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毛澤東《論持久戰》:堅定自信 努力奮鬥

2019-10-25     新湘評論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奮鬥是青春最亮麗的底色。『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民族復興的使命要靠奮鬥來實現,人生理想的風帆要靠奮鬥來揚起。」

習近平引用的「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是青年毛澤東的詩句。「自信人生二百年」,強調的是自信;「會當水擊三千里」,強調的是奮鬥。一代偉人毛澤東,所以取得巨大成功,原因之一就是既重視自信,又重視奮鬥;毛澤東思想的魅力之一,也是既重視自信,又重視奮鬥。

毛澤東的名篇《論持久戰》,通篇貫穿著堅定自信、努力奮鬥的思想。抗日戰爭是持久戰,最後勝利是中國的;亡國論是不對的。這是講自信,強調要堅定自信。抗日戰爭是持久戰,速勝論也是不對的。這是講奮鬥,強調要努力奮鬥。

毛澤東分析問題、研究問題,重視著眼其特點和著眼其發展。《論持久戰》抓住了中日戰爭雙方互相反對的四大特點:日本方面,一是戰爭力量強;二是戰爭本質的退步性、野蠻性;三是國土小,人力、物力不足;四是國際形勢之寡助。中國方面,一是戰爭力量弱;二是戰爭本質的進步性、正義性;三是一個廣土眾民的大國家;四是國際形勢之多助。毛澤東正是從這四個相互對立的特點及其發展來強調堅定自信、努力奮鬥的。

為什麼亡國論是不對的?因為亡國論者丟失了自信,產生妥協傾向、悲觀情緒,不利於抗戰。為什麼亡國論者會丟失自信?因為亡國論者只抓住敵強我弱這一特點看問題,而看不到在全局上日本還有小國、退步、寡助的三個短處,中國還有大國、進步、多助的三個長處。毛澤東從敵退步我進步、敵小國我大國、敵寡助我多助的三個特點去批駁亡國論者,去說服還不明白和還不堅定的人們,鞏固其抗戰的信心。中國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一次次的戰爭都沒打敗過帝國主義,這是一些人不自信的基礎原因。毛澤東則從抗日戰爭的時代特點,抓住自信的時代因素。這就是日本處於快要死亡的帝國主義的退步時代,中國則處於歷史上進步的時代。「今天中國的進步在什麼地方呢?在於它已經不是完全的封建國家,已經有了資本主義,有了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有了已經覺悟或正在覺悟的廣大人民,有了共產黨,有了政治上進步的軍隊即共產黨領導的中國紅軍,有了數十年革命的傳統經驗,特別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的十七年的經驗。這些經驗,教育了中國人民,教育了中國的政黨,今天恰好作了團結抗日的基礎。」接著,毛澤東抓住自信的地理因素和人力因素。中國是一個大國,既地大物博,有廣大的迴旋餘地;又人口眾多,若克服了民眾無組織狀態,將四億五千萬人團結起來,就有了無窮無盡的力量。最後,毛澤東還抓住自信的道義因素和國際因素。日本侵略戰爭不得人心,在國際上失道寡助;中國反侵略戰爭是正義的,在國際上得道多助。

毛澤東在抓住自信的三個積極因素的同時,並沒有絲毫忽視敵強我弱這個不利因素,而是強調通過努力奮鬥去發揮積極因素的作用,通過努力奮鬥去不斷改變敵強我弱的態勢。他認為亡國論者對為抗戰而努力奮鬥產生著不利影響,指出:「我們和亡國論者不同,我們客觀地而且全面地承認亡國和解放兩個可能同時存在,著重指出解放的可能占優勢及達到解放的條件,並為爭取這些條件而努力。亡國論者則主觀地和片面地只承認亡國一個可能性,更不會指出解放的條件,並為爭取這些條件而努力。」

為什麼速勝論也是不對的?因為速勝論者丟失了努力奮鬥,產生輕敵傾向、急躁冒進,同樣不利於抗戰。為什麼速勝論者會丟失努力奮鬥?因為「他們或則根本忘記了強弱這個矛盾,而單單記起了其他矛盾;或則對於中國的長處誇大得離開了真實情況,變成另一種樣子;或則拿一時一地的強弱現象代替了全體中的強弱現象,一葉障目,不見泰山,而自以為是。」速勝論者同亡國論者一樣也是不自信的。速勝論者不相信自己的力量、進步的力量、人民的力量、游擊戰和持久戰的力量,他們或則只相信正規軍正面作戰的力量,或則把抗戰的前途主要地寄托在外國援助上面。毛澤東主要從丟失努力奮鬥的角度批判了速勝論。他說:「我們客觀地並全面地估計到一切敵我情況,指出只有戰略的持久戰才是爭取最後勝利的唯一途徑,而排斥毫無根據的速勝論。我們主張為著爭取最後勝利所必要的一切條件而努力,條件多具備一分,早具備一分,勝利的把握就多一分,勝利的時間就早一日。」

毛澤東強調中國人民的努力奮鬥,是不斷積累力量,改變敵強我弱態勢,達到變弱為強轉化的最重要的能動性因素。「敵之優點可因我之努力而使之削弱,其缺點亦可因我之努力而使之擴大。我方反是,我之優點可因我之努力而加強,缺點則因我之努力而克服。」他一口氣講了九個具體努力:「惟有努力於作戰多打勝仗,消耗敵人的軍隊,努力於發展游擊戰爭,使敵之占領地限制於最小的範圍,努力於鞏固和擴大統一戰線,團結全國力量,努力於建設新軍和發展新的軍事工業,努力於推動政治、經濟和文化的進步,努力於工、農、商、學各界人民的動員,努力於瓦解敵軍和爭取敵軍的士兵,努力於國際宣傳爭取國際的援助,努力於爭取日本的人民及其他被壓迫民族的援助,做了這一切,才能縮短戰爭的時間,此外不能有任何取巧圖便的法門。」

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所論的努力奮鬥,是持久的長期而廣大的努力奮鬥。他將持久戰設想為戰略防禦、戰略相持、戰略進攻三個階段,而第二個階段是轉變的樞紐,「我們要準備付出較長的時間,要熬得過這段艱難的路程。」「要戰勝這樣一個強敵,非有長期的廣大的努力是不可能的。」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所論的努力奮鬥,是動員全國老百姓、軍隊和人民團結在一起的努力奮鬥。「動員了全國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敵於滅頂之災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彌補武器等等缺陷的補救條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戰爭困難的前提。」「軍隊須和民眾打成一片,使軍隊在民眾眼睛中看成是自己的軍隊,這個軍隊便無敵於天下,個把日本帝國主義是不夠打的。」

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所論的「抗日戰爭是持久戰,最後勝利是中國的」,也亮出了堅定自信與努力奮鬥的關係:一方面,堅定自信是努力奮鬥的前提。連自信心都沒有,何談努力奮鬥呢?另一方面,努力奮鬥是堅定自信的必然要求。「一切事情是要人做的,持久戰和最後勝利沒有人做就不會出現。」「坐著不動,只有被滅亡,沒有持久戰,也沒有最後勝利。」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站立在九百六十多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五千多年中華民族漫長奮鬥積累的文化養分,擁有十三億多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具有無比廣闊的時代舞台,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他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沒有廣大人民特別是一代代青年前赴後繼、艱苦卓絕的接續奮鬥,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今天,更不會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明天。」重溫毛澤東《論持久戰》強調的自信與奮鬥的觀點,對於我們加深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加深理解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自信與奮鬥的思想,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 (作者系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研究員)

(選自《新湘評論》)

歡迎轉發點贊

轉載請聯繫授權

本周熱文

徐文秀:在鬥爭中走向勝利

  • 到處都有「李雲龍」

  • 從文故里「覓」從文

  • 陸定一:老山界

  • 尋找一條河流

覺得不錯!在看一下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TQlsD24BMH2_cNUgiKQ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