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要有儀式感,跑者需要儀式感

2019-08-28     吳棟說跑步



在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的現代,很多人越發重視生活中的「儀式感」。重視「儀式感」並不是一種矯情,而是一種把生活過得更好的態度。跑者們,你們是否知道,除了日常生活,跑步也要有儀式感,跑者需要有儀式感呢?

那麼,什麼是跑步的儀式感呢?跑者為什麼需要有儀式感?作為跑者又可以通過哪些行為找到跑步的儀式感?如果你好奇的話,就一起通過下文來了解一下吧!


什麼是跑步的儀式感?


法國童話《小王子》里的角色狐狸說:「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它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它時刻不同。」結合這段《小王子》里的話,跑步的儀式感就是帶上自己對跑步的熱愛和態度,在某一個日子/時刻,去完成一個與跑步相關的儀式,來使這個日子/時刻變得不同。

為什麼跑者需要儀式感?


儀式感是個很特殊的東西,就先拿生活中的儀式感來舉例,如果在生活中沒有了儀式感,只是簡單地滿足自己的各種需求,很快就會發現自己像是個木頭人一般活著。跑步亦如此,只是機械地去刷圈,不考慮參加一場半馬/全馬,沒有想過為自己跑步的過程拍個照/錄個像,不在乎什麼步頻、專業術語,我們可能也將很快失去對跑步的熱情。沒有了對跑步的儀式感,很多人都容易產生厭跑情緒。


如何找到跑步的儀式感?


跑步雖然是門看起來很簡單的運動,但其實有著許多可被發掘的儀式感,如何才能找到它呢?一起往下看:

1、跑步打卡

跑步是件很累但也很爽的事情,通過跑步學習、領悟到很多東西。曬一曬自己的運動軌跡,可以階段性地檢查運動成果。每次跑馬前後,去朋友圈、跑友群、微博等社交平台分享自己的感受、體驗,曬一曬跑步裝備,秀一秀跑步成績。 將自己的快樂分享出去,有道是「沒有記錄就沒有發生」,將自己的快樂放大,將體會和感受傳播出去,也能造福他人。

2、備戰一場馬拉松

刷圈真的很枯燥,還缺乏挑戰感,那為什麼不去報名一場馬拉松呢? 報名後,每日期盼著中籤,中籤了,生活也開始變得不同。你會和跑友們一起備戰,每天在訓練的地方揮汗如雨。你努力地改變了自己不良的生活習慣,開始變得更健康。

比賽的時候,你和五湖四海的跑者一起為到達終點而拼搏,完賽後那一份挑戰成功的喜悅......這些因備戰馬拉松而給你帶來的美好,還不能讓你心動去報名試一下嗎?


3、來一個「特別跑步日」

也許是所在跑團成立的第100天,大家約定一起跑個100分鐘;也許是為了迎接新的一年,在新年第一天跑個LSD;也許在每一年的人生首馬日,即使自己那天沒比賽,也要跑一段和首馬一樣的里程......將某個日子特殊地對待,用跑步的形式為它賦予儀式感,日子變得更特殊,跑步時的感受也變得更深刻,何樂而不為呢?

4、將自己「專業化」

學習跑圈裡的「黑話」,再也不說自己跑了幾圈,而是說自己跑了「幾K」;知道「兔子」是領跑員;瀟洒地跟跑友說:「走,跑個LSD去!」去鞋店的時候,能清楚地告訴店員,自己是什麼樣的腳型,想要的跑鞋是緩震系還是支撐系......不再只是悶頭跑,做個「專業」的業餘跑者。

在面對這些有關跑步的小事物面前保持著自己的儀式感,跑步就會顯得更有趣味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ScZgQ20BJleJMoPM7yo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