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講到,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查理四世頒布了《金璽詔書》。詔書中明文規定了封建割據的合法性,給予各地領主在各自領地之內的全權,領主在領地之內有行政、立法、司法、鑄幣、稅收等大權,並捆有自己的軍隊。這樣的詔書使德國的分裂有了法律依據,直到中世紀結束很久,國家也沒有統一的希望。然而,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分裂了千年之久的德意志最終還是統一了,它的統一是用「鐵」與「血」完成的。
普魯士的誕生
在四分五裂的德意志諸侯國中,最強大的當數奧地利與普魯士這兩個國家我們都很熟悉。然而對德國的統一做出最大貢獻的只有普魯士,至於奧地利,它不但沒有做貢獻,還成了統一的最大阻礙。
普魯士最初並不叫普魯士,它自古以來由一個家族——霍亨索倫統治。這個家族本來只是現在瑞士地方的一個小貴族,生活在一座叫索倫的山上的一座小城堡中,那時大約是10世紀。過了兩百來年,這個霍亨索倫又弄到了另一塊領地而且是一塊上好的領地:紐倫堡。這個城市我們聽說過,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審判納粹戰犯的地方,是一個重要的、地地道道的德意志城市。
再過了兩百多年,這個家族出了一個出色的腓特烈,他因戰功卓著,被神聖羅馬帝將軍國的皇帝冊封為選帝侯,並且又取得了一塊更重要的領地:布蘭登堡。這布蘭登堡可不是個小城堡,而是相當大的一片地方,有了這塊大基業後,霍亨索倫家族才真正稱得上德意志重要諸侯中的一個了。又過了兩百多年,這時已經是17世紀,在這個世紀中,霍享索倫家族這時被稱為布蘭登堡選帝侯了,通過各式各樣的辦法,主要是聯姻,也就是通過自己的兒子們去娶其他諸侯的小姐們,獲得了許多領地。
在新得的領地之中,最重要的一塊就是東普魯士。東普魯士是波蘭王國的一個附屬國,不過居民基本上是德意志人,這是一塊比布蘭登堡還要好的領地,不但肥沃,而且位於波羅的海南岸。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普魯士誕生最後的陣痛發生在1701年。這年,又一個叫腓特烈的領主幫了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一個大忙—幫他去奪取西班牙王位,這也就是所謂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雖然皇帝最後落了空,但腓特烈卻得到了豐厚的報酬被皇帝冊封為普魯士國王,他的領地也就成了普魯士王國了。
走向強盛
普魯士誕生之日起,它就迫不及待地張開了掠奪之爪了。這時普魯士的國王是有名的腓特烈一世。他組建了一支為數達8.5萬人從的龐大常備軍。為了使這支軍隊不但龐大而且強大,他採取了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法子。例如,他從全歐洲各地尋找身材高大的人組成一支特別部隊,帶著他們到處耀武揚威,甚至去抓同樣身材高大的婦女,讓她們同他們婚配,好生育身材更高大的後代;為了整肅軍紀,他經常手執大棒,棒打士兵、軍官甚至將軍。他還很瞧不起他的一個臣民——偉大的數學家和哲學家萊布尼茨,說他是「一個廢物,連站崗都不行」。
他的兒子從小在他的教育下長大,即位後更是青出於藍,他就是聞名於世的腓特烈大帝。
這個腓特烈大帝不但是個軍事家,還算得上是個詩人,作家和半個哲學家。他的許多著作,如《軍事典範》和《政治典範》等,對後世都大有影響。他訓練的普魯士軍隊是歐洲當時軍紀最嚴明、戰鬥力最強,甚至也是最講戰爭藝術的軍隊。這支軍隊的軍官都是貴族出身即所謂的容克階層,他們的共同點是極其忠於王室。士兵則什麼人都有,包括農民、乞丐、外國人,這些人加入普魯士軍隊後,經極其嚴格的訓練被逼成了優秀的同時也是機器般的軍人。
他率領這支軍隊屢戰屢勝,又為普魯士奪取了大片的土地:從奧地利手裡奪下了西里西亞,從波蘭那裡瓜分到了西普魯士,等等。經濟上,腓特烈也採取了很多措施,例如保護本國的工商業,又從全歐洲收集技術和廣徵人才來搞發展。當時法國人在大迫害新教徒——胡格諾教徒,這新教徒往往都是優秀的工商業人士,普魯士便大力引進這些人才,利用他們建立起了許多大工場,大大地發展了普魯士的經濟。從他們在全歐洲招募大個子當兵和從法國弄經理的事來看,普魯士人像現在的美國人一樣,善於楚材晉用,這正是今日的美國和昔日的普魯士強大鍵康的重要原因。
到拿破崙崛起時,機器般的普魯士軍隊較之拿破崙的那些為了國家與榮譽而殊死奮戰的軍隊已經明顯落後了,所以幾仗下來就被征服了。但普魯士人並沒有因此氣餒,而是立即改造自己,像法國革命後搞的一樣,廢除了農民對地主的人身依附,並且讓農民向領主購買自己耕種的土地。那些因賣土地而得了大筆錢財的地主便用這些錢去投資工商業,這又促進了普魯士工商業的發展。這樣,普魯士府的改革措施可謂一箭雙鵰:既給了農民以自由與希望,又給了地主以錢財,讓他們成為更有錢的資本家。通過幾代人的努力,普魯士無論在經濟、軍事,還是在面積、人口方面,都成了歐洲最強大的國家之一。
終歸統一
德意志的統一是由普魯士完成的,普魯士從強大之日起就不斷思謀如何統一四分五裂的祖國。打敗拿破崙後,普魯士本想大撈把,可反而給奧地利占了上風,由奧地利為首搞了個「德意志邦聯」但邦聯可不是聯邦,它實際上是許多獨立國家組成的一個鬆散組織,根本談不上統一。但此時,通過改革,普魯士已經更加強大了。與此同時,德意志要統一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成為時代潮流。普魯士看準了這個潮流,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來推波助瀾。
19世紀30年代,普魯士聯合18個德意志國家成立了一個「關稅同盟」。在同盟內部取消了關稅壁壘,這樣同盟國的商品在同盟國內部就可以暢通無阻了。同盟的建立,加上被拿破崙打敗後搞的那些改革措施,大大地促進了普魯士乃至整個德意志的經濟發展。到了19世紀40年代,普魯士已經有了超過1000台的蒸汽機;1835年普魯士開始有了鐵路,十五年之後鐵路長達近4000千米。但這僅僅是開始,普魯士的改革以後更會大改特改,唯有統一之心不改。
1848年和1850年,普魯士國王兩度頒布憲法,成立了議會,分為上院與下院,至少部分地把德意志由封建專制國家變成了先進的資產階級國家。從這時候起,德國經濟進入了飛速增長的時期:在短短的二十年間,其經濟規模幾乎增長了整整7倍!它已經超過了法圍,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了,於是,普魯士搞統一就有了本錢。為什麼統一要錢呢?因為普魯士搞的統一不是和平統一,而是戰爭統一,而戰爭,大家知道,是最費錢的,顆炮彈就要打掉許多錢。
在普魯士用武力搞統一之前,還發生了一個小插曲。1848年5月,德意志的一些想搞統一的資產階級和貴族之類在法蘭克福開了場「全德國會」,會上決定德意志要成為一個「聯邦帝國」還搞了部「德意志憲法」,並把普魯士國王選為帝國皇帝,甚至還鑄了頂皇冠送給普魯士國王。普魯士國王哈哈大笑,輕蔑地拒絕了。他要的豈是一頂徒有虛名的皇冠,他要的是實實在在的統一普魯士搞統一的最大障姆不是外敵,而是內患,這個內患就是同為德意志國家的奧地利。
俗話說,一山難容二虎。奧地利和普魯士一樣是德意志國家,並且兩個都很強大,它們就像一山之二虎一樣,誰也不服誰。與普魯士不同的是,奧地利從來不想統一德意志,奧地利人愛德意志的程度遠不及普魯士人,正像他們的尚武精神遠不及普魯士人一樣。普魯士人做夢都想統一德意志,但奧地利人就是不讓。普魯士終於認識到:欲統一德意志,必先打敗奧地利。這兩件大事都離不開一個人,這個人不是普魯士國王,而是首相奧托·馮·俾斯麥。
俾斯麥這個人大家可能聽說過,他在德國歷史上的作用無與倫比,即使對中世紀以來的整個歐洲,他的作用也可說僅次於拿破崙。俾斯麥有三個特點:一是對普魯士國王赤膽忠心:二是才能出類拔萃,可稱是亘古少有的大政治家——當然也可以從另一面來說,是亘古少有的大陰謀家;三是酷愛戰爭,崇尚武力。他將自己的一生奉獻於一個偉大事業:用武力和陰謀統一德意志。他說過下面一段有名的話:
德意志所矚望的不是普魯士的自由主義,而是普魯士的威力……當代重大問題不是說空話和多數派決議所能解決的——1848和1849年的錯誤就在這裡——而必須用鐵和血來解決。
他的這個方針得到了普魯士國王的讚賞,1862年,國王請伸斯麥擔任他的率相。於是,像龍歸大海,虎人深山一樣,伸斯麥得其所戰,立題採取了一套被歷史學家稱為「有魔鬼般智慧」的辦法來統一德意志。
這個程序大體是這樣的:
第一步是建立更加強大的普魯士軍隊,這乃是統一之根本。伸斯麥深知,所謂「鐵和血」,「鐵」就是槍炮,「血」就是軍人,沒有槍炮和能戰的軍人,一切都是廢話。有了強大的軍隊作基礎,俾斯麥那「有魔鬼般智慧」的辦法就出籠了。
俾斯麥在統一的道路上要拔掉兩顆釘子:一是奧地利,二是法國。他的計劃就圍繞這個而展開。我們從地圖上可以看到,在德國北面有個小國叫丹麥,論實力而言它當然不是普魯土的對手,俾斯麥這個老狐狸就決定從打小丹麥開始。
但打國家像打人一樣,得找個藉口。也是俾斯麥的運氣好,在他當上首相的第二年就找到藉口了。原來德意志北部有兩個小邦,它們一直是丹麥國王的私人領地,不過並不是丹麥領土,而是德意志諸侯之一——在這個時代,領地與領土是有區別的。丹麥國王這年乾脆把它們併到丹麥了。俾斯麥一看,立即把這作為藉口向丹麥開了戰。俾斯麥在這裡露出了他的不世雄才。他不是單獨去向丹麥作戰,而是以德意志同胞的名義邀奧地利一起參加,並且許諾勝利後一國得一邦。奧地利人當然知道就是不用自己幫忙普魯士打嬴也會易如反掌,他只要隨便派幾個兵就行了,送到手上的便宜如何不撿!
結果當然是丹麥戰敗求和,獻出了兩邦。普魯士就把一個叫霍爾斯坦的給了奧地利。奧地利一拿到霍爾斯坦,俾斯麥立即開始了頻繁的外交活動,分別向普魯士和奧地利的三個大鄰邦,包括法國、俄國和這時候已經基本獨立的義大利獻媚,例如幫俄國鎮壓被沙俄吞併的波蘭的起義,又對法國說他不反對法國把盧森堡占過來,又對義大利說他一定幫忙把威尼斯從奧地利手裡奪過來。這樣,這三個國家都答應在未來的戰爭中與他站在一邊。
這一切安排好後,俾斯麥開始向奧地利挑釁了。他的法子直截了當:要奧地利人把霍爾斯坦讓給普魯士。因為在霍爾斯坦與奧地利之間隔著一個普魯士呢。奧地利當然不答應平白無故地丟掉一塊領土——俾斯麥當然也知道,他要的就是奧地利人不答應。他便把這個作為藉口,向奧地利宣戰。
戰爭的結果可想而知,萎靡不振的奧地利人哪是雄赳赳氣昂昂的普魯士大軍的對手?薩多瓦一戰,奧軍被普魯士軍打得慘敗。義大利也來個趁火打劫,從背後向奧地利殺來,奧地利只好忙不選地求和了。普魯土也見好就收,答應了奧地利的求和,雙方在布拉格簽訂和約,奧地利割讓霍爾斯坦,並同意普魯土在德意志北部建立聯邦。
1866年8月,北德意志聯邦成立了,在這個聯邦里當然一切是普魯土說了算:普魯士的國王是聯邦的世襲首腦,普魯士的首相是聯邦的當然總理,德意志由此統一了一半。但對於俾斯麥,這隻意味著另一半德意志尚未統一。是誰阻礙了統一?當然不是奧地利,它已經沒這能力了。我們前面說過,有兩個大敵在阻礙俾斯麥統一德意志,這次阻礙統的乃是第二個大敵——法國。
俾斯麥尋找著向法國宣戰的藉口。這時法國正處在路易·拿破崙,即拿破崙三世的獨裁統治之下,而且他也正渴望用一場戰爭來平息人民對他的不滿呢。他把目光投向了尚未完全統一的普魯士:普魯士這時候還是羽翼未豐,要打得趁早下手,用他們自己的話來說,叫「此刻或者永不!」後面的事我們已經說過了,雙方都如願以償,找到了戰爭的藉口。1870年7月爆發了普法戰爭。戰爭的結果我們也知道了:拿破崙三世做了虜,法國徹底失敗。
現在我們來講講大致的過程。這次是拿破崙三世主動宣戰,所以他也想主動進攻。拿破崙三世是法國的總司令,他定了一個美好的計劃:集中兵力迅速攻入南德意志,迫使南德意志諸邦保持中立,然後再攻普魯士。
這個計劃聽上去很好,可惜的是他不了解現在的法軍,以為他們還同他伯伯時一樣地善於急行呢。但這時的法軍與從前的法軍已經判若兩軍了,直到7月底22萬軍隊才來到邊境。
普魯士軍的總司令是威廉一世,實際指揮是總參謀長老毛奇——以後還有個小毛奇。老毛奇是個出色的統帥,他制訂的戰略計劃簡單實用:集中優勢兵力,將法國主力聚殲於德法邊境,再乘虛直搗巴黎。這時的普魯士充分顯示了其經濟與軍事的雙重優勢:它有比法國更稠密的鐵路網,更迅捷的軍隊。到7月底,普軍已有裝備整齊的近50萬大軍集中邊境,等待決戰。
8月2日,法軍先向普軍發動進攻,但隨即被擊退。4日,普軍轉入進攻。4日、5日、6日,普軍三日三戰三捷。法軍兩大統帥之一巴贊連敗之後,沒有迅速退兵,被行動極快的普軍四面圍困於麥茨要塞。另一路法軍由麥克馬洪指揮,他本想退往巴黎固守,然而拿破崙三世命令他去救巴贊,於是他率軍冒險北進,隨即在色當被普軍重重圍困。9月2日,拿破崙三世孤注一擲,與普軍決戰於色當,慘敗。次日,拿破崙三世率全軍投降,共計10萬餘人,其中包括39名將軍。10月27日,在梅斯城,巴贊亦率整整14萬裝備完好、士氣也並不低落的法軍向普軍投誠。
普法戰爭以普軍徹底勝利而告終。接下來,普魯士與法國簽訂的和約的內容我們已經知道了。與戰勝法國同樣重要的是:普魯士統一德國的最後一道障礙被掃除了。1871年1月18日,在凡爾賽宮鏡廳,威廉一世宣布成立德意志帝國,分裂了千年之久的德意志終歸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