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真的好美!」然後呢?

2019-11-13     吃文學

秋末那幾天,你的朋友圈想必也有不少人表達對黃葉的愛慕之情吧。仿佛秋天一到,所有人的朋友圈都變成了秋葉的顏色。在這一眾讓人打開美顏相機,就捨不得關上的景色里,故宮秋景的迷人程度和雪後宛如北平的它,足可以相提並論。畢竟是故宮,一年四季的風光里,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人們在表達對故宮的盛讚時,向來直抒胸臆,且多數和「美」有關,多半離不開「真美」、「好美」、「特別美」。至於怎麼美?大約除去抬眼可見的景色,也就再無其它。如此想來,我們合不攏嘴的誇讚背後,對故宮的了解是否太過狹隘?

01、

在這個「讀圖模式」流行的當下,肯耐下心來讀幾段歷史知識的讀者越來越少。近些年熱度不減的《明朝那些事兒》,算是歷史類書籍在銷售領域的成功模板。

原因無外乎是作者能夠將枯燥的歷史事件,用通俗易懂、幽默有趣的寫法,使得讀者更容易有帶入感。想來讓一個現代人在《明朝那些事兒》和《史記》之間做選擇,選前者的將遠勝後者。也就意味著後者在當下的閱讀環境里,想登上暢銷榜?不容易。

然而熟讀某地歷史,對今人了解此地至關重要。尤其這地方又恰巧是由時間沉澱而成,那麼它本身所承載的內容厚度,總歸要高於人們的眼中所見。對於這類地點,倘若還用簡單的景觀型觀賞模式,所能領會到的意蘊將大打折扣。

回到故宮本身,我更想將它比作一本包裝精緻的書。拿到這本書,你預備怎麼對待?是簡單翻翻之後束之高閣,作為永恆性珍藏?還是坐下來一字一句的仔細閱讀,將它的深意銘記?如今手機就像密閉的閣,我們將有關它的美照留存好,而後在和親友分享時,那幾句對外在美的簡單歌頌,便構成了每一次的話題。至於裝點美的元素有什麼含義,恐怕知者甚少。

我想起有一次聽志願者王老師,邊走邊講故宮故事的經歷。王老師說,故宮的一磚一瓦都有故事,只有了解了這些,再看故宮時,你才會知道它因何偉大。儘管那次時間不長,但是收穫頗豐。很可能一個不起眼的角落,你根本沒注意到它,而與它相關的故事,卻是那麼出人意料。

假如你讀不下去乏味的歷史類,可以讀祝勇筆下的故宮系列。聽他娓娓道來一個充滿詩情畫意,同時夾帶歷史記憶和溫度的故宮。正如他所說:「紫禁城是一塊磚一塊磚、一根木一根木搭建起來的,日久天長,它的輪廓才在地平線上顯現出來,寫作也是一樣,日子久了,作品才眉目清晰、結構健全。不同的是,建故宮的材料是木,是石,寫故宮的材料是文字,最多還要算上一些標點符號。我試圖用文字築起一座城......」

想來當我們了解到每塊磚、每根木的故事,所謂故宮的美,也將不僅是留於表面。

《末代皇帝》

02、

最近《上新了·故宮》第二季迎來開播,看過第一集以後的我,只想繼續往下追。

這一集又是帶著我們這些不懂故宮的人,漲知識去的。

先是以一張599年前的地圖開始,不成想永樂年間,故宮門前是以禮儀用象來迎接遠客,大象在那時的紫禁城裡很常見。

緊接著我們的視線,將來到富麗堂皇的太和殿。節目中的取景地,是目前未開放區域。

御座後的門,殿內的參天巨木,以及永樂年間實際上的太和殿總面積是如今的1.9倍,這些新鮮的內容讓太和殿顯得不再神秘如初。

接下來的鐘粹宮彩畫,一波三折、一波兩折和五彩祥雲,歷經599年,至今仍未褪色的原因是什麼?

最後是揭開故宮地下的秘密,真的有傳說中的寶藏嗎?

這些問題的答案都在節目裡,不知道你聽後會是什麼感受,也許你會和我一樣,覺得對故宮的所知甚少。

近年來,之所以一系列和故宮有關的文化節目接連播出,目的也是為了讓作為文化符號的故宮,能在人們心裡愈發豐富起來。它既是歷史的見證者,也是參與者。作為認識中國的窗口,正如祝勇所說:「故宮的每扇門都指向歷史,門後藏著通向歷史的秘徑。」

於未來而言,當下的每個時刻也將匯入歷史,也就意味著此時的故宮,將成為後人眼裡的歷史。那麼對它的保護和傳承的重要性,顯而易見。而在講傳承之前,當務之急是自己先了解。

03、

有著故宮「看門人」之稱的單霽翔曾經說:「70%的觀眾只走中軸線,不看那些展覽。」

儘管如今有更多區域被開放,但走馬觀花式的參觀者大有人在。人們大老遠來到故宮,為的無外乎是轉一圈,拍幾張照片,發發朋友圈就算完成打卡了。

這種對待故宮的思維,似乎忘記了它其實是一座博物院。除了有各種展館來提升文化水準之外,每座建築自身獨具的歷史和文化內涵,也是欣賞它的最佳方式。

提起故宮文物,一定繞不開張伯駒。為了從事收藏,他曾傾家蕩產。之後又將收藏的精品悉數捐給國家,據說目前故宮博物院有將近一半頂級書畫,為張伯駒所捐。他說:「黃金易得,國寶無二。」

這些藏品中,有部分是當年溥儀為了維持原本奢靡的生活變賣掉的,後被張伯駒買回。其中有一幅唐代韓乾的《照夜白圖》,不慎轉售給英國,張伯駒對此痛心疾首。

另一幅西晉陸機的《平復帖》,張伯駒生怕再流失海外,最終在他的窮追不捨下,將此帖收入囊中。他也由此將自己的齋名,改為「平復堂」。

不僅如此,在收藏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圖》過程中,他乾脆將寓居多年的弓弦胡同豪宅和夫人潘素的陪嫁首飾,一併賣出,才得以成交。為保住這些字畫,他們夫婦將畫卷縫在棉被裡,日夜提心弔膽,唯恐任何意外發生。

這些國寶在張伯駒看來,寄託著文化精神,應該被更多人看到。它們就像聚合起故宮文化元素的一個個隧道,每條隧道都通往故宮的一處角落。只要多了解些內容,其實故宮原本可以更完整。

隋代·展子虔·《游春圖》

下次再去故宮前,或者進入故宮後,你可以嘗試著放下手中相機,就像在逛一座大型博物館,多去看看那些展館,多讀些相關介紹,它將會帶給你不一樣的體驗。

「600年的宮殿、7000年的文明,一個人走進去,就像一粒沙被吹進沙漠,立刻不見蹤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T53eZm4BMH2_cNUgHsM7.html






















馬悅然,走了

2019-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