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州,
可別動不動說自己是個吃貨!
北園吃過沒?南園吃過沒?陶陶居吃過沒?美利權冰室吃過沒?太平館吃過沒?
當然,這幾家店你可以信誓旦旦地說吃過。但是!
妙奇香吃過沒?陸園茶室吃過沒?大觀園茶室吃過沒?薈芳園吃過沒?一景飯店吃過沒?亞洲飯店吃過沒?
你沒吃過,我沒吃過,可是魯迅卻通通吃過!
他不僅吃過,而且去哪裡吃、吃過什麼、甚至花了多少錢,都通通在自己的日記里「打卡」,大有民國「大眾點評」的樣子。
接下來,
就讓我們跟著魯迅這個「大吃貨」,
看看他吃過的廣州美食現在還能不能找得到!
魯迅,愛下哪些館子?
相傳,魯迅的「好吃」是在諸多文學家當中是相當有名的,雖然他在小說中甚少提吃,但酷愛寫日記的他,都將去哪裡吃,吃了什麼,吃了多少錢可都記錄得清清楚楚,從北京到廈門,從廈門到廣州,一路吃下來,一路記下來,仿佛畫下了一幅活色生香的美食地圖。
魯迅與蔣徑三、許廣平在艷芳照相館所拍合照
當時,魯迅在中山大學任職,月薪高達500元,乃普通人收入的十幾倍甚至數十倍,屬於高薪階層的他在美食天堂廣州,還有愛人許廣平作伴,當然是哪裡好吃就吃到哪裡。
據統計,魯迅在日記中提到的廣州館子,一共有25家,分別是北園、別有春、妙奇香利記、陸園茶室、大觀園茶室、薈芳園、一景飯店、福來居、松花館、東方飯店、國民飯店、珠江冰室、晉華齋、拱北樓、八景飯店、南園、寶漢茶室、陶陶居、美洲飯店、安樂園、美利權冰室、太平館、山泉茶室、亞洲飯店、在山泉茶室。
如今,除了北園、南園、陶陶居、美利權冰室、太平館外,其餘20家館子雖然在當時赫赫有名,但是現在只存在於歷史當中。
北京路舊貌
在魯迅的日記當中,他一共提到7次位於當時雙門底永漢北路財政廳前(今北京路北段329號)的陸園茶室。愛好喝茶的他,尤其喜歡陸園茶室的龍井和烏龍,而且還會點上幾個招牌菜佐茶,據傳,魯迅特別喜歡陸園茶室的章魚雞粒炒飯。不過如今,陸園茶室已經在北京路失去了蹤影,只剩下仿歐式建築的財政廳仍然亮著橘黃色的裝飾燈光。
妙奇香利記
在這一眾館子中,妙奇香利記可謂是別樹一幟。它與一眾高檔酒樓不同,妙奇香利記一直走「平靚正」路線,並且以牛肉這種當時難登大雅之堂的材料作招牌菜式,推出一些列如掛爐牛肉、西湖牛肉羹、蚝油牛肉等製作考究、風味獨特的家常菜式。據資料考證,妙奇香的炒牛肉是將一斤牛肉切成約90塊的薄片,加調料進行調拌,然後下鍋用猛火炒,吃起來口味相當純正。因此,她家吸引了大量中下收入的食客光顧,最受歡迎的食物要數夠「鑊氣」的干炒牛河以及「大件夾抵食」的碟頭飯。
不過,令魯迅成為妙奇香利記的回頭客卻是這道「豆豉蒸鯪魚」,豆豉的咸香烘托著鯪魚的鮮美,深得魯迅歡心。
不過,1938年日軍攻陷廣州後,在廣州聲名遠播的妙奇香,生意迅速回落,最終只能轉手他人,而在新中國成立後,妙奇香改為國營飯店,直到1988年,轉而由私人承包重振旗鼓,一下子又恢復了60年前的輝煌。
不過,到了1998年,妙奇香被雲香酒樓股份公司接管,如今飯店舊址已被拆除,妙奇香以及其他酒樓食肆也只存在於老一輩廣州人的記憶當中。
魯迅,愛吃寫什麼美食?
從前文可以看到,魯迅愛吃陸園茶室的「章魚雞粒炒飯」以及妙奇香的「豆豉蒸鯪魚」,也偏好在酒樓、茶樓落腳,對平民化的美食著實是寵愛有加,那麼這些美食,今天在哪裡還能吃到呢?
章魚雞粒炒飯
在聽到「章魚雞粒炒飯」之後,記者竭盡搜索,大都只是「鹹魚雞粒炒飯」的信息,不少粵菜廚師都不曾聽說過這道美食。對此,粵菜泰斗溫祈福認為,炒飯就如火鍋一樣,是一種包羅萬有的食物,只要你喜歡某一樣食材,你都可以將其加入,共冶一爐,而且,只要火候把握得當,很難把炒飯做得難吃。
豆豉蒸鯪魚
土鯪魚作為嶺南特有的食材,魯迅在穗時可吃過不少。據考究,妙奇香的「豆豉蒸鯪魚」用的是陽江豆豉,而土鯪魚則是以塘底青苔、藻類為食的鯪魚,用來清蒸是咸鮮極致,用來燉湯則鮮甜無比。
溫祈福介紹到,如今的土鯪魚已經不是以前的土鯪魚,總讓人覺得少了份天然的滋味。而因為鯪魚多刺且極細小,要去盡鯪魚骨頗費廚師心思也考驗廚師技術,大都直接打碎,做成鯪魚滑或魚面,而魯迅喜歡去的北園酒家,在當時也有一道獨創的「上湯魚面」,將新鮮的土鯪魚打成魚膠,用蛋白拌勻,撻透,蒸熟,再切成麵條狀,澆上上湯,口味也是相當清甜。
星期美點
愛好喝茶的魯迅,在不少茶樓、茶室都留下了不少足跡。而除了喝茶,用來佐茶的廣式點心也必不可少,雖然魯迅曾經吃過哪些點心已經無從考究,但是能夠確定的一點是,廣州的星期美點一定是魯迅茶桌上的「常客」。
據粵點泰斗陳勛介紹,早期茶樓以及酒家的點心,也比較簡單,多是杏仁餅、蛋卷、薄脆、糖果之類,有些茶樓則只是供應糖果食品,如糖蓮子、糖冬瓜、糖桔子、糖金橘以及糖荷豆等。到民國之後,茶樓酒家為適應市場競爭以及來自各地人群的需要,點心的品種才陸續增加,如豆沙包、麻蓉包、椰蓉包、叉燒包、臘腸卷等,牛肉燒賣、干蒸燒賣和蝦餃燒賣也是民國後才出現成為茶點。上世紀20年代初,陸羽居點心師郭興(孖指興)創製和推行所謂「星期美點」,就是一星期變換一次點心,打破過去每個季節才換小部分的做法。每隔一周,民眾可以在茶樓酒家吃到不同口味的點心,如此快節奏的口味變化,自然吸引了不少食客。
時過境遷,不少星期美點已經消失在現代人的餐桌上,其中,最為著名的便是這「奶皮豬油包」。粵點老行尊何世晃曾在著作中提到,奶皮豬油包要用牛奶、豬油和面,餡料以白蓮蓉、糖熟冰肉、炸欖肉、白芝麻為主,因為餡料容易「泄身」(即稀),製作速度要相當快,蒸出來的「奶皮豬油包」要呈蟹蓋狀才稱得上是標準,包面起發爆裂成蟹蓋紋者為上品,因此也有「蟹蓋豬油包」的美譽,入口有濃郁的奶香,豬油香,吃起來相當鬆化軟滑,細品之下其味無窮。
曾任廣州酒家總經理溫祈福回憶,70年代廣州酒家總會在逢年過節時加班製作「奶皮豬油包」,雖然餡料很簡單,但是製作需要相當熟練而且頗有難度。豬油過多,脂肪太重,則美觀不足;如果豬油過少,又不夠鬆軟;包時4—5秒鐘左右就要包好一個,蒸時也必須用武火,否則包身不鬆軟,而且會「瀉身」。這樣一來便破費人力,由於技術有難度,而且現代人談豬油色變,這款風靡一時的點心已經在市面上銷聲匿跡。
炸雪糕
魯迅在廣州的日子裡大部分是處於夏天,廣州熱得早,燥熱難耐的魯迅往往會與許廣平出去吹一吹江風,去安樂園或美利權冰室品嘗雪糕。
如今,安樂園已經不復存在,而美利權冰室現在依舊是廣州人消暑的好去處。如今,美利權冰室開在太平館西餐廳的一樓,雪糕仍然保留著過去的老樣式,幾顆雪球堆在盤中,底下鋪著紅豆沙或幾片水果。最特別的依然是炸雪糕,選擇你喜歡的雪糕裹在酥炸的蛋糕皮里,一口下去先是外皮的焦香,然後便品嘗到雪糕的清涼。雖然在不少年輕人眼中,這樣的雪糕已經跟不上潮流,但是不少老廣州仍然會前來點上一份這老式雪糕、冰飲來念念舊。
西餐
魯迅有過留學經歷,對各國美食也是來者不拒,西餐廳也是他愛去的地方。在他的日記中,便提到的國民飯店和太平館。國民飯店的舊址在惠愛路,主要面向外國人、涉外白領以及富家子弟,當然現在也是已經消失。
而主打「豉油西餐」(即西式中國菜)的太平館如今是依舊人丁興旺,當年魯迅品嘗過的瑞士汁乳鴿和焗蟹蓋仍然是太平館的招牌菜式之一。
結語
轉眼間,93年已經過去,魯迅品嘗過的廣州美食、廣府名店,或是被市場淘汰、或是被加以改良,或是被人遺忘......不過,他留下的關於與「食在廣州」相遇的書寫,清晰地還原了當時廣州的城市風貌、城市品格,讓「食在廣州」的文化底蘊愈發深厚。
今天話題
如果可以,你最想哪家餐廳「復活」?
今天作者
龔智南
編輯&排版
彭柔琪
部分圖片來源 綜合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