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春節檔,大家都在等待徐崢帶著「囧」系列新作《囧媽》的回歸。
前幾天官方也發布了影片第二支新預告,也瞬間引發了熱議。
在笑點滿滿、驚喜連連的預告片背後,更多影片內幕曝光。如一路囧途中母子二人的相處、旅途中驚心動魄的多樣遭遇,同時在這支預告片背後,也可以看到這部《囧媽》似乎呈現出與以往系列之作不太一樣的地方。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徐崢。
本文授權轉載自「深水娛樂觀察」,轉載請聯繫原創作者
徐崢這部《囧媽》,在大年初一慘烈競爭中突出重圍的關鍵詞,是品質。
這乍看像是句正確的廢話,其實不然。
一來,《囧媽》類型明確,是典型的合家歡。能依靠的,唯有喜劇品質過硬這一點。
二來,這兩年國產喜劇電影品質下滑,這次明顯開始回歸傳統喜劇創作和經典喜劇模式的徐崢,不僅肩負著為喜劇贏回觀眾的重任,更有潛在的——
為傳統喜劇,掙回榮光。
對於徐崢,尤其是這個時期的徐崢,說實話,我是放一百個心的。
不光是他太懂觀眾了,現在的徐崢,也太懂自己了。
以致於,我對《囧媽》的期待,已不止於一部孤立存在的喜劇電影,這麼簡單了。
1 徐崢這四年
徐崢的導演身份似乎早已深入人心,不過你可能會意外——
徐崢其實只導演了三部長片,都是「囧系列」。
這既可視為他對導演工作的珍惜,也可看作是對「囧系列」的珍視。
尤其是,從《港囧》到《囧媽》這四年,在我看來,是徐崢身為電影創作者,又一個蛻變的四年。
來看看這四年,他都做了什麼——
作為演員,拿到金馬影帝;
作為監製,扶植幫助文牧野、楊子、任鵬遠、宋灝霖等年輕導演創作;
作為導演,執導了《我和我的祖國》七個故事中的一個。
徐崢與文牧野在片場
應該說,身份的增多與加重,讓徐崢完全深入到飛速發展中的、中國電影工業的方方面面。
我關心的是,四年過去,徐崢會有怎樣的變化?
他對喜劇的思考,對類型片的認識,對市場的判斷,乃至對自我表達的探索,會有怎樣的提升?
所以,《囧媽》大機率將是徐崢總結與呈現自己四年積累與思考成果的,那個階段性作品。
目前釋出的兩支預告片,已經讓我看到了《囧媽》在表層和深層的一些新亮點。
故事層面,徐崢和他的編劇團隊,設置了一個喜劇劇作上的經典「困境」——
地點,北京到莫斯科的K3列車,一個移動的、且場景豐富的封閉空間;
時間,六天六夜;
人物,一個中年人與他的母親。
看完預告,觀眾最直觀的興趣或許是——
始終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的媽媽是誰?
看到了徐崢各種一閃即過的囧瞬間,這趟火車之旅又會經歷怎樣的跌宕起伏?
包括多次出現了扒火車這樣的動作場面,是否意味著「囧系列」在製作規模上也會迎來全面升級?
這些都有待後續更多物料釋出後,再做判斷。而我從兩支預告中看到的第一個、或許也是最重要的那個信息點是——
徐崢這次很可能將會獨挑大樑。
這也和前面的「囧系列」,尤其是從喜劇文本層面,有了本質上的差別。
到這,徐崢這四年的沉澱,我終於看到了些許眉目。
2 徐崢的初心
可以肯定的是,徐崢試圖在《囧媽》中,找回喜劇創作的初心。
簡單說,這是一個化繁為簡的過程。
從《泰囧》到《港囧》,喜劇文本都是標準的二人組模式,在這個基礎上,再去安插更多線索進來——《泰囧》是黃渤那條線,《港囧》則有趙薇、杜鵑。
徐崢之前自己說,做《港囧》自己顧慮的比較多,類型元素很複雜,故事承載的東西也隨之變多。
於是,能看到這次《囧媽》,徐崢有了明顯的改變——
儘管有袁泉特別主演,有沈騰客串,但文本上回到了大男主模式。
所有戲劇衝突,都圍繞徐崢飾演的徐伊萬一個人展開。
一方面,這是徐崢重回傳統喜劇路線的選擇;另一方面,這也是最適合這次「俄囧」火車之旅的那個創作方向。
不求最滿,只求最合適。
什麼是初心?這就是。
第二點,在《囧媽》中,我看到了徐崢嘗試將類型片規律、創作者表達與中國觀眾觀影習慣,實現一次三合一。
這背後,是在滿足中國市場,與拍出國際化作品之間找到那個平衡。
類型片經過數十年的發展,早已有了一套被驗證過無數次的創作規律。
但一直以來,國產喜劇電影都面臨一個如何將這規律在中國市場落地化的問題。
展開說,這也就涉及到下面第三點要談的,即——
《囧媽》在文本上的化繁為簡,帶來的很可能是主題上的全面升級。
不同於《港囧》將愛情與家庭兩個元素融在了一起,《囧媽》的聚焦點更為單純,就是中國式家庭關係。
這裡面,很大一部分篇幅,會落在親情上。
中年男人與自己的母親,困在一個逃不開的封閉空間六天六夜,會發生些什麼?
這不單單是一句「我是你媽」。
催生、媽寶、婆媳,這些幾乎每個家庭都會遇到的代際問題,都會在這六天六夜的火車旅行中,被一一呈現並放大。
一對簡單的母子關係,一個小小的中國家庭,經過如此精密的解剖與解構,會達到怎樣的喜劇效果,以及再往前一步,又會達成怎樣的情感共鳴。
這些親子、家庭的矛盾,如何在這段旅程中解決,徐伊萬這個人物又將如何實現個人的成長,在喜劇之外將帶給觀眾哪些溫情的感動。
這是我對《囧媽》期望的高度,也是我能看到的,徐崢找回初心後的野心。
放在春節檔這個超級檔期,喜劇負責打底,《囧媽》由親情引出的「溫情炸彈」,或許才將決定它在票房上的真正高度。
3 複製徐崢
今天從標題,我就點出了態度——
中國電影,需要不止一個徐崢。
前面提到了,過去這四年,徐崢個人跟隨著中國電影工業一起完成了跨越式的進步。
而中國電影要實現真正的工業化,需要更多徐崢這樣的綜合型電影帶頭人。
三部「囧系列」,徐崢作為最核心的創作者,給中國電影帶來了很多的正面啟示——
類型片創作層面,「囧系列」基本都是在內地之外取景拍攝。如何在文本上做好落地,如何在拍攝中與國際團隊合作無間,又如何在中國化基礎上拍出更普世的喜劇電影。
最終達到的,是真正的文化輸出,與文化自信。
更高的視角看,更多徐崢,也意味著為中國電影培養更多新人。
這裡不單單是說導演。
《囧媽》和《奪冠》的製作團隊就有重合,比如編劇何可可、布魯魯夫,再比如美術師郜昂,來自《流浪地球》,不過在確定合作時,《流浪地球》尚未公映。
所以,他願意在這樣的大製作中,和年輕團隊、年輕的電影人合作。
這種冒險精神,是徐崢作為電影人的閃光點,也是我很喜歡的他身上的一個特質。
長遠看,中國電影的工業化,就是需要每一個崗位發揮匠人精神,最終形成一個完整的工業體系。
最後,「囧系列」和徐崢讓我感慨的,還有我們必須建立,所謂的電影視野。
這是一個整體的電影觀念,它包含了對電影的理解,對電影工業的理解,對市場的理解,以及對創作者自我的理解。
《港囧》之後的四年,我相信徐崢已經具備了這樣的「電影視野」,這也是我看好《囧媽》的最大原因。
所以,中國電影需要更多的徐崢。
最大機率保證每一部作品的市場成功,也不忘藝術層面的探索,這對中國電影,已然是個喜聞樂見的貢獻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