,回饋美好的能力。

每一個人立足於社會,都需要價值感和成就感的心理支持,包括孩子。

鼓勵孩子參與到生活中來,給他充足的信任和鼓勵,孩子在獲得大人的認可後,會獲得精神和情感上的滿足,繼而對生活充滿熱情和責任感。

2、 懂得在孩子面前「示弱」

很多父母,認為在孩子面前樹立「巨人」形象,才能給孩子帶來勇氣和力量。其實,並非如此。

有一次,朋友切菜弄破了手指,正好被4歲的女兒看到。

此時大部分家長可能都會說「寶貝沒事,媽媽不疼」,但我朋友卻像小孩子一樣求助女兒,「媽媽的手好疼,你能幫幫我嗎?」

女兒先是一怔,緊接著跑到客廳,找來雲南白藥和創口貼,像小大人一樣安慰她:「媽媽要堅強,我幫你敷藥,一會就不疼了......」

這位媽媽適時的示弱,不但沒有讓孩子變得軟弱,反而激勵她變得更強大、更勇敢,同時也喚起孩子的同情心和同理心。

3、呵護孩子愛的本能,給孩子機會表達愛與感激

其實,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嘗試向父母回饋愛了,只是可能被你忽略了。

比如,當孩子讀到一個有趣的故事,要念給你聽;

比如,孩子新學到一個可愛的動作,沖你喊「看我看我」;

比如,孩子畫了幅看似亂七八糟的塗鴉,送給你做禮物;

……

這些「小事」都是孩子在用自己能想到的方式,去回報你的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U4yOXG4BMH2_cNUg6Fn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