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店煙飛的歷史淵源
文/李治民
柳店煙飛是古扶風八景之一,毋庸置疑曾經的這裡有過周文王吐兒嶺的離奇傳說,發生過重大的歷史事件。
周原膴膴,堇荼如飴。三千多年前神農氏后稷五十代孫古公亶父為躲避戎狄人威脅,率周人部落,從幽地出發(今旬邑彬縣一帶)沿渭水西行定居岐陽(岐山扶風北部地段)經過太王.季歷.文王祖孫三代人的努力,開創了一個周王朝前期的赫赫輝煌,成為先周的京畿之地。
一、繁華的太望城
據周原考古簡報記述:先周王宮,規模宏大,富麗堂皇,名曰太望城,今岐山的京當,禮村鳳雛,扶風縣的召陳,莊白是京城的宮殿建築群。是太望城的中心地域。考古學家在今京當挖出的金鉑玉葉足以證明先周王室富麗堂皇之說。據己經發掘的西周青銅器上銘文記述以及西周墓葬和各類建築群遺址考證,專家推斷,先周太望城東西長約140華里,南北長約40華里。方園三百多華里。太望城西到周公廟以西,東延伸到今扶風縣召公鎮以東。北依喬山腳下,南至今西寶公路一線。相傳,今雙樂南路口,柳店,益店為周太望城南大門。街道縱橫交錯,迄今開通的扶風縣法黃公路線是太望城一條南北大街。街道寬闊,路面平展,可以想像,街道兩旁,店鋪林立,工貿興盛,農資交流,雜耍玩物,聚為一體。家畜家禽,桑麻絲錦,山貨以物易物的交流形式,為後人一直延襲。直至解放前後青化十月二十三日六天物資交流大會,仍帶有古周原集市貿易的色彩。足顯王城氣勢磅礴之′勢。
一九七五年春,考古學家在先周王城東南扶風莊白村發掘了周人的骨制廠。周人製做的首飾
古玩,精巧玲瓏,做工細膩。在今扶風的召陳岐山賀家、李村發掘了周人的冶煉廠以及諸多的青銅器皿,酒器,食具,編鐘(樂器)鼎等,其花紋結構新穎。二零一七年考古學家在鳳雛發掘的周人的銅車馬比秦始皇兵馬俑的銅車馬還要大,可見先周冶煉技術達到了驚人的水平。鳳雛的宮殿建築群遺址,為今天人們住宅樣式的設計提供了依據。
一九七六年,考古學家在扶風召陳發掘了先周王宮的庚盤,上著銘文,記述了先周先王的功績,由此推斷,周原太望城氣勢恢宏,地域遼闊,民殷國富。
周人等級森嚴,為示王候的高貴,太望城內建紫禁城,相傳,今扶風縣東杜城,岐山的西杜城是紫禁城東西大門,王公,王妃,文臣武將在紫禁城內活動,若要出城,自然前呼後擁,鳴鑼開道,寶蓋車帳威風八面。太望城中有供王妃王公遊覽的青花園(今岐山青化鎮),紫禁城中有橫跨岐陽河谷寬數丈,長數丈的高大浮橋,上建亭台樓閣,苑如仙山游雲,十分壯觀,是王宮後院嬪妃的去處。
二、勵精圖治
公元前十一世紀,古公亶父之孫姬昌執政,諡號周文王,文王重視農業生產,政治開明,任用賢能姜尚為相,子周公,召公參政,國力逐漸強大,祖國曆法的完備,法制章典,忠孝仁義的信念,多為文王時期創製,生之以禮,葬之以禮祭之以禮更是國人嚴格固守。周公姬旦制禮作樂開啟周文化之盛世。禮樂教化就是禮主外以導其志,樂主內以和其性。這是周原逐漸興盛的精神支柱。春秋時期,孔子周遊列國,對周王室的禮義大加讚賞,曰:克已復禮,天下歸仁。望諸候國仿周公之禮。
文王率國人,墾荒地,造良田,治洪水,開農耕,種桑麻,飼禽畜,尊禮義,興風化,為表示周人團結,對王室餐飲進行改制,著名的岐山哨子面就是先周王室的飯餐,至今扶岐一帶的百姓逢年過節,仍有吃臊子麵的習俗,親朋好友來訪,吃一頓臊子麵,以表親昵。
扶風岐山一帶,過去用麥稈編蒲團(草笆)的手藝也是先周王室遺留下來的手工工藝。相傳文王有百子,其母太任用麥稈編成草笆,供兒媳們用,爾後此工藝傳入民間,直至新中國成立六十年代初周原境內的婦女,夏收以後仍用麥稈編草笆。
先周是殷商王朝的屬國,城廓規模之大,與商紂都城朝歌不相上下。先周太望城有文王操練兵馬的御營(今岐山周公廟)城中有文王祭天地的祭壇(今扶風務子村)。相傳武王伐紂閱乓祭旗盟誓就在這裡舉行。城中有王室存放武器的兵器庫(今岐山戢武村),有王室儲存糧食的倉庫(今岐山屯子頭)。有重臣居住的府邸,召公的府邸召宅(今扶風縣召宅村),呂望的府邸在呂宅(今扶風呂宅村)。還有先周太望城遺留下來的更多的歷史名諱如宮裡,良馬等。
三、蒙難朝歌
隨著周部落的日益強大,商紂王策封周文王為西北候,以隱定周人之心,紂王怕西北候反叛,誘騙文王朝歌議事,藉機將文王軟禁起來達七年之久。文王長子伯乙考孤身救父,帶去奇珍異寶美女香車求紂王釋放父王回歸,被奸妃蘇妲己設計殺害。紂王寵臣費仲,尤渾踐言曰:文王有精通易術,善解八卦之奇才,能掐會算。奸臣主謀暴虐的紂王便命人將伯乙考屍骨剁成肉丸,蒸成人肉包子戲言文王食之,文王算盡機關,此包暗藏殺機,若不食立即會招殺身之禍,於是樂而食之,且不留任何難言之處,使紂王達姬解了疑心從而放文王回歸西岐。
四、文王回西岐
文王逃出朝歌,又擔心紂王反悔,於是儘量操小道而行,在小兒子雷震子地掩護下,出朝歌,入潼關,過咸陽,經興平直抵西岐大道。(今西寶北線)到了周邑南大門外(今扶風縣柳店鋪村)擔心才算落了下來,此時文王心中隱隱作痛,耳邊似乎有小兒哭聲,他頓時醒悟,仰天長嘆,悲憤交加,捶胸頓足,肝膽俱裂,一腔熱血噴涌而出,七塊血肉跳躍塵埃,隨之化作七隻紅眼小白兔,圍著他恭揖頓首,然後蹦蹦跳跳而去,早有探馬飛跑報訊紫禁城,武王姜尚率文武百官,文王眾子,披麻戴孝手拄柳棍,迎駕周文王,追悼太子伯乙考,君臣在太望城南城門外(今扶風秦村西寶路旁)行了君臣大禮,禮畢武王將父王與亞父姜尚扶上車輦驅車直奔京當,其餘人眾將柳棍在京城南門外東西兩側一字兒插上。後來人們將文王吐兒的土坵叫吐兒嶺,以後常有兔子在此嶺出沒故把此嶺又叫成了兔兒嶺。迎聖駕所插的柳棍隨著時間的推移也成了一片柳林。陽春三月,吐翠飛絮,輕柔婆娑,朝霞晚嵐,暮色如煙,燕舞鶯歌,悠然飄渺,西岐城外一派世外桃園農耕文明的生動畫卷。實系扶風地域一景觀也。隨著時勢的變近,商紂亡了,周遷都了,八百年周王朝氣勢己盡,秦統一了,漢替代了,昔日輝煌的先周王室蕩然無存,只留下神密的地理名諱神的傳奇。但那個迎王植柳的盛景依舊不衰,歷代商家在這兒建鋪立店,不少朝代在這兒設立驛站,昔日的太望南大門被柳林代替,後世人叫柳店鋪。戲刷文王回西岐指的是文王回京室岐陽的故事,而非今日的岐山,那時還沒有鳳嗚岐山之說。那時的今日岐山是太望城邊垂之地。
岐陽京當是先周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之北是箭括嶺,之南是柳店鋪,這三點一線平分京畿的格局是八卦中的大吉之兆,是周人興盛的祥瑞風水(柳店鋪是太望城區東西兩端的中點)。
初唐,玄裝高僧一行二十餘人去今印度取經回歸,夜宿柳店驛站,有二名西域喇嘛體弱不勝長途奔波勞累病逝,唐三藏含淚為其超度亡靈,將亡屍葬於此地,高僧親手栽植柏樹以示紀念。當地善男信女敬其信仰,捨身取義捐資修建喇嘛寺,禪嶺寺和兩座喇嘛圓寂真身小塔,清道光年間,寺內增修關帝廟。
民國時期,這座名貫陝甘兩省的寺廟合一的柳店道場,香煙廣大,住廟者達上百人。由唐僧親手栽植的翠柏己長成八人合抱且不能環周的巨柏。成為民國時期扶風縣域又一神密的人文景觀。
柳店煙飛是古扶風八景之一,它與法門晨鐘,飛鳳拱秀,景福仙壁,絳帳傳薪,杏林霞彩,高望嵐清,賢山晚照同名並舉。
2020年4月【本文推薦:武雙喜】
作者簡介
李治民,男,生一九四四年八月。中共黨員,高中文化,中學一級教師。原扶風縣教育局教研室數學教研員,督學,退休後擔任陝西省戲曲藝術職業學校校長。主編扶風縣樂稼後村志。現任扶風縣城關街道政協組長;扶城西老乾黨支部副書記;扶城西老乾演藝團團長。
來源:扶風百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