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餐飲巨匠逝世,你一定去過他主理的酒樓!

2022-05-30     美食導報

原標題:一代餐飲巨匠逝世,你一定去過他主理的酒樓!

5月27日,

記者從廣州烹飪協會獲悉,

廣州烹飪協會原會長、粵菜終身成就獎獲得者

陳基於27日上午7點39分,

在廣州逝世,

享年86歲。

陳基

陳基,1936年生,廣州烹飪協會原會長、廣東烹飪協會原常務副會長,廣州地區飲食行業協會原會長,曾任廣州市飲食服務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蓮香樓總經理,曾獲中國第十三屆廚師節中華金廚獎,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突出貢獻獎。

陳基,在餐飲業內德高望重,被同行人尊稱為基叔,而廣州市飲食服務公司的老員工則暱稱他為波士(粵語,意即老闆);

陳基,曾是廣州兩大行業協會的創會人之一和掌舵人,從業超過50年,成為廣州餐飲業發展、壯大最有發言權的見證人;

陳基,憑著獨特的閱歷與見識,為廣州餐飲業的有序發展做了不少工作,也對廣州餐飲業的發展之路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接下來,就讓我們回顧這位餐飲巨匠的一生。

為家庭

不做大學生寧當服務員

1955年,19歲的陳基陷入了兩難的境地:因為成績優異,他被保送到北京石油大學讀書;而另一邊,在蓮香樓工作的父親身體不是太好,卻要照顧一家幾口人的生活。

雖說當時上大學不用自己花錢,甚至還有助學金,可是,如果選擇上大學,父親就不能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而陳基的弟弟妹妹還小,生活的重擔依然壓在父親身上。

能夠保送去大學繼續深造,一直是陳基讀書以來的最大夢想,眼看著夢想就要實現了,但他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終於決定:替父親擔起家庭的擔子,放棄保送到大學的機會。

因為他明白,自己已經長大成人,是時候報恩父母、為家裡分擔生活壓力。

或許,就因為他的這個決定,中國石油產業會少了一位專家,但餐飲業卻實實在在地多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行家裡手。

沒當上大學生的陳基,卻一直像上世紀50年代的大學生中流傳著一句響亮的口號:「為祖國健康工作50年」那樣,開始了「為祖國餐飲業工作50年」的歷程。

從准大學生到服務員的轉變,對從小就受到父親耳濡目染的陳基來說,並不困難,而且很快就上手。

蓮香樓的舊門面

那時候的蓮香樓,在廣州可是頂級茶樓,無論是食品質量、消費水平還是消費人群的素質,都是同區的佼佼者,醫生、老闆、校長、名伶老倌等都是常客。

茶樓一、二樓營業,三樓是生產工場,經營著早茶、下午茶、夜茶等3個茶市和兩個飯市,平時還要售賣各式酥餅、嫁女餅等中式點心,中秋節前更得趕製各式月餅,但整個茶樓的員工卻只有44人。

所以,員工都要一人身兼七職,點心、燒臘、廚房、營業部、賣餅、樓雜、服務員、財會、大案(即製作酥餅、嫁女餅的工種)、星期(即製作星期美點的工種,茶市供應的點心,每星期必須更換部分品種)等餐飲業的工種,陳基都一一親歷。

這為他3年後當上經理奠定了深厚的基礎,因為只有熟知每一個工種,才能把握好全局,管理好茶樓的方方面面。

當年,蓮香樓只有收銀台,沒有下單紙,更沒有電腦,客人入座點餐後,由服務員直接往樓下大聲喊道:「二樓X號台鴨腳扎一份」,再由樓雜捧著鴨腳扎從樓梯跑上來。

漸漸地,陳基發現,這樣既辛苦了樓雜,又容易造成混亂和出錯。於是,他決定改為手寫下單,到了後來,還出現了「飛紙仔」的景觀:把手寫單夾好,沿著鐵線飛到營業部,省卻了跑樓梯的辛苦。

為生存

茶樓變身食品加工廠

1958年,陳基當上了蓮香樓的經理。

為了把飯市做得更旺,在酒樓的競爭中謀得一定的優勢,他決定在原來只供應炒粉、炒麵、燒臘、點心等產品的基礎上,增加了小炒。

廣式小炒講究鑊氣,新鮮熱辣的小炒非常受客人歡迎,蓮香樓的經營一直穩步向前。

可是,誰也想不到,生意一直紅火的蓮香樓會突然遭遇變故。

上世紀六十年代後期,有關部門實行一條規定:同一條路上不能有兩間同類型的餐飲店。在西關繁華的第十甫路上,蓮香樓正好與陶陶居相對而居了數十年,如今一紙令下,究竟誰得遷出?

有關部門領導找到了陳基,無奈地說打算讓蓮香樓搬離第十甫路。此時,陳基心裡可是千個萬個不願意:蓮香樓從1889年就在此紮根,離開了第十甫路,離開了西關,蓮香樓就已經不是原來的蓮香樓了。

不過,思維聰敏、靈活的陳基很快就想到了對策:停掉餐飲板塊,將蓮香樓改為食品加工廠。

於是,1970年,蓮香樓開始停業,結束了餐飲經營的部分,改成專門製作各類餅食的食品加工廠,這樣一來,既符合了有關規定,又保住了蓮香樓,可謂一舉兩得。

如今蓮香樓的嫁女餅

糕點製作向來是蓮香樓的強項,當時很多人都喜歡到蓮香樓購買各式禮餅、嫁女餅,就是看中其品種豐富、製作考究,尤其是每年中秋節前,都得請上10個臨時工從早上7點干到晚上11點來趕製生產月餅。新中國成立十周年大慶,上級部門還指定蓮香樓負責製作20萬盒月餅應節。

不過,沒有了餐飲板塊,蓮香樓的經營收入畢竟就少了,一大幫員工還等著酒樓來養活。

考慮到蓮香樓一直有月餅出口業務,陳基想到,何不利用這個優勢,加大外貿出口量和種類,不僅月餅要出口,餅食也可以出口!

蓮香樓的月餅

於是,蓮香樓成功變身為食品加工廠,月餅、花生酥、欖仁酥、牛肉乾、滷牛腩等除了在市面上自銷外,統統出口。後來,蓮香樓還引入了一批機器設備,大膽地干起了速凍點心(食品)的業務來。

因此,陳基也就成了全國餐飲業內推行速凍點心項目的第一人。

1983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席捲全國,蓮香樓也迎來了發展的又一個春天——蓮香樓經過重新裝修,以全新的面貌向廣大食客敞開了大門:蓮香樓復業了!

復業後的蓮香樓

據說,陳基當年還向外貿部門借來了50萬美元的額度,用來在香港購買現代酒樓所需的各式設備,例如大冷庫、空調等。當時1美元兌2.9元人民幣,沒有現在那麼高,蓮香樓花了近200萬元全新裝修開業,沒有萬分魄力,難以下此決定。

1984年,一紙調令,陳基被上調到廣州市飲食服務公司任經理,離開已經辛勤工作了29年的蓮香樓。

不過,他與蓮香樓的緣分卻沒有因此而斷掉,因為,蓮香樓仍屬廣州市飲食服務公司管理的企業,他仍然時刻心繫著蓮香樓的發展。

為發展

外引內聯促餐飲業繁榮

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廣州得天時、地利、人和,廣州的飲食業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與毗鄰的港澳等地相比,還存在著很大差距。

同時,廣州市飲食服務公司屬下的國營餐企也受到市內個體、私營餐飲的衝擊,如何盤活國有企業、給老字號餐飲注入新的活力、促進廣州飲食業的繁榮發展,便是擺著陳基這位新任經理面前的最大問題。

陳基認為,要大力發展飲食業,就要把企業的素質提上去,向香港、北京等地多學習。

於是,他採取了「外引內聯」之法,即加強行業內部聯合營銷、共同提高烹飪技藝和管理水平之餘,還引入港資和先進的管理經驗和經營模式,這也是廣州飲食業最大規模引入港資的時間。

大同酒家舊門面

如陶陶居、大同酒家等與港商合作經營,酒樓經重新設計裝修後面貌煥然一新,出品上仍以廣府粵菜為主,卻吸收了港式粵菜的特點,大大豐富了粵菜的品種。

像大同酒家,由於在菜式、點心製作上銳意創新,如大同脆皮雞等一批名菜美點還被載入中國商業部飲食服務局編的《中國名菜譜》中。

同時,廣州餐飲市場上還出現了大公、大三元、人人菜館等與港資合營的新潮酒家。

例如,人人菜館,由港商投資改建、更新菜館的服務設施,採用先進的管理經驗,延長營業時間,一年下來平均每月的利潤比合作前增加了10多倍;北園酒家旁的潮州漁港,也是北園與港資合作的成果,曾在廣州餐飲業輝煌一時。

此外,各老字號酒家還在外地開枝散葉,如泮溪酒家開到了深圳,廣州酒家與北京某公司合作,在北京有了合營門店。

經過一系列的改革和創新,老字號餐飲呈現出喜人的勢頭。1990年,廣州市飲食服務行業創造了21億元的收入。

1997年,作為董事長兼總經理的陳基從廣州市飲食服務公司榮休。在陳基在任的14年里,正是廣州餐飲業領跑全國、發展得最為迅速的階段,粵菜在全國各地成了高檔菜肴的代名詞。

為行業

退而不休繼續發光發熱

在業內,懂技術、擅管理、有聲望的人本來就不多,更何況是擁有數十年經驗的老行尊,廣州餐飲業還需要陳基這樣有資歷的行家來出謀劃策、指點迷津。

為了提高廚師們的烹飪技藝,為了廣州餐飲業的健康、有序發展,陳基當然不會推卻,積極發揮其良好而龐大的關係網絡,堅持為「食在廣州」奔忙,繼續發光發熱。

現在,廣州餐飲業有五大協會,其中兩大協會成立得較早,一是1991年成立的廣州烹飪協會,二是1995年成立的廣州地區飲食行業協會,陳基既是前者的創會人之一,負責具體執行工作,又是後者的創會會長,好幾年時間兼任著「兩會」會長之職。退休後的陳基,很自然地來到了兩大協會繼續貢獻著自己的一份力量。

陳基擔任「兩會」會長期間,協會所獲的榮譽。

協會的作用,無非就是上傳下達,起到政府與行業之間的橋樑作用,傳達政府政策,反映行業呼聲。在協會辦公室的陳列架上,擺放著很多榮譽證書和獎項,記錄著協會為行業所作出的貢獻。

確實,在陳基的領導下,兩大協會的付出可謂有目共睹、成績斐然:多年來積極協辦中國(廣州)國際美食節系列活動,舉辦和協辦較大規模的國家級、省級、市級烹飪賽事,主辦了2000年第十屆全國廚師節,為會員們實施品牌戰略,廣泛開展「三名」認定工作,加強與國內外餐飲業的聯繫,接待了多個國家餐飲同行的來訪和進行技術交流和探討……

在擔任廣州烹飪協會會長期間,最令陳基驕傲的,莫過於在他的努力下,2010年廣州榮獲「食在廣州·中華美食之都「「國際美食之都」兩項稱號,讓「食在廣州」終於有了正式的行業認同,廣州還成為國內首個同時獲得這兩項稱號的城市。

陳基還特別注重餐飲業廚師人才的培訓,各大小烹飪比賽、技術交流活動,都能見到他熟悉的身影,對比賽規則和流程作技術指導。

由陳基牽頭編撰的《廣州地方志·食在廣州史話》

陳基在餐飲業內數十年的努力和付出,令他贏得了業內的高度評價和認可,《廣州地方志·食在廣州史話》、《食在廣州》等反映廣州餐飲業發展歷史和現狀的書籍,都是由他組織人力進行編寫。

他曾說過,粵菜發展到現在,其烹調水平已經得到了升華。粵菜要進一步發展,陳基認為只有四個字:提純復壯,既要挖掘和保留傳統的精華,也要不斷地加以創新;既不能用創新掩蓋了傳統的特點,也不能一味強調傳統,忽視創新。也就是說必須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兼收中西美食之長,融南北美食為一體,標新立異,推陳出新。

陳老會長叱吒中國餐飲界50餘年,

如果說誰是「食在廣州」的最佳見證人,

相信他必定眾望所歸!

願陳老會長一路走好!

圖文 | 廣粵文化·美食導報全媒體編輯 龔智南

部分圖片來源 | 綜合網絡

編輯&排版 | 廣粵文化·美食導報全媒體編輯 某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0e3704a6ed62aff575f8d3b0c9d04c8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