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戟這種古兵器,相信大家都會想到一位古代名將——呂布。沒錯,在《三國演義》和其他的一些三國題材作品當中,呂布經常使用的武器就是一柄方天畫戟。他憑藉胯下赤兔馬、手中方天戟,曾經耀武揚威一時。呂布除了在戰場上用戟格鬥,還曾經用戟來解斗,這就是著名的「轅門射戟」的故事。
根據正史《後漢書》的記載,這事發生在東漢建安元年,也就是公元196年。當時袁術派遣部將紀靈率領三萬大軍攻擊劉備。劉備此前已經被呂布坑了一把,失去了徐州大本營,可謂地小人少,根本無法和紀靈對抗。無奈之下,劉備只得向呂布求救。有人勸呂布趁機幹掉劉備算了,熟料此時呂布的智商突然飆升,想到了唇亡齒寒的道理,於是決定幫助劉備。
呂布請紀靈和劉備一起吃飯,他提議兩家罷兵休戰。可是紀靈大老遠跑來,無功而返不合適,總要有個由頭吧?呂布想了個辦法:
令軍候植戟於營門,布彎弓顧曰:「諸君觀布射戟小支,中者當各解兵,不中可留決鬥。」
而後呂布彎弓搭箭,一箭正好射中了戟的「小支」,大家不能不服,開開心心吃頓飯就散了。
在影視劇中,這當然是不可錯過的一出重頭戲。它們是如何表現射戟呢?無論新舊兩版三國,都是在營門插著方天畫戟,而後呂布一箭射過去,箭正好從畫戟的月牙小支與柄之間的這個空隙當中穿過。在一些傳統的繡像畫作中也是這麼描繪的。
那麼問題來了,書上明明說的是射中小支,而非穿過。這裡是不是有錯誤呢?
是的,藝術作品對轅門射戟場景的還原,的確是不夠準確的。所以在本篇中,我們就來說說戟。
戟是在戈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戈非常簡單,可以視為長柄鐮刀。在史前時代,隨著農業的興起,先民們已經用石頭來製作鐮刀。進入青銅時代以後,就很快出現了銅戈。甚至還出現了用玉仿製的戈,當然玉戈不能用於打仗,只是禮器。
殷墟出土商代銅戈
盤龍城遺址出土商代玉戈
戈的主要使用方式為鉤殺,或者利用尖端去啄,功能畢竟過於單一了。所以,人們很快就想出,可以把矛和戈相結合,這樣既可以直刺,也可以橫鉤,於是,戟就這麼誕生了。
最初的戟是戈、矛分離式的。比如河北藁城出土的商代銅戈,一根木柄,頂端套著銅矛頭,下部傳入銅戈。這種樣式沿用了很久,從商代用到兩周,一直到漢代都還存在。
藁城出土商代銅戈
隨後,出現了一種戈、矛合體的銅戟,也就是把這兩部分鑄造在一起。比如下圖,是寶雞出土的一件西周銅戟,和前一種戈、矛分離的相比,組裝起來更加簡單。
在商周時期,雖然有了戟,但是戈也沒有因此而消失,二者一直並存。但戈、戟的形制一直在改進,穩定性提升,殺傷力增強。比如下圖所示,是來自於戰國曾侯乙墓當中的長戟,它很特別,頂部為銅矛頭,下方卻安裝著三枚銅戈。這就是所謂的三戈戟或「三果戟」,殺傷範圍更大。
三戈戟
在先秦時代,戟除了供步兵使用外,還主要用於車戰,這一點在以前的文章中我們也曾提到過。
根據考古成果,我們可以知道戰國時期已經出現了鐵戟。漢代的鋼鐵冶煉技術出現了幾次飛躍,應用範圍也更加廣泛。自然,在武器界也少不了鋼鐵的身影。鐵戟開始大量普及。
另外隨著車戰的衰落和甲冑的改良,軍隊里對武器穿刺性能的要求更高,因此功能單一的戈逐漸淘汰,戟的地位有所提升。有一條文獻值得注意,即東漢許慎所編撰的《說文解字》里提到的:
戈,平頭戟也。
這是對「戈」字的解釋,很有意思。我們前面說了,戟本身是從戈演變而來的,按說,我們可以把戟解釋為「帶刺戈也」,可是在《說文》里卻剛好反了過來,以戟來解釋戈,這就說明當時相比於戈,戟是更為常見的。
漢代的鐵戟樣式也發生了改變,有一種整體呈「Y」字形,如下圖所示,是出土於廣州南越王墓的鐵戟。
南越王墓出土鐵戟
但更常見的一種呈「卜」字形,如下圖所示,出土於徐州曹山漢墓的鐵戟。
曹山漢墓出土鐵戟
這種戟在使用的時候還要裝上長柄,步兵可以用,騎兵也可以用。比如在雷台晉墓出土的銅騎俑,手中就持有這種卜字形戟。文獻當中也記載有騎馬用戟的例子。
雷台晉墓出土銅騎俑
另外,也有一種不裝長柄的戟,稱之為「手戟」,可以單手使用,也可以用於投擲。比如下圖的漢代畫像石里,士兵右手拿著手戟,左手拿著環首刀。史書記載,董卓有一次生呂布的氣,拔出手戟就丟了過去。幸虧呂布身手敏捷才逃過一劫。這件事被演繹為「鳳儀亭」的故事,在戲劇、電視里都有所體現。只是手戟被改成了呂布所用的方天畫戟。
結合考古跟歷史文獻可知,在漢末三國的時候,最常用的戟就是我們上面所列出來的樣式。而帶有月牙形側刃的方天畫戟,其實在那時候還沒有出現。一直到了北宋,在兵書《武經總要》里才出現了類似的兵器,而且是被歸在刀的門類之中,名為「戟刀」。
跟漢代的卜字形鐵戟相比,這個戟刀看上去更有藝術美感,也更為威武,大概是因為這個原因,它被後世的人們「判」給了呂布。
宋代的戟刀
《後漢書》中記載,呂布當時射中的是戟的小支,對比實物就很容易發現,這個小支應當指的是戟上橫伸出來的那部分,學名為「援」。當然,從遠距離射中這個,無論如何都是很困難的事兒,難怪呂布射戟之後便可化解一場爭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