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學術是枯燥孤獨的,但正是有PITD這樣的「樹洞」存在,讓大家釋放自己的不開心,找到糾結的答案,互相鼓勵,走過一些灰暗的時光。
文 | 羅方清 編輯 | 盛倩玉
電視螢幕閃爍,新聞里播放著「2020年考研人數達到340萬,比2019年增加50萬人,增加15.6%」,「教育部回應研究生擴招,今年研究生招生增加18.9萬」……
這已經是張玉第二次考研了。上一次考研,張玉以一分之差與自己夢想的學校失之交臂,這一次,她有著更強烈的期待和願望。
2月20日下午,2020年考研初試成績公布後,她興奮地告訴親戚朋友「394分,穩了,這次我可以進複試了!」並想像著以後在南京的快樂日子。
但世事無常,第二天,張玉看到了考研機構公布的分數排名,發現自己的名次靠後。她感慨,「誰能想到呢,394分的我也要沒學上了。」
知道排名後,張玉躲在被窩裡哭了一天。「從查到分數的欣喜若狂到看到機構排名的心如死灰,短短一天不到的時間卻是我經歷最痛苦的時光。」
後來,張玉通過朋友介紹,加入了「PITD 考研N戰鼓勵群」「考研調劑情報群」,又了解到一個「神奇的組織」——PITD亞洲虐待博士組織(PITD,People for the ill-Treatment of Doctors)。
PITD亞洲虐待博士組織帳號
這是微博上一個知名的研究生、博士生投稿平台,內容大多圍繞考研資訊、導師吐槽、找工作經驗分享等。博主也被網友們親切地稱為「虐虐」。
在這裡,張玉看見了無數和她一樣的人,找到了心靈的「平靜」。
網友分擔我的二戰壓力
2020年考研成績放榜後,PITD亞洲虐待博士組織幾乎每天都要發出數條微博,內容是來自考研者的私信留言求助。
「二戰法碩失敗,目前選擇有三戰/調劑/就業,求大家指點!」
「雙非一本學生二戰985還是讀英碩?」
「新聞與傳播畢業選擇,電台記者or二戰考研」。
數百條評論中,有網友戲稱,「(考研初試)分數提高的速度跟不上分數線上漲的速度,史稱『通分膨脹』。」
也有網友給出了很「疼痛」的建議,「兩年用心考都沒考上就說明你沒這個實力,換個低點的學校吧。」
還有「過來人」評論,「考研失敗不僅是時間上的消耗,更容易磨掉自信,自我價值感,如果不是內心強大就別三戰。」這條評論隨後獲得了207個點贊。
李倩也是龐大二戰大軍中的一員,PITD亞洲虐待博士組織的粉絲。2018年,李倩第一次考研。她很難忘記自己當時的心情,「很緊繃,周圍的家人、朋友都不敢和自己提考研的事情。」
李倩的考研備考書籍
這樣的緊繃感,使她難以保持一個良好、正面的心態,最終,「在自我營造的壓抑沉重氣氛中,考研失敗。」
一戰失敗後,李倩面臨就業、出國讀研或二戰的選擇。其實,剛看到分數時,李倩下決心不要再考研了,但真正到了要選擇的關頭,她還是不忍放棄自己的新聞夢。
「我還年輕,還想試一試。」抱著這樣的心態,畢業後,李倩還是加入了二戰大軍。
這一次考研,對李倩來說,壓力不再僅僅來源於學業了,還有家庭、社會。畢業後,李倩只能在校外租房備考。每月近2000的房租再加上生活費,讓本該邁入社會、經濟獨立的她心生壓力。「家裡剛買了新房,但父母對我的要求總是有求必應。」
她早已被踢出了校園的象牙塔,踢到了需要承擔生活責任的當口。
一次偶然的機會,李倩了解到了PITD亞洲虐待博士組織,抱著「隨便看看」的心態,她打開了PITD亞洲虐待博士組織的微博。
此後的一段時間,她在這裡認識了很多二戰、甚至三戰的考研生。
李倩的復旦新聞夢
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焦慮和故事——有人因為二戰,從外省搬到夢校附近租房備考,只為離夢校「更近一點」;有人已經三戰,但還是沒有放棄,想要「再試一次」。
在這裡,李倩不是孤軍奮戰,還有很多人和她一樣在努力。她深受這樣的氛圍感染,不斷調整自己的情緒,嘗試「變得輕鬆」。
臨近考試前,李倩又一次情緒崩潰。「一位今年三戰的網友反過來安慰我,我都不好意思了」。
有了「陪伴」,對李倩來說,這一次,備考的氣氛變了。
「世界上另一個我」
去年,南京郵電大學研究生跳樓自殺的新聞一出,PITD亞洲虐待博士組織的微博評論就炸開了鍋。
這次的新聞就像導火線,不少人忍不住在評論里說出了自己的研究生生活。
PITD亞洲虐待博士組織的微博
五年的研究生涯里,王昊幫導師孩子寫論文、學會乖乖交出自己的學術果實。因為翟天臨事件,王昊在熱門微博里看到了PITD亞洲虐待博士組織。
從那以後,他幾乎每天都要瀏覽PITD亞洲虐待博士組織的微博。因為害怕被發現,他從未給微博的樹洞投過稿,甚至瀏覽用的都是遊客身份。
「我每天很少和人交流,身邊的同齡人都結婚生子,沒什麼共同話題,更別說吐槽導師這樣的事情。」
但在微博樹洞裡,很多人都和他有相似的遭遇。
有時王昊遇到比自己還慘的壓榨時,他就自嘲「還好我不是最慘的」;遇到和自己相似遭遇時,他就感嘆是「世界上另一個我」……
「雖然吐槽不能解決根本問題,但說出來能讓自己痛快很多。」
虐虐博主組建微信交流群,群友「互相取暖」
肖強是從本科學妹那了解到PITD亞洲虐待博士組織的。「她身邊也有不少人有這樣的遭遇,平時也會和她聊聊。」
兩年前,肖強從一所三本院校考研到211讀碩士,由於本科階段缺乏實驗經驗,老師對他的實驗學術能力不滿,「總是說我笨、本科差、家庭教育不好,最終我被導師趕出了實驗室。」
去年12月,畢業生們須在網上提交畢業開題報告,肖強由於拿不到導師的簽字,即便其他參與打分的老師認可這份開題報告,他也無法順利提交。
南郵研究生自殺新聞發酵時,肖強說他想到了自己。
「雖然沒想過自殺,但這一年半里,生活就像噩夢,常常在夜裡驚醒,被無數的文獻、實驗壓得喘不口氣。還有責罵,我常常在想,我真的和老師說的一樣,沒有學術能力,不思進取,交流有障礙,我本該用於鑽研學術的時間,如今卻只能在學校里每日被罵。」
PITD博主接受採訪時提到,國內理工科研究生與導師關係不和的現象或許更為普遍,這還是源自「導師和學生的利益綁定更嚴重一點,簡單說就是,實驗室需要很多實驗人員來做實驗。」
「讀過研讀過博的人都會經歷一段比較黑暗的日子,都要熬過來才會柳暗花明。」
而PITD亞洲虐待博士組織這樣一個投稿平台,「是一種互幫互助的結果,把大家都匯聚到一起,相互取暖。」
自嘲自黑、互相取暖
就像PITD博主所說,「這個號也不是一個負能量的聚集地,更傾向於被理解成一個匯聚碩博群體的平台。」
「所以平台上的一些內容,甚至於它的名字『亞洲虐待博士組織』,其實很多時候都是一種自嘲自黑。」畢竟這個平台不是一個真的亞洲「虐待」博士組織。
「是希望化解一種壓抑的氛圍吧,用一種戲謔的方式,偶爾還會『勸退』之類的」。
生化環材專業被網友戲稱為「四大天坑」
PITD樹洞裡,大家就經常勸退生化環材專業的本科生「懸崖勒馬,回頭是岸,趁早轉行」。
有人投稿想要讀博時,大家就打趣「一看就是沒經過學術毒打」「讀到研三回頭再看自己研一時讀博的雄心壯志,真是沒眼看」「摸摸自己還有沒有頭髮,再決定讀不讀博吧。」
當下,正值畢業季,站在人生的岔路口,很多粉絲向樹洞投稿,希望解決自己就業、擇校等方面的問題。
投稿中,不少人列出自己的學校專業背景,再給出幾個備選方案,不同的工作offer,或是留學offer,他們習慣列出每個決定後的優勢劣勢,希望在評論中聽到大家的建議。
每一封私信背後,都是每個研究生、博士生的人生抉擇。
除了就業、升學,樹洞還為單身的學子提供交友機會。不少人會po出自己的優點,交友要求,最後附上自己的照片,等待有緣人。
為青年人提供「交友」平台
有粉絲私戳博主:「看到合適的女孩是自己聯繫嗎?」博主打趣,「眾所周知,主動才會有故事。」
或許學術是枯燥孤獨的,但正是有這樣的平台存在,讓大家可以釋放自己的不開心,在這裡找到糾結的答案,互相鼓勵,走過灰暗的時光。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人物均為化名)
來源|南都周刊
EN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SNfA0HABjYh_GJGVmLr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