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都推出最中國系列的《中華遺產》雜誌在最新一期中推出了最中國的地名專輯,就像這本專輯在序言中寫道的,地之有名,如人身有衣,一個地名,凝固了幾千年來人們對地理、人文的認識,更背負著人們對故土、家鄉情結的付託。專輯中的內容涉及到了中國地名之重、地名之理和地名之最,尤其是地名之最中的最奇葩的地名和最吉祥的地名,讓讀者見識到了中國地名的五彩紛呈。
在此我也談談菏澤的地名之最,讓生於斯長於斯的菏澤人來認識一個不一樣的菏澤地名。
《中華遺產》最中國的地名專輯
菏澤,古城曹州,轄牡丹區、定陶區和曹縣、鄆城縣、單縣、鄄城縣、巨野縣、東明縣和成武縣。菏澤一名的由來當然與水澤有關,從遠古時代開始,菏澤一帶就開始有了雷澤、大野澤和蒙澤,菏澤當地曾經有過菏山和菏水,所以,菏澤的名字來源於山水。而曹州一名的由來跟西周時期的曹國在此封國有關,西周時期,周文王封他的六子叔振鐸在定陶一帶為王,封地叫做曹國,當時曹國統治的區域包括現在的牡丹區、定陶區和曹縣一帶,所以在北周時期,北兗州改名為曹州,曹州的名字一直沿用到清朝時期。
菏澤市政府駐地所在的牡丹區是全國唯一一個以牡丹命名的行政區,如今的菏澤已被命名為中國牡丹之都,牡丹區的名字應該說實至名歸。菏澤城區很多街道的名字也非常有意義,桂陵路得名於春秋戰國時期的桂陵之戰,桂陵之戰的遺址就位於菏澤城的東北;成陽路得名於西漢時期的成陽城,根據近年來的考古發現,古成陽城遺址就位於牡丹區的胡集鎮境內;廣福街得名於菏澤城內的廣福寺,可惜廣福寺早已隨著歷史的煙雲不見蹤跡,唯有廣福街的名字保留了下來。
桂陵之戰遺址
牡丹區境內有很多比較有意思的地名。首先第一個就是解元集,顧名思義,這個地方肯定跟解元有關,這個解元就是明朝成化年間的吏部尚書李秉。李秉於宣德十年即公元1435年中鄉試解元,亦年後中進士,歷任官右副都御史、巡撫宣府、左都御史、宣大總督、太子少保、吏部尚書等職。熟悉當地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李秉是曹縣人,現在曹縣古營集鎮北李莊還有李秉的墓地,牡丹區的解元集怎麼借用李秉的解元榮譽呢?原來李秉的祖上是解元集人,因為在明朝之前解元集一帶經常因黃河泛濫發洪水,後來李秉的曾祖李宣便攜家帶口遷到了曹縣普連集,再後來李秉的父親又遷居到了曹縣大黃里,也就是現在的古營集北李莊一帶。李秉就是在古營集北李莊出生的,後來辭官回鄉,死後也葬在了這裡。因為解元集一帶有李秉的祖塋,李秉的六子李述便搬到了解元集一帶居住,所以解元集的名字是因為李秉的兒子在此居住才改的,解元集在改名前叫鹼集,是菏澤唯一一個建於秦朝時期的村莊。
解元集的歷史非常悠久,葭密寨的歷史也夠悠久。葭密寨,位於牡丹區西北,現在是呂陵鎮下轄的一個村莊,但在西漢時期,葭密寨卻是葭密縣,而葭密建城的歷史則要追溯到兩年多前的周幽王時期,《竹書紀年》中有關於葭密的記載:幽王十三年,魯季孫會晉侯於楚丘,取葭密,遂城之。周幽王是西周的第十二任君主,公元前782年繼位,幽王十三年應該是公元前769年,其建城年代僅次於牡丹區胡集的成陽縣城,是菏澤境內有文字記載的最早出現的城邑之一。在司馬遷的《史記》中也有"齊威王以田忌為將,破魏師於葭密」的記載。
戰國晚期的菏澤地圖上就已經有葭密這個地名了
葭密寨所在的呂陵鎮得名於西漢時期的呂都縣,同屬於牡丹區的安陵集則得名於秦相魏冉的陵墓安平陵,簡稱安陵。明朝時期曹州府的治所就在安陵集,後來因為水患將治所遷到了磐石鎮,也就是現在的曹縣縣城。
牡丹區還有一些名字特別有意思的地方,比如王翰林和都司鎮的名字應該都和以前的官職有關,李相文、李公珍、張斗宏、張古雲、趙子艾、楊明卿、劉允、劉顯楊、李洪州、李先登、登禹村、侯金鐸、李明遠、李朝花等村名應該都是和人名有關,團柳樹應該和柳樹有關,絨線屯估計以前有非常多的生產絨線的住戶,火燒劉莊一定遭遇過一次嚴重的火災,買飯棚這個就不用說了,很早很早以前應該是賣飯的一個地方,王蜜蜂估計是因為村子裡飼養的蜜蜂比較多,三教堂村估計是因為村子裡有三教堂才得名,天廟村這個名字比較大氣,類似於龍宮這樣的地名,據說天廟原名叫天爺廟,因為村子裡的天爺廟而得名。圈頭這個村名的確有點不雅,但是這個村卻是菏澤的革命老區,解放戰爭初期圈頭曾是菏澤縣委機關所在地,後來改為南華縣抗日民主政府駐地,被稱為南華縣的莫斯科,是菏澤著名的抗日模範村。在現在的齊魯工業大學菏澤校區的東邊有一個叫做佛莊的村子,在很早以前應該和佛教場地有關。除了佛莊,像羅頭侯、子母樹、李八老等村名都很有意思,並且在佛莊的東北處還有一個叫做陽光的村子,這個村名的確特別。牡丹區最奇葩的村名是糞堆王,最祥和的村名是平安店。
鄄城縣因為境內的鄄邑、鄄城而得名,是菏澤市境內最早的城邑之一,這裡最早是濮州之地,春秋時期著名的城濮之戰就發生在鄄城境內。鄄城境內的很多地名都跟歷史有關,鄄城東南部的舜王城據說是帝舜的出生地,帝舜為王后,將故鄉建成城邑,舜王城因此而得名,在明朝之前這裡一直叫做舜王城,明朝時期將這裡改名為順城,一直到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才恢復了舜王城的名字。
千年古縣鄄城縣
鄄城縣城北邊的舊城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地方,這裡曾是古鄄所在地,相對於現在新的鄄城,這裡被稱為舊城。舊城曾是春秋時期單伯會盟諸侯之地,會盟台就在葵丘堌堆,也就是現在的葵堌堆。東漢末年,魏文帝曹丕封他的弟弟曹植為鄄城王,也叫陳王,封地就在鄄城舊城,在舊城至今仍然保留有陳王台等歷史遺蹟,據說是曹植曾經讀書的地方。
鄄城北邊的李進士堂鎮因為明朝嘉靖年間的進士李先芳在此居住而得名,李先芳,字伯承,號北山,明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考中進士,三年後的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升為戶部主事,後歷任刑部曹郎、尚寶司丞、陛少卿、亳州同知、寧國府同知等職,萬曆初年,李先芳辭官返回故里鄄城,聯絡郡人名士編修《濮州志》,主要記述了濮州的歷史沿革、疆域、山川古蹟、物產、風土、人物等內容。
帝舜故里鄄城舜王城
鄄城縣彭樓鎮的劉舉人莊則是因為萬曆年間的劉存禮中舉而得名,但劉存禮中舉後一生卻沒有做官,並且也沒有留下子嗣,劉舉人莊這個名字卻是從萬曆年間一直保留了下來。鄄城的引馬鎮是因為當初這裡土壤肥沃,水草豐裕,引來很多馬匹前來,故得引馬之名。而像軍屯、兵馬莊、屯子等村名,跟古代的軍隊屯兵有關。
鄄城縣最吉祥的地名是鳳凰鎮,最具中國傳統的地名是信義村,最美麗的地名是杏花崗,最奇葩的地名是煙墩、魚骨。
別名鄆州的鄆城縣也是一座歷史比較悠久的縣城,尤其是北宋時期的水滸故事讓鄆城的名氣廣為傳播。春秋時期魯成公四年冬(公元前587年),魯國為加強防禦,在此築城名鄆,這就是鄆城得名的起源和由來,鄆城水堡鄉是水滸里著名人物宋江的故里,至今在水堡宋家莊保留著宋江的故居。
宋江故里水堡宋家莊
鄆城的地名也比較有趣,像王大、劉一、劉二、劉三這個的地名估計是因為兄弟分家而得名的,但像大人這樣的地名怎麼來的的確有點奇怪。而像黃泥岡這樣的地名則是水滸傳中的地名,吳用、晁蓋等梁山英雄智取生辰綱的故事就是在黃泥岡發生的,黃泥岡後來改名為黃堆集,後來又改回了黃泥岡的名字。鄆城縣有一個叫做丁里長的鄉鎮,名字很特別,查了資料後才知道這個名字起源於明朝時期,當時村子裡有一個姓丁的人後來做了里長,由於它的威望在這裡較高,所以慢慢的人們就把村子叫做丁里長集,後來簡稱為丁里長。
鄆城黃泥岡 智取生辰綱之地
和牡丹區一些有人名的地名一樣,鄆城的丁里長也有一個叫李文清的村子,除了李文清,鄆城還有七陵碑、漢石橋、燎源等充滿歷史感的地名,也有機房、鹽廠等具有現代感的地名,最奇葩的是有一個村子村名叫王老虎,不知道是跟老虎有關,還是跟一個叫做老虎的人有關。
定陶區是菏澤境內歷史最悠久的地方之一,在上古時期就是華夏部落活動的核心區域,出生於牡丹區胡集的帝堯當年就在定陶一帶生活過,因為帝堯還有一個名字,叫做陶唐氏,所以定陶在上古時期又被叫做陶丘,帝堯和他之後的帝舜為王后,在定陶建立了古陶國,這應該是定陶得名的由來。
春秋時期的曹國地圖
到了夏商時期,在定陶境內建立了三翮國,公元前12世紀,周武王封其六弟振鐸為曹伯,建曹國,都陶丘,陶丘古城遺址就在現在定陶西外環和南外環的拐彎處,自春秋時期到西漢時期的800多年間,定陶扼菏水、濟水之要,據淮、徐、寧、衛、燕、趙之脊,一直是中原地區著名的水陸交通中心、經濟都會和軍事戰略要地,享有天下之中的美譽。春秋末期的范蠡助越滅吳後,為了自己的性命輾轉來到定陶,以陶為天下之中在此定居經商,十九年間,三致千金,被後人尊為商祖,死後葬於陶,定陶之名由此而始。
定陶城北有一個名叫戚姬寺的普通村落,這裡就是劉邦愛妃戚姬的故鄉。秦朝末年楚漢相爭時,劉邦在彭城一戰中失利,逃至定陶的戚家寨,與戚姬一見鍾情,後來便結為夫妻。戚夫人後來為劉邦生了一個兒子,取名如意。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二月甲午日,劉邦在定陶官堌堆登基做了皇帝,於是將戚姬及其子如意接入皇宮,封如意為趙王。劉邦死後,呂后掌權,遂以鴆酒害死趙王如意,將戚夫人砍去手足,挖去雙眼,燒聾雙耳,藥啞喉嚨,扔到豬圈裡稱為「人彘 」。戚夫人被害後,戚家滿門被抄,戚姓後人逃到戚莊隱居,改姓為齊。後來漢文帝劉恆即位,在戚夫人的故鄉建祠祭奠,該祠建在高崗之上,人稱戚姬寺。後來便以戚姬寺為村莊名字來紀念從這裡走出去的戚姬。
定陶戚姬寺遺址
現在正在建設的菏澤機場所位於的孟海鎮和隋朝末年一個著名的農民起義領袖有關,這個人就是孟海公。隋朝大業九年(613年),孟海公在周橋聚眾起義,攻占了曹州和戴州兩州,自稱錄事,擁有部眾三萬餘人。大業十四年(618年),隋煬帝死後,孟海公自稱宋義王。兩年後,竇建德從河北率軍渡過黃河南下,孟海公不敵戰敗後,歸附竇建德。後來孟海公隨竇建德西進洛陽救援王世充,在成皋一戰中遭李世民擊敗,全軍覆沒,孟海公被俘,被押解到長安,次年的武德四年(621年),唐高祖李淵下令將孟海公處死。為了紀念孟海公,當地人將村名改為孟海。
定陶的冉堌和春秋時期孔子的弟子孔門七十二賢人之一的冉子有關,根據史料記載,冉子名求,其故里就是現在的冉堌集,根據當地縣誌的記載:「冉求系出於周聃季載,與冉伯牛、冉仲弓三賢鼎足,世居山左。」 因冉氏定居於此,故稱冉山。清朝末年的曹縣一代大儒徐繼孺在其《曹南文獻錄》中有這樣的記載:「漢高祖自豐沛起兵滅秦,至吉旺里駐蹕,練士卒於冉山南,改冉山為冉子堌。」根據史料的記載,這裡從漢代時候便改稱冉子堌,簡稱冉堌。
定陶的張秀雨、李君輯村名取自人名,而八一、七一這樣的村名究竟有什麼來歷就不得而知了。
曹縣的歷史就像一部華夏民族的歷史,從夏商時期的有莘國、古貫國、商都亳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曹南山、青山、景山、春墓崗、楚丘再到明朝時期的曹州,五千多年的中國文明史在曹縣大地上處處皆有體現,曹縣的很多地名都和歷史有關。
曹縣南湖 ,又名蒙澤湖
曹縣,這個因為曹州而得名的縣城,也是菏澤市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一個地區,大禹、商湯、伊尹、箕子、仲虺、氾勝之等歷史名人都在這一帶生活過,在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雖然他們都早已遠去,然而他們在曹縣大地留下的足跡卻永遠不會湮滅。
土山集,商朝第一任君王商湯的長眠之地,古稱塗山,曾是商朝國都亳所在地之一,因為商朝國都曾經遷徙過幾十次,而每一次的定都都叫亳,曹縣塗山曾經是商朝的北亳所在地,而在商湯來此定都之前,善於治水的大禹就已經來到了塗山,並且娶了塗山女為妻,但是大禹和塗山女結婚的地點並不在塗山,而是景山,那時的景山還叫做桑台。大禹稱王后,曾在塗山聚集天下諸侯,左丘明的《左傳·哀公七年》有這段記載:"禹會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商湯死後,葬在塗山之陽,時有陵墓殿宇桐宮,威嚴壯觀。
曹縣閆店樓鎮土山集村,曾經的塗山遺址
土山集湯王陵
土山集堌堆遺址
莘冢集,因為這裡曾是有莘國的國都所在地,在夏朝時期,有莘國國君莘仲君死後曾葬於此,故此地又有莘仲集之說。有莘國,曾經是一個名人輩出的國家,大禹、伊尹從這裡走過,女喜、太姒也從這裡走過,三千年之後,曾經的有莘國只留下一個廢墟,但莘冢的名字卻是一直流傳了下來,並且後來這裡成為遠近聞名的集市,故名莘冢集。
曹縣莘冢集遺址
和莘冢集的名字一樣,曹縣縣城西邊十公里處的春墓崗也是一個有故事的名字,這個名字和戰國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黃歇有關。戰國時期,楚國的貴族李園因為覬覦黃歇的相位,設計在棘門內斬殺了黃歇,多虧了黃歇一個名叫朱英的門客冒死將春申君的頭顱盜走,一路逃離楚國,最後在宋國的蒙地一處高崗上埋葬了春申君的頭顱,後人為了紀念春申君黃歇,便將此處叫做春墓崗。
曹縣春墓崗堌堆遺址
古營集鎮的安仁集和歷史上著名的西楚霸王項羽有關。安仁集原來叫做安陽,秦朝末年秦國攻打趙國時,趙國向楚國求救,楚國派宋義、項羽和范曾北上救援趙國,當楚軍向北行至安陽時,宋義和項羽因為帶軍意見不一致,項羽將宋義殺掉,自己做了上將軍。後來項羽帶軍在巨鹿之戰中打敗秦軍凱旋迴國,被楚王封為魯公,古營集一帶都是項羽的封地。由於項羽體恤兵士愛護百姓,當地的老百姓稱他仁而愛人,為感念項羽的仁愛之心,當地將安陽改為安仁,也就是現在的安仁集。
古營集安仁集,曾經的安陽城
在曹縣安才樓鎮的南部有一個叫望魯集的村子,這個名字和春秋時期的一個魯國公主有關。春秋時期,魯國為了得到宋國的庇護,和宋國和親,魯國的一個公主遠嫁到了宋國。魯國公主因為思念家鄉,於是宋國國君在宋國和魯國的交界處為公主搭建了一座高台,取名望魯台,以解公主的思鄉之情,後來望魯台所在的地方逐漸形成集市,所以取名望魯集。
安才樓鎮的楚天集曾是楚丘縣所在地,後來此地便以楚丘為名,叫楚丘集。明朝建文年間,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時曾路過楚丘集,後來朱棣奪取政權當了皇帝,楚丘集也更名為楚天集。
曹縣邵莊鎮界牌集的名字源於地處黃河堤防魯豫兩省的交界處,並且此地系黃河渡口,當地官方在此立牌為界,故名界牌口。後來此地聚集的人越來越多,遂成集市,故名界牌集。
另外,曹縣還有王占干、劉志高、王克選、李世行、李世茂、李尚濱、劉尚玉、張祿、王勝普、劉須還樓等村名,這些村名都和歷史上生活於此的一些人有關。
曹縣最奇怪的一個村名叫做曲布口,不知道這個名字究竟有什麼來歷。
上古時期的菏澤最著名的兩個湖泊就是雷澤和大野澤,華胥履跡雷澤生伏羲,伏羲農耕漁獵大野澤,這雖然只是上古時代的傳說,至少說明了雷澤和大野澤兩個地方都是中華文明的起源。現在的巨野就是因為大野澤而得名,而巨野有時也寫做鉅野,意思就是大野。巨野縣也因此而得名。
巨野風光
在巨野縣城東南有一個叫獨山的鄉鎮,獨山一名來源於歷史上在本地存在的一座山堵山,可能覺得「堵山」的「堵」字不太好,慢慢的堵山便演化成了獨山,獨山村也因此而得名。清朝時曾在此設鎮,稱為獨山鎮。根據相關史料記載,清末宣統年間,巨野縣令赴金山香火大會時仰望金山,看到金山之上香火鼎盛的盛景,觸景生情說,有金山必有玉峰,從此將獨山改名為玉山,而獨山鎮也改名為玉山鎮,直到民國年間才又改稱為獨山鎮。
在巨野麒麟鎮東一公里處有一個叫獲麟集的村莊,據說此地就是春秋時期魯哀公西狩獲麟的地方。夏商周時期,巨野一帶有一個著名的湖泊,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大野澤,根據傳說,大野澤內經常有麒麟出現。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的春天,魯哀公來到大野澤狩獵,結果獲得了一隻麒麟,在左丘明的《左傳·哀公十四年》中對這件事做了記載:「十四年春,西狩於大野,叔孫氏之車子鋤商獲麟,以為不祥,以賜虞人。仲尼觀之,曰:』麟也。』然後取之。」後來人們便把魯哀公西狩獲麟的地方取名獲麟集。
魯哀公西狩獲麟圖
西狩獲麟遺址
巨野的地名中,有蔡芳這樣比較女生氣的地方,也有大義這樣比較豪爽的地方,還有宿沙寺、真武這樣以宗教寺廟為名的地名,營里跟以前軍隊紮營安寨有關,山頭、獨山、龍山等地名都和古代的山有關。巨野最奇葩的地名是西三,最平安祥和的地名是樂土、太平。
成武縣也是歷史比較悠久的一個縣城,早在新石器時代,這裡就有人類開始繁衍生息,到了西周時期,周文王將他的十一子郜叔封於郜國,都城郜城,就是現在的成武境內,現在的郜鼎集就是曾經郜國古都所在地。關於郜鼎集的來歷還有一個故事,郜國國君為了祭祀宗廟,命人鑄造了一隻青銅鼎,取名郜史碩父鼎,因為這隻青銅鼎比較大,所以也叫郜大鼎。這隻郜大鼎於是便成為郜國的傳世之寶,後來郜國被南邊的強國宋國所滅,郜大鼎也被宋國掠去,宋國將這隻大鼎獻給了魯國的魯桓公,魯桓公將大鼎獻於太廟。為了紀念曾經的郜國,也為了紀念曾經的那隻郜大鼎,於是將曾經的郜國故都所在地命名為郜鼎,後來此地成為集市,便稱謂郜鼎集。
失傳的郜大鼎
和菏澤其他縣區出來的名人相比,成武境內的名人並不太多,只有一個善於相馬的伯樂家喻戶曉。伯樂並不叫伯樂,他的名字叫孫陽,是春秋時期的郜國人,生活在秦穆公時期,因為善於相馬著稱,呂不韋的《呂氏春秋·精通》中就有關於伯樂相馬的記載:"孫陽學相馬,所見無非馬者,誠乎馬也。"成武縣城內有一個湖泊叫文亭湖,文亭湖因為旁邊的文亭山而得名,據說春秋時期孔子的弟子曾參和冉雍、冉耕、冉求曾在文亭山弘揚儒術,留下了"曾子與三冉會文"的千古佳話,如今的文亭山早已不見蹤跡,唯獨文亭湖在歷經千年的滄桑時光後完好的保留了下來。
成武伯樂相馬雕塑
成武縣城西邊有一個叫九女集的鄉鎮,九女的名字和東漢時期一個姓金的老漢有關。據說在東漢第四位皇帝漢和帝的時候,在成武縣城西南有一個村莊,村子裡有一個姓金的老漢,膝下無子,卻有八個女兒。一次在金老漢外出幹活時,遇到一個隨父母逃荒走散的女孩,於是認為義女,帶回家中和家人一起生活,這樣金老漢就有了九個女兒。外人對金老漢膝下無子議論紛紛,讓金老漢很傷心,幾個女兒商議,雖然她們沒有兄弟,但一定讓金老漢夫婦過得比有兒子的生活更加幸福。此後九個女兒對父母都十分孝順,為了孝敬父母,她們都沒有出嫁,在把金老漢夫婦二人養老送終後,九個女兒一起懸樑自盡,後人為了發揚九女的孝名,將姐妹九人葬在一起,名曰九女墳,並且在村裡建了孝女祠和孝女坊,把村子取名九女,村名沿用至今。
成武縣和九女集一樣有故事的地方還有一個天宮廟鎮。顧名思義,天宮廟鎮得名於當地的天宮廟。這裡最早叫做油鈴集,當地傳說有一年麥收時,玉皇大帝駕臨人間,在行至油鈴集上空時,見一老農用一頭牛拉著石磙打麥,玉皇大帝看到老農如此辛苦,於是變出一匹駿馬,自己變身一位老翁將馬交給老農,聲稱幫他打麥,並告知他只管使用,不可讓馬飲水。老農感激不盡。將地里的小麥打完後,老農見駿馬大汗淋漓,於是讓馬爾在樹蔭下休息,隨後為馬兒打來飲水,等馬飲水後,突然化作一灘黃泥。老農才想起老翁交代的話,這時只見一道火光直衝天空,老農才猛想起畫上玉皇大帝和剛才所見老翁長的一樣,這才恍然大悟。後來玉皇大帝下凡親臨油鈴集的消息不脛而走,人們為祈求玉帝保佑,便捐資在玉帝降落處建了一座廟宇,塑造一尊玉皇大帝像和一匹駿馬,因為是供奉玉皇大帝的廟宇,於是此廟被命名為天宮廟。廟宇建成後,每年農曆四月初八日為廟會,每逢廟會,往來香客絡繹不絕,影響了方圓幾百里。後來此地便由油鈴集改名為天宮廟。也許這只是當地的一個故事而已,但天宮廟在歷史上應該真實存在過。
成武文亭湖風光
在成武縣城東還有一個叫苟村集的鄉鎮,雖然名字並不太好聽,但這個名字和戰國時期衛國的一個名將苟變有關。苟變是戰國時期衛國人,出身並不高貴,後來到衛國做了大將仍然得不到衛國國君的重用,原因僅僅是因為苟變在地方當官時吃過人家的兩個雞蛋。孔子的孫子子思向衛國國君推薦苟變時說,「其才可將五百乘」,意思是苟變的才幹可以統率五百輛馬車,衛國國君說,我知道苟變有能耐,但是他在地方當官時卻吃了老百姓兩個雞蛋,「賦於民而食人二雞子」,所以我不能用他。子思卻說,聖人用才,猶如工匠選擇木材,取其所長,棄其所短。就像參天巨木,幾人抱都抱不住,卻因為有一段腐朽了,優秀的工匠也不會捨棄而不用的。現在,我們處於一個混戰的年代,選拔將士時卻因為吃了老百姓兩個雞蛋而捨棄將帥之才,這件事可不能對外宣傳,免得讓鄰國嗤笑你的小心眼。衛國國君深受教誨,於是重用了苟變,苟變也不負眾望,最終做了一代名將,苟變死後,他家鄉的人們為了紀念他,將村名改名為苟村。
在遠古時期,伏羲氏後裔的一個部落東夷逐漸發展成為華夏的重要組成部分,東夷部落的人經常遊牧於菏澤的四澤六水之間,到了遠古後期,東夷部落中出現一個影響較大的氏族首領叫單卷,他因善道術,有德行,並且還做過帝舜的老師,被時人尊稱為單父,居住的地方也就叫作了單父,後來改成了單縣,這就是單縣一名的由來。到了春秋時期,周成王封少子臻於此地,名為單子國,後來降為了魯國的單父邑,到了秦始皇時期,單父邑又改名為單縣,這是單縣最早作為縣名的記載。
單縣除了單卷一個名人外,還有一個人叫宓子賤,他就是孔子的學生,曾經在魯國做官,後來來到單父任單父宰,孔子還專門從魯國國都驅車來到單父看望他的弟子。一千二百年後,大唐的李白、杜甫、高適和陶沔四個文學大家聯袂來到單父登半月台,遊獵孟渚澤,賦詩舒懷,留下了一段四君子的佳話。
國家4A級景區單縣浮龍湖
單縣城東有一個叫終興的鄉鎮,這裡是漢代第一個皇帝劉邦的妻子呂后的故里,終興一名也和劉邦有關。終興最早叫做劉莊集,劉邦建立漢朝當了皇帝後,陪同妻子呂后回家鄉省親,等走到呂后的家鄉時,劉邦大發感慨,寫下了「千秋大業,百戰終興」幾個大字,後來劉莊集就改名為終興。呂后名雉,她的故鄉就是現在終興鎮的潘莊,但是呂雉出生的時候這裡並不叫潘莊,而叫呂莊,劉邦當了皇帝,呂雉當了皇后之後,這個村莊於是改名為呂姑村。呂后篡權被趕下台後,呂氏勢力被朝廷誅滅,呂后的呂氏族人害怕受到牽連,就將呂姑村向東南遷了一里左右,以呂雉的外祖姓命名,稱潘莊。
終興鎮政府北一公里左右有一個叫平城庵的村子,它的歷史也有追溯到西漢時期。這裡是西漢時期的平樂古城所在地,西漢初年,這裡是平樂縣治所在,平樂縣屬於梁國管轄,後來又被山陽國管轄,到西漢漢武帝建元五年,即公元前136年時,這裡又被山陽郡管轄,天漢四年(公元前97年)屬昌邑國管轄。建昭元年(公元前38年)漢元帝劉奭封梁敬王劉定國的兒子劉遷為平樂侯,平樂縣因此成為侯國。劉遷在平樂興建城池,始稱平城。明嘉靖年間,因平城內有一座道觀香火旺盛,名氣很大,於是人們把這座道觀稱為平城庵,後來平城庵便成為平樂的代稱。
東明縣是菏澤幾個縣區中最特殊的一個縣,特殊在東明人最好辨識,因為口音最不像菏澤人,這和東明「坐地不動歸四省」的歷史變遷有關。金興定二年,即公元1218年,東明縣從河南的開封東九十里,現在蘭考縣城西北遷徙到冤句、南華故地後,先後屬於過河北省、平原省、河南省和山東省,這估計也是造成東明人的語言口音和菏澤其他縣區都不同的一個主要原因。
東明最早的名字叫做東昏,還是秦始皇命名的,一直到公元9年,即王莽新朝元年,這個名字才由東昏改成東明。
東明縣城北邊的菜園集鎮有一個叫莊寨的村子,和曹縣的莊寨同名,據說這裡是戰國中期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莊子生活過的地方,莊子生活的年代,這裡叫做南華,後來莊子在南華山著書、授徒,歸隱後又卒於此、葬於此,莊子的後人便在此處興建村落,取名為莊寨,這個名字一直沿用到今天。現在莊寨村北還有南華莊子觀,莊子觀的後面是莊子墓。中國的莊子墓當然不僅僅只有東明莊寨一個,在河南省商丘市民權縣老顏集鄉的唐莊村也有一個莊子墓,我在去年夏天曾經前去探訪過,至於孰真孰假到現在也有沒有官方的定論。
莊子故里東明莊寨
東明南華莊子觀
東明的地名中有很多以營命名的地名,比如黃軍營、馬軍營、平崗營、包旗營、袁旗營、索旗營、吉利營等,估計都和歷史上的駐紮軍隊有關,堡城集也是這樣的名字,充滿了戰爭的氣息。高滿城、蔣滿城、劉滿城、曹滿城等以滿城取名的村子可能和這裡的姓氏有關,四柳樹、米具屯這樣的地名好理解,應該是有四棵大柳樹的村子和從事米具生產的村子。比較奇怪的地名有車烏崗、圈頭、窪流、農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