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播先被罵?吳京有多難,《攀登者》就有多可惜

2019-10-08     新片場

十一前夕,《我和我的祖國》《攀登者》《中國機長》三部「主旋律」獻禮片,被稱為國慶檔的「票房三巨頭」。甚至在公映前,預售票房就憑藉口碑陸續破億

目前為止,《我和我的祖國》以9億票房穩居第一名,其中的7部短片雖然不是個個優秀,但至少有可圈可點之處,各有各的觀眾群體。

《中國機長》是香港金像獎導演劉偉強+中國銀幕硬漢張涵予的實力派組合,質量上有了保證也讓人格外期待。

然而口碑爭議最大的,就屬《攀登者》了。

最早《攀登者》的預告一放出來,大家關注的其實都不是影片本身,而是給它戴上了「吳京新片」的標籤,於是還沒點映就引來了大量影評人和網友的吐槽……

但是也不乏有些媒體和業界專業人士給予了高度評價:「有血有肉的故事,我的眼淚不值錢」、「全程不敢錯過1秒」、「中國新類型電影」等等……

所以《攀登者》到底是不是大家國慶檔值得選擇的院線佳作?

雖然目前而言《攀登者》在三巨頭中,不僅票房墊底而且評分墊底,但在廠長看來,《攀登者》卻應是三部電影中最有深度的

除了喜馬拉雅山上的雪深之外,這部電影還深在哪兒?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

選擇攝影機,還是選擇生命?

相信大家已經都有所耳聞了,《攀登者》講述的是根據這四個真實人物經歷改編的故事。

1960年攀登珠峰,其實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與西南鄰國的邊境之爭。

中國和尼泊爾的邊境劃定一直是個懸而未決的問題,我們在邊境談判中有一個天然的劣勢:中國人並沒有登上過珠穆朗瑪峰

雖然從法理的角度上講這並不是什麼原則性的問題,但是談判中肯定是沒辦法理直氣壯的:你說這個地方是你的,那怎麼你們國家還沒有人去過呢?

於是1955年國家緊急組建珠峰登山隊,1960年貢布、王富洲、屈銀華三人,在隊友劉連滿「搭人梯」的幫助下,成功越過「第二台階」,首次實現人類從北坡登頂珠峰。緊接著61年就邊境問題談判成功!

所以說中國登山隊登頂珠峰絕對是有著非常重大的現實意義的:中國人的領土上,要留下中國人的腳印。

雖然解決了領土爭端,但可惜的是,這次登頂沒能留下影像資料,國際上不認

其實也並非什麼資料都沒留下,只是我們登山隊登頂時間是在凌晨四點,當時的光線根本不足以完成拍攝!

所以我們的隊員只拍攝了一下自己的腳印,和周圍一些模糊的影像,然後這就成為了西方人的質疑點。

不過我們當時在山頂留下了「物證」:一面五星紅旗、一座毛澤東主席半身像、和一張小紙條,上面寫著:「王富洲等三人征服了珠峰。1960年5月25日4時20分」

這段故事,單憑其史實的傳奇色彩,就夠從很多角度拍出好多大片了。

但《攀登者》改編選擇的是一個貫穿全片的推進劇情發展的重要細節點,就在那個記錄登頂的攝影機上。

片中的第一次登山,在「生命以秒為單位來計算的」危及情況下,吳京飾演的方五洲為了救攝影師曲松林的命,丟掉了攝影機。

後來的曲松林,聽聞因為沒留下登頂影像而不被國際承認時,他非但沒有感謝方五洲,反而憎恨當時沒有留下攝影機而犧牲自己。帶著這樣的遺憾,曲松林熬過了十多年,但他已經不能再登山了。

於是他像個「望子成龍」的父親一樣,把「即使丟了命,也要保住攝影機」的大山,壓在了第二代登山人李國梁(井柏然飾)的身上。

所以說,攝影機既是吳京和張譯兩個角色的矛盾點,也是兩代登山人的矛盾點,更是貫穿全片向觀眾拋出的道德困境——

當攝影機和你自己,同時掉下山,你會選擇自救,還是救攝影機?

往小了說,這是攝影機與生命的選擇題,

但往大了說,這是「小我」與「大國」的議題。

在其他登山隊共同為之奮鬥15年的目標面前、在國家大義面前,最終的李國梁選擇了犧牲小我,鑄就歷史。

這,就是《攀登者》隔著大銀幕,想讓我們感受到的愛國精神!

1975年,我們第二次登頂珠峰,終於用攝影機記錄下了全過程,然後又挖出了當年的五星紅旗、毛主席半身像和小紙條,並精確地測出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的海拔,8848.13米。

從此,世界上再也沒出現過質疑的聲音。

實力演員演繹真實故事

由於影片題材及體量的重大,上影團隊一致認為應該「用實力演員支撐起實力電影」

說到演員,就不得不提這兩位。

吳京和張譯。

「我是武行出身,他們都是實力演員,能搭好戲嗎。」得知主演還有章子怡、張譯後,吳京問了一句。

不得不說,方五洲這個角色,的確是顛覆吳京戲路的

他一改之前鋼鐵直男的銀幕硬漢形象,摒棄掉「世無難事,硬剛必克」的衝勁兒,飾演了一個知進退、懂溫柔且會談情說愛的登山家。

因此,吳京遭罵了。

但罵他的人不知道拍這部片子有多難

吳京在2019年1月初就已經抵達崗什卡雪峰,並請了職業登山家做指導,進行了半個月的極寒訓練。他親自上陣爬雪山,凍得鼻青臉腫,期間因為缺氧病倒好幾次

像這樣被埋在雪裡面的場景太多太多了。

當然,他的親身感受也很直接:

沒想到,硬漢吳京,也有在困難面前喊苦的這一面,但即使這樣,他堅持著拿命拼完了這部戲。

中間有一次,由於常年拍戲他腿上的舊疾復發,連長時間地站立都變得困難,吳京擺擺手,「嗨,沒事兒」,戴上夾板,拄著拐杖接著拍。

這就是一個現實生活中真正的硬漢。

再說說張譯

「這個角色的難度在我的作品裡起碼排前三。」 張譯說,

曾憑藉《士兵突擊》里情感豐富的史今班長一角成名,之後又在《我的團長我的團》中將瘸腿小太爺孟煩了的角色刻畫得入木三分。

未播先被罵?吳京有多難,《攀登者》就有多可惜

這一回,他又演了一個瘸子——中國登山隊隊員曲松林,原型人物是當年登頂三人中的屈銀華。

圖為屈銀華綁好冰爪正準備攀登北坳

60年時,為了克服登頂最難的「第二台階」,屈銀華脫掉了鞋子,踩在隊友劉連滿的肩上,打上了那個讓他截去十個腳趾的冰錐。

張譯在拍攝赤腳攀登「第二台階」的時候,也是實實在在的脫了鞋光腳踩在雪上拍的

拍攝的時候體感溫度大概在零下二三十度……當你把腳放到雪上的那一剎那,就像熨一件濕衣服,「滋啦」一聲,……就好像幾把刀子在劃你的腳,劃你的腳心。一開始的幾秒還可以扛,但超過大概十秒就不行了,站都站不住了。

我真正的幾次大痛苦都來自於喊「卡」之後,因為沒有那隻腳可以站的地方了,也沒有鞋子,全是冰,我就直接摔倒在地上,把腳抬起來,那種疼是鑽心的、喘不過氣來的疼。

張譯在採訪中回憶拍攝過程這樣說道。

後來的張譯,就又瘸了。

而且這一瘸,基本占據了全片一半以上的戲份

「反正,我印象中,所有作品裡一共演了四五次瘸子,而且特別邪門兒,都是左腿。」聽到張譯這麼說,廠長笑了半天。但也佩服他為了拍戲裝瘸的毅力。

除了張譯和吳京,井柏然和胡歌在拍攝驚險戲份時也堅持親自上場。

其中有一場是井柏然從山峰上極速滑落並被繩索牽絆倒掛在山尖,他親自演繹了這場驚險的段落,同時胡歌在進行一場從山上滾落下來的表演時,自己一遍一遍地「滾」了好幾回,並主動嚮導演要求:「如果您不滿意,您就直說,我再給你拍一條。」

應該說,一部電影中有那麼一兩個實力敬業的演技派並不新鮮,但《攀登者》的劇組絕對是個全體敬業的班底啊!

曾經到拍攝現場探班的陳道明說:「這是真誠的表演,處處都有充滿力量的細節!」

到底該不該罵《攀登者》?

早在電影上映之前,就有人爆料稱,「片方對《攀登者》粗剪版不滿意」,於是請了本片監製徐克來救場,進行了重剪

還有電影上映後,網上紛紛出現了大家集體吐槽「口型配音對不上」的問題。

廠長也一秒不落地看完了本片,客觀的講,網友和影迷們反映的問題,確實存在。而且是大篇幅的存在。

片中呈現出的不成熟的敘事節奏,以及「口型不對位」等,的確給觀眾帶來很出戲的觀感,於是有人把矛頭,指向了香港導演李仁港

李仁港

你可能對這個名字有點耳熟,但怎麼也想不起他拍過哪些作品了。

那就對了!查一下豆瓣評分,自見分曉。

把一部如此重要的歷史改編作品,交給一個20年沒出好片的導演來拍。

這樣看來,李仁港該罵,但《攀登者》實在可惜

且先不去吐槽導演的電影技術和審美水平,畢竟,《攀登者》之前的中國電影歷史上在這個故事、這類型的電影領域上,幾乎是一張白紙。

所以,朝什麼方向努力、拍成什麼樣,全靠大家一起開拓。在團隊其他人從各自的專業角度出發為影片創作傾盡全力之下,也有做的好的地方

片中有一幕讓人印象深刻,方五洲帶領年輕一代攀登者首次向珠峰發起挑戰過程中遭遇風暴,十幾位隊員將自己和梯子捆綁在一起掛在一塊山石上,狂風暴雪肆虐整整一夜。

這場戲稱得上全片的精彩之最,而在這場戲背後可以看出影片製作上的成熟,能將動作、冒險及現實故事完美結合,才有了令人震撼的這一幕。

再比如,為了呈現真實的登山全貌,上影團隊特地請來氣象專家、地質專家、中國登山協會專家等不同領域與登山有關的專業人士,為影片創作全面把關

還比如,由於拍攝周期緊張,留給劇本創作的時間十分有限,本片編劇、茅盾文學獎獲得者阿來在接到創作邀請後,從起筆到完成初稿,只用了兩周時間

阿來自己熱愛登山,前輩登山者的事跡他也早有了解,甚至找機會見過許多當年的登山者,阿來和他們握手,經常伸出手,卻發現對方袖子是空的……

所以,這樣震撼的歷史故事值得被寫成劇本;

這樣的電影,需要有人敢把它拍出來;

創造歷史的英雄們值得有人將他們演繹!

正如《攀登者》的監製徐克曾說,珠峰精神就是中國精神,現在的中國之所以能夠傲立世界,背後是一個又一個像登頂隊員這樣強大的靈魂支撐。

固然,一部電影可能存在一些不成熟的技術和製作。拍攝《攀登者》這部電影,其實就是整個團隊要面臨的8848,可能只是目前的中國電影還在攀爬最艱難的「第二台階」

我們等著中國電影會當凌絕頂的那一天。

-EN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TVTQrW0BMH2_cNUgTpP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