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大戲「奶奶覺得你冷」上線!寶寶保暖的關鍵是…

2019-11-26     好媽手冊

前陣子,好多武漢人都在說

難得今年竟有個像樣的秋天

捱到入了冬,也不算太冷

科科噠~~

終於,冬老爺開始用大降溫,

怒刷存在感了!

風一波、雨一波

昨個一早還下起了雪籽

(真的不是頭皮屑……)

而每到降溫,

奶奶們都會上演一場

「覺得你冷」的大戲

恨不得把衣櫃的衣服全給娃套上

難怪網友神評論

難道保暖就是多穿衣服,別無他法?多穿衣服就等於不感冒?

傳統醫學都講究「穿帶三分寒」。孩子本來就陽氣旺,加上體溫調節能力差,穿得過多,身體的熱氣不容易散發出去,淤積在體內,反而容易生病。

可不是麼,孩子新陳代謝快,穿多了,體溫無法散去,出汗多了更容易著涼,還容易捂出各種皮膚問題。

如果是爬行期、學步期的寶寶,穿太多限制肢體活動,容易導致運動發育落後。

所以呀,秋冬為寶寶保暖,「三暖一涼」到位就可以了。

01什麼是「三暖一涼」?

1 腹暖

小肚子受涼易損傷寶寶的脾胃功能,出現腹痛、腹瀉、消化不良等症狀,所以媽媽們要特別做好寶寶小肚子的保暖工作。

注意:不要為了容易清洗而給寶寶選擇化纖的內衣,因為皮膚在寒冷時處於收斂狀態,汗腺分泌減少,化纖衣服會加重寶寶皮膚乾燥和不適感。

2 背暖

寶寶的背部需要保暖,但卻不宜過暖,媽媽用手摸寶寶脖子下方,溫熱、乾燥、沒有汗即可。

如果寶寶背上出汗了,表示穿多了,涼風一吹就容易感冒。因此,根據寶寶背部冷熱決定穿衣是媽媽們要學會的穿衣法則。

unsplash.com

注意:天冷時,在寶寶運動前,給寶寶後背墊上一塊吸水性好的薄毛巾,運動完畢後,取出隔汗巾,寶寶的衣服乾乾爽爽,就不會受寒生病了。

3 足暖

腳部是經絡交會之處,皮膚神經末梢豐富,是對外界最為敏感的地方。寶寶腳的表面脂肪很少,保溫能力很差,做好寶寶雙腳的保暖工作,才能更好地保證身體適應外界氣候的變化。

注意:很多家長錯誤地認為寶寶的襪子越厚保暖效果越好,但襪子厚如果不吸汗,很容易潮濕,就會使寶寶的腳底發涼,反射性地引起呼吸道抵抗力下降而患上感冒。

4 頭涼

從生理學來講,孩子經由體表散發的熱量,有1/3是由頭部發散,如果頭部捂得嚴嚴實實,反而不利於體熱蒸發,特別是當孩子發燒時,更不要捂住頭部。

注意:特別年幼的寶寶或氣溫極低,外出的時候還是可以備頂小帽子,防止頭部的溫度過低。但在室內,通常就可以不戴帽子了,以免捂出一頭汗更容易受涼。

02手涼就是沒穿夠衣服?

很多老一輩認為,摸著孩子的手腳是涼的,就是沒穿夠衣服。加,加,加!

但其實,手摸著冷不是真的冷!

幼兒的心臟搏動力量弱,血壓偏低,每次心臟搏動送達手腳末梢血液有限,所以寶寶的小手和小腳摸起來涼涼的,並不是因為真的冷。

判斷孩子穿得夠不夠,應該以頸背部為判斷依據,脖子、背部摸著溫熱(背部有點濕潮,說明出汗,孩子穿多啦)、小手溫涼就說明穿得正好。

經常給寶寶搓搓手(對手心手背適度用力,反覆搓摩)能夠加速血液循環,使寶寶雙手變得更暖和。

一般說來,月子裡的寶寶,自身體溫調節差,可以比大人多穿一件;

1個月以上的孩子體溫調節能力,基本和大人一樣,可以參照大人的穿法;

3歲以上的孩子,基本已經具備了表達冷暖的能力,只要孩子不覺得冷,脖子和背部是溫熱的,就是合適的。

03推薦「洋蔥式」穿衣法則

網絡上爆紅的洋蔥穿衣法,是說像洋蔥一樣層層穿搭,層層疊加。

內層穿排汗功能良好的衣物,中層衣物保暖,最外層防水防風,應付天氣變化。

洋蔥穿衣法好處:一是足夠溫暖,二是方便穿脫,可以根據需求增減,在寒冷的戶外和暖氣房之間自由切換毫無壓力。

比如冬季上身可以這樣穿:

棉質貼身內衣+針織毛衣+保暖背心/馬甲+羽絨或者棉襖外套(1歲以下的寶寶可以考慮連體羽絨服,活動或室內時可脫掉外套)

下身可以這樣穿:

秋褲+內里加絨的休閒褲/ 棉褲/羽絨褲(特別冷的寒冬,棉褲或羽絨褲里可以再加毛線褲)。

04寶寶冬季需要進補嗎?

孩子可不能像大人那麼「進補」,一定要以「平補」為主。

給孩子吃脾胃容易運化又飽含天地之氣的食物:五穀雜糧、蘿蔔、白菜、紅薯、山藥、栗子、芋頭、土豆、圓白菜、扁豆、核桃、芝麻、木耳……都是隆冬的美食喲。

武漢兒童醫院臨床營養科主任周詩瓊

好媽叨叨:小祖宗們穿衣服合適了,在這裡也要提醒愛美的寶媽們,降溫了,記得穿上秋褲喲~

好媽手冊是長江日報報業集團和武漢醫學會聯辦的母嬰服務平台。無論您是備孕的准媽媽,還是已有大寶或二寶的媽媽,歡迎加入「好媽團」QQ社區:

奔向好媽媽(備孕懷孕)QQ群:742954372;

做個好媽媽(親子交流)QQ群:680053094。

還可長按下面二維碼添加「好媽團隊小助手」微信,進入好媽微信群,向專家提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TSI8um4BMH2_cNUgbTW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