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唐山,保定,廊坊,延慶,信陽,安陽等28個城市獲得森林城市稱號。
建設自2004年啟動以來。15年來,全國有387個城市開展國家森林城市創建,有194個城市被授予國家森林城市稱號,有19個省份開展了省級森林城市創建活動,有11個省份還開展了森林城市群建設,形成了跨區域、覆蓋城鄉的建設體系,探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森林城市建設之路,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效。
森林城市建設在推進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中地位和作用越發凸顯。國家「十三五」規劃、國家區域發展戰略等一系列重大部署都明確了森林城市建設的重要任務,森林城市建設戰略地位進一步提升,成為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森林城市建設進入了快速發展、科學推進的新階段。
國家林草局出台了指導意見,編制了發展規劃,發布了國家標準,明確總體思路、目標任務和推進措施。
各有關部門採取多種措施,大力支持森林城市建設,形成了推進森林城市建設的強大合力。地方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把森林城市建設擺上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堅持高位推動、強化組織領導,加大資金投入、實施專項工程,創新政策機制、落實建設措施,強力推進森林城市建設快速發展。
近年來,新增創森城市346個,新授予國家森林城市稱號153個,分別占總數的89%和79%,還新增了8個省份開展省級森林城市創建活動,是森林城市建設15年進程中發展最快的階段。
森林城市建設加快了城鄉生態建設步伐,為維護國土生態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創森城市大力推進城區綠化、工程造林、荒山礦山生態修復,持續增加城鄉森林綠地面積。創森期間,每個創森城市平均每年完成新造林面積占市域面積0.5%以上,有力推進了森林資源增長和國土綠化進程。
各地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統籌規劃、整體推進,讓森林融入到城市的每一個組成單元,實現了林居相依、林水相依、林路相依、林田相依,努力擴大城市生態空間。積極探索森林城市群建設模式,加強生態廊道、城市周邊、城市之間綠化,實現城市群區域內自然生態系統互連互通,提升了城市群自然系統生態功能,提高了區域發展生態承載力,為維護區域生態安全、推動區域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生態支撐。
森林城市建設緊緊貼近百姓、服務於民,成為廣大人民群眾滿意、擁護、支持的民生工程。各地在森林城市建設中,從頂層設計到指標設定,從規劃編制到工程建設,都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切實把綠化為民、綠化惠民落到實處。大力開展森林公園、郊野公園、綠色水系、綠色通道、街頭休閒綠地、綠道步道等建設,積極推進森林進單位進社區進鄉村,實行公園免費開放等惠民政策,讓人民群眾走進森林、擁抱自然,實實在在地享受到森林城市建設成果。
大力發展以森林等生態資源為依託的生態旅遊、休閒康養等生態產業,促進了地方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致富,綠水青山正在變成老百姓的金山銀山。森林城市建設帶來的這些明顯變化和產生的綜合效益,得到創森城市居民的廣泛擁護,對森林城市建設的支持率和滿意度一直保持在95%以上。森林城市建設增強了全民生態意識,成為傳播生態文明理念的重要平台。
關注森林活動組委會、國家林草局組織開展了一系列宣傳活動,深入宣傳森林城市建設的經驗和成效,進一步提升森林城市建設的社會影響力。
創森城市廣泛開展生態宣傳教育和群眾性公益活動,普及生態知識,弘揚生態文化,培育了植綠愛綠護綠的良好風尚,共建森林城市、共享美好家園成為社會共識。積極開展國際合作交流,組織參加各類國際會議,進一步擴大中國森林城市建設的國際影響,森林城市建設已經成為全面展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成果和樹立良好國家形象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