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嚮往的生活》收官,蘑菇屋迎來了《暗戀桃花源》劇組。喜迎妻子孫莉的黃磊老師,秒變200斤的小朋友。
在收官的這期邀請《暗戀桃花源》劇組,是因為蘑菇屋的兩位家長——何炅和黃磊,都與這部戲有著很深的淵源。
2006年,兩人加入劇組,分別飾演袁老闆和江濱柳;2012年,孫莉進組,飾演雲之凡。
這麼多年來,他們演了幾百場戲,每場戲結束後都一起吃夜宵,何炅曾經說,有次他和黃磊一算,倆人已經吃了400多頓夜宵了。
黃磊老師的體重問題得到了完美解釋
晚飯過後,夜幕降臨,在蘑菇屋的兩台鞦韆下,黃磊和孫莉現場演繹了《暗戀桃花源》的經典段落。
第一幕是年輕的江濱柳和雲之凡,即將離別的戀人,對未來還充滿嚮往和期待;第二幕則是40多年後,在江濱柳生命的盡頭,兩人終於重逢,萬語千言卻相顧無言,江濱柳只問了一句:
「這些年,你有沒有想過我?」
問句一出,黃磊已經是淚流滿面,台下的彭昱暢和張子楓也紅了眼眶。何炅忍著眼淚鼓掌,他肯定無數次看過這部戲,但仍然被打動了。
在《嚮往的生活》中,何炅曾不止一次分享過《暗戀桃花源》幕後的故事。何炅說在女主角換成孫莉後,謝幕時黃磊就增加了一個具有儀式感的動作,把妻子抱在懷中,並親她一下。
因為「他說只有這樣他才能夠回到現實來——這是我太太,她還在我懷裡」。
有一天,黃磊在吃晚飯時突然對孫莉說:
「我們兩個練習了這麼多次生離死別,是不是等這一刻真的到來的時候,我們就會變得更加勇敢」。
黃磊、孫莉版《暗戀桃花源》李晏/攝
其實,這不是綜藝節目第一次致敬《暗戀桃花源》。
在2015年的《我們來了》中,同樣在最後一期,汪涵和林青霞就演繹過病房重逢的這個段落。
那年,林青霞61歲。
戲中,她被江濱柳叫住,停在門口,緩緩轉身,慢慢說出那句經典的「不能再等了,再等就要老了」時,無數彈幕重複著同一句話——你老了也很美。
看過林青霞版本的《暗戀桃花源》的觀眾,肯定能被這句話瞬間擊中。這是一句台詞,發生在年輕戀人分別的時候,江濱柳對雲之凡說,我們總會遇到的,哪怕三十年、四十年。
雲之凡感嘆,但那時我們都已經老了。江濱柳說,沒關係,老了也很美呀。
出演《暗戀桃花源》的那年,林青霞38歲,紮起長長的雙馬尾,眼中還滿是少女的光彩。她和金士傑的這次合作,也成為許多影迷心中永恆的經典。
《暗戀桃花源》在1986年面世,至今演了33年,漫長的時光中,演戲的人、看戲的人、劇中人,他們的生活彼此映照,竟然已有些分不清。
而一部優秀的、擁有蓬勃生命力的戲劇,也足以串聯起許多人的情感和記憶。
一部戲,為何竟有這麼大的魔力?
這就不得不提到它的編劇和導演——賴聲川。
賴聲川 郭延冰/攝
從上世紀80年代初成立「表演工作坊」以來,賴聲川用一部接一部的優質戲劇,不僅打造了一個「賴氏戲劇」的宇宙,更開創了一個屬於話劇的「黃金時代」。
1985年,《那一夜,我們說相聲》在台北首演,一下轟動全台,光錄音帶就發行了1200萬卷;1986年,《暗戀桃花源》面世,巡演34年至今;2000年,《如夢之夢》面世,至今一票難求;2008年,《寶島一村》面世,那個關於眷村的故事,那個大時代下小人物命運的故事,十年來讓無數觀眾淚滿襟;……
更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水中之書》經改版後全新面世,由何炅擔任男主角。在2018年的巡演中,黃磊和孫莉的大女兒多多加入,飾演了水兒一角。
2006年,當黃磊第一次在《暗戀桃花源》的舞台上演戲,多多才剛剛出生。後來,孫莉進組,多多也跟著劇組全國跑,爸爸媽媽在台上演出,她就站在側台看,一場場,一遍遍,後來竟然把全劇的台詞都背過了。
12年過去,這個在劇場長大的女孩,終於站上了舞台。賴聲川導演發微博感嘆:「有種難以形容的感動。」
《水中之書》亦如賴聲川之前的作品,充滿時空交錯的架構,和對生命意義的追尋。
何實是一個悶悶不樂的年輕人,身世成謎。他繼承了一處外公的房產,在這個曾經豪華現今卻敗落的宅子附近,他時常遇到一個小女孩,叫水兒。
他們彼此陪伴,度過一些快樂的片段,但一到天黑女孩便要回家去,神秘異常,每次分別都不知下次能否再見。
戲中有一處對話是這樣的——
水兒:這個木馬可不可以永遠不停呀?
何實:不行。它總是要停的。但是再花錢它就會再轉呀。
水兒:我明白了。我現在想到等一下木馬要停,我要回去我就不快樂。我明白什麼叫不快樂了。
後來,何實弄清楚了水兒的身份,這個神秘的小女孩不屬於這個時空。他明白,兩個人很快就再不能見面,他這樣對水兒說:
別再想不快樂的事情。這個時候我們是在一起,煙花在放,你很快樂,我也是。這只能用「奇蹟」兩個字來形容!
水兒,我們在一起的每一秒鐘都是一個奇蹟,所以我們要珍惜,不要浪費時間想下一次。
水兒,請你記得我說的:人生就算短,就算苦,你還是要知道,你沒有那麼孤單,還是有人在關心你的。
記住此刻,煙花在放,你很快樂,我也是。
「剎那即永恆」 ,這讓賴聲川的戲劇總有一絲佛學的色彩。
而將這份虛無、短暫的美推向極致的,無疑是2000年一經面世就一票難求的《如夢之夢》。
《如夢之夢》劇照 林靜雯/攝
賴聲川曾細緻地講述了這部長達8小時的戲劇所有靈感的由來。
在法國旅行時的一幅畫,在電視上看到的一則車禍新聞,報紙上一篇關於疑難雜症的報道……所有這些,都成了這個龐大故事的細碎枝節。
終於,在一次印度的旅行中,賴聲川看到佛教信徒們以順時針的方向不停地環繞舍利塔,靈感在他的腦中成形了。
一個「五號」病人,得了現代醫學診斷不了的病症,馬上就要死去。為了追尋原因,他開始旅行,在法國遇到了同樣漂泊的女孩,兩人成為情侶,並跟隨神秘的指引去到一個古老的城堡。
在這個城堡中,他發現了年輕時作為外交官夫人的顧香蘭的肖像畫,於是繼續追隨顧香蘭而去,由此又揭開了一場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愛恨情仇。
《如夢之夢》劇照,顧香蘭給伯爵敬茶 李晏/攝
回溯的故事是這樣的:一位法國伯爵愛上了上海名妓顧香蘭,決定帶她回法國,承諾給她「自由」。
自由!這對從小賣身的香蘭來說有無限的吸引力。於是她拋棄了情投意合的德寶,跟隨伯爵去了異國他鄉。她這樣向大家告別:
媽媽,娘姨,各位妹妹們,今天就要去法國了,香蘭要離開從小生活的地方,到一個什麼都不知道的地方,也不知道生活會變成什麼模樣。
為的是什麼?為的是香蘭心中的一種追尋吧。也不知道這個追尋會帶我到哪裡去,或許我們這一輩子都不會見面了。
然而,很快她便發現,她不過是從一個小鳥籠來到了一個大鳥籠而已。幾十年後,垂垂老矣的她坐在病床上,她早已不是伯爵夫人,甚至因為那個決定而更多經歷了人生的風雨,卻並不後悔。
籠中的小鳥出籠了,你能叫它不飛嗎?
她和德寶沒有在一起,暮年時相見還可心平氣和;她和伯爵擁有了婚姻,卻終成一對怨偶。所以,年老的顧香蘭還說:
讓一剎那的時間擴大成永恆不散的記憶,還不如滿滿地活在那一剎那之中。就好了。
《如夢之夢》劇照王錦河/攝
正如這部戲開頭,所有演員站在台上輪番念誦的那樣:
浮生若夢。若夢非夢,浮生何如?如夢之夢。
賴氏戲劇為何總能如此打動人心?
或許,正是因為它有關於中國人的因緣糾葛。
比如,我們相信「前有因,後有果」,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相信「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相信「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
這些在賴氏戲劇中都有深刻的體現。
相比較人藝的學院派和孟京輝戲劇的先鋒派,賴聲川更傾向於講好一個故事,他對舞台空間的迷戀,對生死輪迴的思考,對現實議題的關注,體現在他創作的每一個劇本中。
這或許與賴聲川的宗教信仰和個人成長經歷息息相關。
他出生在美國,童年時隨父親來到原籍台灣,本以為待兩年就可以返回美國,但父親去世讓他不得不留了下來,直到青年時期又去美國念書。
這樣的成長經歷,讓他無論對美國還是台灣,都有種疏離感,這種命運的聚散也折射在他故事中的人物身上。
《寶島一村》劇照 海清歌/攝
賴聲川是虔誠的佛教信仰者,他相信因果,對生死輪迴的命題展現出極大的思辨興趣,這一點在上文提到的《如夢之夢》中體現得最為明顯。
幾個人物,互為前世今生,前世的一點羈絆、一次錯過、一場糾纏,都引來了今生今世反反覆復的追尋,這不得不說是一種命運的指引。
《如夢之夢》一票難求,在外人看來,這部史詩級的話劇已經將賴聲川的名聲推到了極高的位置,十分榮光。但在他的微博中,卻偏偏記錄了這樣一件事:
「《如夢》在上劇場演出最後一場完畢後有文化界的朋友到後台致意,說劇本很好,問我是根據哪一個小說改編的?
其實這是挺無辜的一個問話,我聽了也不會有什麼不舒服,但當我跟他說這全是原創的之後,我才有比較難過的感覺,在我們大創作環境里,並沒有太多人認為自己會有能力做原創的劇本,反而先是去思考如何改編他人的東西。我們必須要越過這個階段。」
這些年話劇從小眾到廣為接受再到熱門劇一票難求,話劇的出圈賴聲川功不可沒。一部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好話劇,如同經典的電影亦或電視劇一樣,需要依託於好的故事和細細打磨的好劇本。
正如網友所說,賴聲川的戲,往往不是直接訴諸觀眾於感動。而總是在一場精彩、機智的辯證過程中,誘人無法抗拒的一步一步走進他的世界,終至完全投降。
好的戲劇依託好的劇本,那些在劇場的光影下感動過你的故事,有必要用文字與紙張凝為永恆。
所以,我們挑選了9部賴聲川的經典話劇劇本,集結為《賴聲川劇作集》,這也是賴聲川劇作在國內的首次集結出版。
它不僅包含一票難求的《如夢之夢》《寶島一村》《暗戀桃花源》,也包含小眾經典的《十三角關係》《紅色的天空》《在那遙遠的星球,一粒沙》,還有聚焦當代都市人情感的《圓環物語》《如影隨行》《水中之書》。
這些故事,荒誕、搞笑、辛辣、諷刺、溫情、熱烈、百轉千回,「夢」「因果」的意象貫穿其中,讀罷掩卷,宛若一場大夢,又像度過了九種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