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了開封的延慶觀之後沒有誰再敢八卦王重陽

2020-02-04   圖說生態


講佛之人多以僧人居多,在佛寺中講佛理佛言,與人論行善積德之言。而論道之人不僅僅是道家學派的出家人,市 井之間,用周易八卦之說來向世人傳道解惑卻是凡人多多。有人告訴我,「八卦本是是古代漢民族的基本哲學概念」。八卦的概括就是「為人處事,逢凶化吉」八個字,是古代的陰陽學說。八卦就是八個卦相,八卦是由太昊伏羲氏,也就是伏羲畫出的,八卦其實是最早的文字,是文字符號。八卦代表易學文化,滲透在東亞文化的各個領域。今天的八卦在漢族文化中與陰陽、五行一樣成為用來推演世界空間時間各類事物關係的工具。

與佛言佛理相比,我覺得與道家交流可以更接近凡人生活。道家全真派的創始人王重陽與林朝英的愛情故事在《神鵰俠侶》的演繹就讓人覺得道教與人很容易接近。

對於道教祖師,面對八卦圖,誰敢八卦?

而對於為紀念王祖師而建的延慶觀可以大膽品評了。

延慶觀,原名重陽觀,位於河南省開封市包公湖東北部,始建於元太宗五年(1233年),明洪武六年(1373年)改名延慶觀,是為紀念道教中全真教創始人王喆在此傳教並逝世於此而修建的道觀 ,與北京的白雲觀、四川的常道觀並稱為中國的三大名觀。

讀延慶觀必須先讀道教。作為中國固有的一種宗教,距今已有1800餘年的歷史。它與中華本土文化緊密相連,深深紮根於中華沃土之中,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並對中華文化的各個層面產生了深遠影響。

道教的分宗分派,實始於宋、元;或有推之更早者、古有黃老道家,是東周先秦時代社會上的「學術」流派。

在延慶觀的幾道看點中,處處可以找到道教的精華解讀。

最大的景觀就是玉皇閣,又叫通明閣,占地約76平方米,始建於元,已有近800年的歷史。

玉皇閣座北朝南,通高18.25米,分為上、中、下三層,全部是由青磚、青石和琉璃瓦件砌成,整個建築不施梁木,結構嚴謹,富於變化,是一座漢蒙文化巧妙結合、具有元代特徵的明代無梁閣 ,在中國道教史、建築史、藝術史、民族關係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從鮮艷的凌霄花間看玉皇閣,其大殿的鮮艷度一點也不比凌霄花弱。

玉皇閣第一層四平八穩。外部為四坡檐頂,在檐脊上方還雕有標誌等級制度的五個走獸,分別是:龍、鳳、獅、馬、魚。雕刻生動形象,栩栩如生。


從玉皇閣的建築和雕刻記憶中,讓你自然不自然地把它與道家五行對接,這裡一方面是五行的象徵,金木水火土,另外也是古代等級制度的體現。

陪同的導遊告訴我,玉皇閣處處是故事,處處講玄機。第二層是一個八棱形的實體,這種從四方形向八棱形的突然轉變,在古代建築史上是十分少見的,在八棱形的四周用碧綠的琉璃瓦砌出了連續的山花,像一座座高大的山脈波瀾起伏。在每個山尖上都有一個龍頭,龍頭朝里,在龍的背上插有一把箭柄,古人們認為鴟吻五行屬水,將其放在房脊上可以起到鎮除火災的作用。


吻獸、垂脊、扶風、懸魚等這些雕刻又凝結了漢族文化的精要。而其主體的穹頂結構在伊斯蘭教建築中使用較為普遍,但在道教建築中較為罕見。

這樣,玉皇閣就成了研究西域伊斯蘭教建築形制與風格對中土建築影響及元明中國磚石拱頂建築嬗變的重要實物。

在延慶觀上,我刻意地尋找八卦圖。三清殿的門楣上描畫的有些單薄,而地下宮殿的八卦圖讓我找到了氣勢與神秘。

進入地下宮殿,踏著八卦陣圖,可以看到國內第一例磚混結構國保文物玉皇閣的整體頂升過程,領略國保文物玉皇閣從地下到地上的歷史變遷。

不言八卦王重陽,卻要認真在研讀王重陽,不僅僅是研學道家的文化,更重要的是學習他的俠義精神。

王重陽少年時先學文,再練武,是一位縱橫江湖的英雄好漢,只因憤恨金兵入侵,重陽曾大舉義旗,與金兵對敵,在中原建下了轟轟烈烈的一番事業,甚至在抗金之前,動用數千人力,歷時數年建成「活死人墓」,在其中暗藏器甲糧草,作為起事之根本。

義舉失敗,將士傷亡殆盡,王重陽憤而出家,這些故事在《神鵰俠侶》中多有體現。

作為鬥士,為民族而戰,作為道士,苦心潛修,光大全真。

對愛執著、為民大義擔當,研修世間真法,這就是王重陽最該紀念之處了。


背景材料:王重陽其人

王重陽創立全真教,主張儒、釋、道三教平等,提出「三教從來一祖風」的和諧學說。全真道內以《道德經》為主、《孝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為輔,認為修道即修心,除情去欲,存思靜定、心地清靜便是修行的真捷徑。所以,全真道不崇尚符籙,不事黃白煉丹之術。

傳統道教自南北朝寇謙之、陸修靜改革、整頓後,歷隋唐五代宋的漫長歲月,尤其到北宋末年,已呈現不景氣趨勢。以符籙派為主流的道教,支派爭流,一些道流徇末遺本,出現一些流弊,引起社會一些不好的輿論。作為有識之道教知識分子,不能不思其改革。

王重陽是接受這一派的思想,以新的宗旨、修持方法對舊道教進行了大量的改革,進一步把老莊清靜無為的思想貫徹到教義中。王重陽以《道德經》則尊道,主張無心忘言,柔弱清靜。正心誠意,少思寡慾。注重修行,分為真功和真行。真功即內修,其修持大略以識心見性,除情去欲,忍恥含垢,苦己利人為宗。全真因內修「求返其真」,主張功行雙全,以期成仙證真,所以叫「全真」。這種內修主要是修養精神,即性,也稱為性功,全真教既修性,也修命。真行即外修,主張濟世度人。

王重陽與道教:

王重陽被全真道視為「北五祖」之一,上承東華帝君王玄甫、正陽帝君鍾離權、純陽帝君呂喦、海蟾帝君劉操的法脈。他在世時創立了全真道,傳教足跡遍及陝西、山東、河南地區。其門下弟子甚眾,當中最著名的七位是馬丹陽、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後世尊稱為「北七真」。王重陽被全真道北宗奉為「五祖」之一。

小說中的王重陽:

王重陽,是全真派創派祖師,天下五絕之首的「中神通」 ,身材甚高, 腰懸長劍,風姿颯爽,英氣勃勃,飄逸絕倫。是「老頑童」周伯通的師兄「全真七子」的師父。也是一個獨步武林的奇才,天資聰穎,武功造詣深不可測,已經達到出神入化的地步,世稱「天下第一」。早年是位抗金英雄,事敗後出家修道,在終南山創立全真教,在武林中享有「天下武學玄門正宗」的美譽。在「華山論劍」之時,力挫四絕,奪得「天下第一高手」之稱和道家至高的武學寶典《九陰真經》。臨終前更以「一陽指」重創「西毒」歐陽鋒,使之數十年不敢踏入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