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體G顯帶技術——萬融實驗



【實驗目的】

掌握G顯帶染色體標本的製作過程;通過G顯帶核型分析,了解小鼠各條染色體G帶的帶型特徵。

【實驗原理】

染色體顯帶技術是在非顯帶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能顯示染色體本身更細微的結構,有助於準確識別每一條染色體及診斷染色體異常疾病。

染色體顯帶技術是染色體標本經過一定處理,並用特定染料染色,使染色體顯現明暗或深淺相間的橫行帶紋。通過顯帶技術,使各條染色體都顯現出獨特的帶紋,這就構成了染色體的帶型。每對同源染色體的帶型基本相同而且穩定,不同對染色體的帶型不同。

根據顯帶方法不同可分為Q顯帶、G顯帶、C顯帶、T顯帶等,其中G顯帶技術最為常用。將染色體標本用鹼、胰蛋白酶或其他鹽溶液處理,使染色體上的蛋白質變性,再用Giemsa染液染色,普通顯微鏡下可觀察到深淺相間的帶紋,易著色的陽性帶(Positive Band)為富含A-T的染色體節段,相反,G-C含量多的節段則不易著色,為陰性帶(Negative Band)。G顯帶方法簡便,帶紋清晰,染色體標本可以長期保存,因此被廣泛用於染色體病的診斷和研究。

本實驗採用小鼠骨髓細胞染色體標本,進行G顯帶及G顯帶核型分析。小鼠是遺傳學研究常用的實驗動物,其染色體數目是40條,正常小鼠的核型對腫瘤研究、雜交細胞染色體的分析,以及基因定位等工作都是必要的。

【實驗對象】

昆明種小鼠。

【實驗材料】

器材:光學顯微鏡,37℃水浴箱,普通冰箱,立式染缸,切片架,切片盒,燒杯,量筒,直頭小吸管,pH試紙,吸水紙,香柏油,二甲苯,擦鏡紙,鑷子。

試劑:秋水仙素,生理鹽水,Giemsa染液,0.25%胰蛋白酶溶液。

【實驗步驟】

(一)小鼠染色體標本製備

1. 注藥 取18~22g小鼠,處死前2~3小時腹腔注射秋水仙素,每10g體重注射0.04%秋水仙素0.1mL,以積累分裂相細胞。

2. 處死 脫頸椎法處死小鼠,即用左手拇指、食指固定小鼠頭後部,右手捏住鼠尾,用力向後上方牽拉,使小鼠頸椎脫臼死亡。

3. 取骨髓 用剪刀剪開後肢的皮膚和肌肉,取出股骨,用一小塊紗布來回搓乾淨附在骨上的血漬和肌肉殘渣。剪掉少許股骨兩端膨大的關節頭(注意:兩端的骨髓中含有很多的分裂相細胞,不宜剪去太多),吸取3mL低滲液於小平皿中,用剪刀儘量剪碎股骨,漂洗,然後將上清液吸入15mL離心管中。

4. 低滲 將裝有低滲細胞懸液的離心管置37℃水浴20分鐘。低滲處理可借滲透作用使細胞膨脹,染色體鋪展,還可使黏附於染色體的核仁物質散開,使染色體分散良好。

5. 預固定 取出離心管,在細胞懸液中加入2~3滴新配製的固定液(甲醇∶冰醋酸=3∶1),立即用吸管吹打均勻,經1500r/min離心8分鐘,吸去上清,留沉澱物。

6. 固定 加入固定液5mL於離心管,用吸管打散細胞團成均勻懸浮液,室溫固定15分鐘,然後以1500r/min離心8分鐘,吸去上清。重複固定一次,步驟同上,離心後吸去上清,再加入1~2滴固定液。

7. 滴片 將細胞團吹打均勻,取出事先在冰水中預冷的載玻片,立即吸取細胞懸液,距載玻片大約30cm的高度滴片,滴加的懸液不能重疊,立即對準玻片吹氣使細胞迅速分散。每個樣品制2~3張玻片,空氣中自然乾燥,待晾乾後染色。

(二) G顯帶

1消化 將配製好的0.25%胰酶溶液裝入立式染色缸中並調pH值至7.0,將其放入37℃恆溫水浴箱中預溫。取染色體製片置胰酶缸中處理5~30秒,期間要不斷地輕輕搖動,使胰酶處理均勻。

2. 漂洗 立即取出玻片放入生理鹽水中沖洗兩次,用濾紙吸去多餘水分。

3. 染色 將標本浸入37℃預溫的Giemsa染液〔1∶10的Giemsa原 液 和PBS(pH6.8)〕中染色15~20分鐘。

4. 漂洗 將標本用自來水沖洗(沖洗要小 心)、晾乾或用濾紙吸干。

5. 分析 顯微鏡下觀察染色體顯帶效果。先在低倍鏡下選擇分散良好的分裂相,然後轉換油鏡觀察其顯帶的情況(若染色體未出現帶紋,則為顯帶不足,若染色體邊緣發毛為顯帶過頭,此時應根據具體情況增減胰蛋白酶處理時間重新處理一張標本)。依次找出各號染色體和性染色體,繪成草圖。各染色體的位置、形狀大小儘量真實(不必繪出帶型),並在各染色體旁邊標明染色體序號。

6. 照相 挑選出數目完全且帶紋清晰的分裂相,進行顯微照相、沖洗、放大,製成小鼠骨髓細胞染色體標本G顯帶中期分裂相照片。

【結果與分析】

1. 獲得帶紋清晰的小鼠骨髓細胞染色體G顯帶標本。

2. 在顯微鏡下觀察染色體G顯帶核型,進行染色體分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S57cZnEBrZ4kL1ViPlF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