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市第三屆十佳非遺傳承人各有絕活

2020-01-06     聊城新聞網

聊城市第三屆十佳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名單出爐,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發現,這些傳承人之所以被評為「十佳」,其在承載非遺信息和傳承非遺技藝方面,不但不遺餘力,而且各有自己的傳承絕活。

洪林親自傳授駕鼓技巧侯少坤重建臨清龍燈隊

臨清駕鼓第四代傳承人洪林,自幼在駕鼓聲中長大,受父輩薰陶耳濡目染,七歲的時候就跟隨父親(駕鼓第三代傳承人洪玉卿)學習鼓技,嫻熟地掌握了駕鼓技藝。作為臨清駕鼓隊伍的骨幹力量,洪林對臨清駕鼓的資料一直搜集、挖掘和整理歸檔,建立起包括視頻、文字、圖片等在內的更加完備的數字化檔案庫。每年都積極帶領臨清駕鼓隊參加本市的品牌文化活動。2016年帶領臨清駕鼓隊走進臨清民族實驗中學,親自教授臨清駕鼓的演奏技巧,讓孩子們近距離了解這一古老文化的魅力。

臨清龍燈是臨清民間文化藝術遺產的寶貴資源,近三十年來傳統龍燈技藝斷層、面臨消失,代表性傳承人侯少坤本著對社火文化執著的熱愛,練就了嫻熟的舞龍技藝,除了舞龍燈外,高蹺、秧歌、舞獅及各種鑼鼓等樣樣精通。侯少坤於2014年起招募愛好民間傳統藝術的人員,重新組建臨清龍燈隊,根據隊員們的興趣特點,開始從基本的舞龍動作到龍燈鑼鼓逐一培訓排練,使一批年輕人逐漸掌握了龍燈這一民間表演藝術的基本要領。目前,其領導的臨清社火協會註冊舞龍人員已過百餘人,並先後組建了少年舞龍隊和首支女子舞龍隊。

楊連彪傾心為鑲嵌技藝相東方傳承技藝百餘人

楊連彪,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黃楊鑲嵌、百寶嵌、木雕鑲嵌代表性傳承人,從13歲起工筆繪製各種錦鯉、荷花。楊連彪痴迷於傳統家具的設計手繪,成年後又與來自四代木匠之家的妻子共同傳承鑲嵌技藝。楊連彪經過近二十年的研究、繪製、修改,出自他手下的作品從器型上把握事物十分到位,工藝配置上符合北方大眾的消費水準,在鑲嵌技藝上完全掌握了宮廷家具鑲嵌的水平,為全國不足5人的瀕危鑲嵌技藝群體注入了新鮮血液。

作為高唐四平調傳承人、年屆花甲的相東方告訴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在學習演唱中,她吸收了郭汝河老師的「脆」和朱玉亭老師的「柔」等演唱特點,加之自己的發展與創新,形成了自己的柔、脆、美四平調演唱風格。近幾年來,她收徒百餘人,並毫不保留地把四平調演唱技藝傳授給他們,帶領徒弟在縣城各層次文藝演出活動中亮相,還經常帶領徒弟們到鄉鎮駐地及學校、敬老院演出,每年演出不下20場次,僅2006年高唐四平調被批准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以來的13年中,她利用各種場合演出達300場次以上,觀眾累計達12萬人次以上。

劉建平「柳林花鼓代代傳」李延平徒弟遍及省內外

柳林花鼓市級傳承人劉建平儘管比較年輕,但她為了讓柳林花鼓這塊國家瑰寶一代代傳承下去,2017年,她經過重新查閱資料,不斷練習,又單獨和老藝人溝通交流探討,準備以舞台藝術的形式把柳林花鼓展現在廣大群眾面前。為傳承柳林花鼓,她將冠縣傳承柳林花鼓的一舞蹈學校取名為「柳林花鼓代代傳」,寓意讓柳林花鼓一代一代傳承下去。在傳授動作的同時,她向孩子們講述花鼓的故事,讓孩子們在練習的過程中一遍遍磨合,終於排練成功,參加了山東省第十一屆青少年舞蹈大賽獲得一等獎,在全省校園舞蹈大賽中獲得一等獎。

馬官屯泥塑第五代傳承人李延平,長在農村,小時候最感興趣的就是和小夥伴們捏泥人,細膩的黃河膠泥經過他的手總能變成一個個憨態可掬的泥人。此後,李延平幾乎泥不離手,天天捏泥人。20餘年來,他先後求教於天津泥人張的弟子呂方、江蘇惠山泥塑藝人王耀祖和聊城馬官屯村泥塑老藝人鄭克,學遍全中國最好的泥模製作技藝。近年來,他多方奔走,熱情傳授泥塑技藝,其徒弟遍及省內外。同時,作為聊城大學客座教授,他還將這門古老的技藝帶進大學課堂。

魯清田古法造紙很別致崔增鴛鴦餅傳承數十人

陽穀石佛魯莊造紙技藝傳承人魯清田,多年來一直堅守和傳承古法造紙術,讓全國各地人士了解古老的造紙術,使很多的書畫和造紙愛好者前來觀光實踐。2019年,魯清田對魯莊造紙工藝車間進行了修繕和實用工具購置,培訓及研發了新的紙類,培訓授徒傳承人近30名。通過對生產工具的修復改善,大大提高了手工抄紙的產量和質量,產量由原來的每天生產3000張,現在達到每天產出18000張。由於改善了抄紙環境和工具及研發新紙,所生產的質量大幅提高,達到了國家大專院校使用所規定的標準。

300多年前,鄭板橋時任縣令的魯西重鎮莘縣古城鎮,流傳著一種美食——「鴛鴦餅」,既是美食,又有文化相伴。如今,鴛鴦餅已在其傳人崔增手中得以繼承和發揚。崔增依舊秉承傳統手工技藝,不但製作出流水線無法匹及的佳品,而且陸續培養了數十位學員,並讓鴛鴦餅這個歷史文化美食煥發出全新的生命力。

吳東青免費傳剪紙技藝韓華鋒常演蛤蟆嗡劇種

非遺春晚頒獎儀式上,茌平剪紙第五代傳人王玉飛代母親吳東青前來領獎。王玉飛表示,吳東青從小隨祖母長大,其高祖母和祖母都是方圓幾十里的剪紙高手,鄉鄰紅白喜事的剪紙都出自她們之手。母親自幼跟其祖母學剪小合碗、窗花、團花,後跟其父親學畫刻剪紙。母親吳東青致力於茌平剪紙的傳承與發展,培養了一批剪紙人才。同時她還在傳承和培養剪紙文化上做了很多工作,包括開辦免費學習班和到中小學進行剪紙特色課的教授等。

作為蛤蟆嗡市級傳承人,幾年來,韓華鋒排演了《武訓立志》《武訓行乞》《武訓推磨》三個小戲,並且在戲中扮演了武訓。排演過《大劉老劉和小劉》,在其中扮演大劉,在大型蛤蟆嗡戲《武訓舍情》中扮演婁進士。2018年,參加了崑山舉辦的全國百戲展演和東平舉辦的戲曲展演等活動。每年都參加送戲下鄉惠民演出百餘場。

全媒體記者 陳金路 通訊員 高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T2oefW8BMH2_cNUgYQU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