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美爾——人類最早的文明
當中世紀的探險家們來到美索不達米亞時,它還隸屬於鄂圖曼帝國。由於政治上的混亂,這一帶不僅因乾旱而貧瘠,而且環境混亂,痢疾和霍亂流行,幾乎是一片死氣沉沉的土地。滿眼的沙礫使人們很難相信,在這裡曾經存在過繁榮的大都市。然而地質學家通過一系列科學分析斷言,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由於西南季風的擴張和季風雨的滋潤,伊拉克一帶存在著濕潤氣候,亞美尼亞山區豐沛的降水流入兩河,滋養著這一滿目蔥蘢的農業地帶。
和其它文明發源於大河流域一樣,幼發拉底和底格里斯河成為哺育人類生存的母親。根據陶器類型這一帶最早的無文字的居民被稱為歐貝德人。沒有人知道這些人民是不是蘇美爾人,而發明文字的蘇美爾人究竟是誰、來自何方的問題仍在考古界內爭論不休。人們只知道,如果歐貝德文化屬於蘇美爾人的話這個矮胖、健壯、大眼睛的種族最早可能是在公元前4500年前遷徙到美索不達米亞,種植農田和建設城市,築起堤壩抵抗洪水,用車和船發展農工商業,在神廟中供奉諸多的自然神祇,寫下不朽的神話和史詩。
關於烏魯克的英雄國王吉爾伽美什的系列蘇美爾語史詩,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史詩,篇幅都不長。其後的巴比倫人把他的故事編為一部由12塊泥版組成的賽姆語長篇巨著《吉爾伽美什史詩》,它獨特的敘事風格以及對死亡、對抗、友誼等等人性永恆主題的探索使其成為世界文學史上的一部經典。
史詩中講述了烏魯克統治者吉爾伽美什的戰爭和修築給烏魯克人民帶來沉重的負擔,因此諸神派遣荒原力士恩基都前去對抗他。英雄惜英雄的感情使國王和力士結下深厚友誼,兩人結伴遠行,立下了不朽功績。被激怒的神用死亡懲罰了恩基都。由於對死亡的恐懼吉爾伽美什單獨跋山涉水,尋找永生的秘訣,最終找到了海底的不死仙草。在歸途中,蛇偷吃了仙草,從此可以蛻皮新生,而吉爾伽美什卻無法逃脫人類死亡的命運,返回故鄉。
在《吉爾伽美什史詩》中最引人注目的還是它對一場大洪水的記敘。吉爾伽美什在旅途中遇到的人類新生的始祖,烏特·納皮什圖告訴他,諸神用大洪水懲罰邪惡的人類,只饒過了烏特·納皮什圖國王一家,並使國王獲得永生。其中還夾雜著方舟擱淺和放出鴿子尋找陸地的情節,這與《聖經》中創世紀的神話幾乎完全一致!考古學家後來在美索不達米亞南部的烏爾城遺址處發現了洪水的衝擊層,證實了《聖經》中地球大洪水的傳說起源於烏爾。
然而此時,蘇美爾各邦的強大對手——人數眾多的塞姆人正在北方聚集。一個出身卑賤的園丁之子薩爾貢上升到基什宮廷的司儀後,因勇力和智慧超人被擁戴為王,建立了自己的城邦阿卡德,和蘇美爾霸主、烏魯克和溫馬王展開了爭奪天下的大戰。最後,薩爾貢大敗蘇美爾聯軍,活捉了霸主盧伽爾扎吉西,獻俘於尼普爾的神王恩利勒大廟,聲稱恩利勒把天下王權授於他。在征服南方強邦烏爾和溫馬、臣服拉旮什之後,薩爾貢向兩河流域的邊緣地區擴展他的帝國。他自稱身經34戰,俘獲50公侯,建立了第一個領土遼闊的楔形文字帝國。
長年遊牧的阿卡德人顯然被蘇美爾的城市文明所征服,他們定居下來並繼承了蘇美爾文化,採用蘇美爾的日曆,度量衡、數字系統和管理方式,並進一步發展了模形文字,在公元前2004年,最後的蘇美爾王室——烏爾第三王朝被新興起的說塞姆語的阿摩利人建立的伊辛和拉爾薩兩王朝所取代,從這一時期開始,蘇美爾城市國家開始衰亡,最後淪為荒無人煙的廢墟,這個偉大的民族真可謂不知何處來兮何所終隨著南方大批城市被逐漸放棄,蘇美爾人完全消融於塞姆人之中了。
巴比倫:最後的輝煌
「神欲使之亡,必先使之瘋狂。」——歐底庇德斯
在近十個巴比倫王朝中,最前和最後的兩個巴比倫帝國最為著名,它們分別是由塞姆語的阿摩利和迦勒底兩個不同的分支所創立,同樣以強大與輝煌名垂青史。古巴比倫以漢謨拉比法典為人所知,而新巴比倫則以傳說的世界奇蹟——空中花園和巴比倫塔而著稱。古巴比倫時代是兩河流域文明的黃金時代,新巴比倫是兩河流域文明走下巔峰,驀地里戛然而止的時候。巴比倫帝國的結束同它的開端一樣是個難解的謎。
在新蘇美爾人所建立的帝國接替阿卡德人之後,北方興起的古巴比倫城邦開始與墨守蘇美爾舊制的南方王朝拉爾薩對峙。古巴比倫的第6位國王漢謨拉比登上王位時,在中原地區,拉爾薩的老國王的勢力明顯強於年輕的漢謨拉比,然而,雄才大略的青年元帥利用巴比倫有利的地勢,對各強國採取遠交近攻的戰略思想,扼制住拉爾薩的上升勢頭。他挾五世之餘威,經30年的運籌和戎馬辛勞,終於一統天下。西從幼發拉底河上游,東到底格里斯河下游的全部巴比倫地區和亞述地區的數十小國全部臣服於「四方之王」漢謨拉比。
統一天下僅5年後,年邁的漢謨拉比死去,在位43年。漢謨拉比在巴比倫建立了君權神授的中央集權制並頒布了永垂青史的漢謨拉比法典"它是兩河流域法律制度的代表作,用典雅的古阿卡德楔形文字刻在黑閃長岩石碑上。在法典的後記中漢謨拉比自信地講:我的話是仔細選擇的。讓吃官司受了冤枉的人來到我這「公正之王」碑像前,讓他讀我的碑文,讓他傾聽我的寶貴的話,這樣我的石碑將會給他答案,他會放心地找到他的官司的答案。法典條文涉及面之廣,規定之細,即使在現在也令人讚嘆。
漢謨拉比時期,人們興建起豪華宏偉的宮殿、巍峨壯麗的神廟、橫跨幼發拉底的大橋,派遣海上的運輸商隊,開鑿運河。巴比倫王朝這時控制的版圖超過了歷史上任何王朝的最大版圖,巴比倫城是世界性的大都會。
約公元前1595年前後,巴比倫王國由盛而衰,巴比倫軍隊連遭敗績,導致首都被夷蠻西臺攻陷。西臺人把大批俘虜和財寶包括主神馬爾杜克的金像掠往小亞。加喜特王朝第十王阿古姆第一和西臺人達成協議從其手中接管了巴比倫,在兩河流域建立了新王朝。
在兩河流域的北部的第一個亞述帝國曾與古巴比倫同盟結好,前文所述的法國人鮑塔在1843年最先發掘出的遺蹟尼尼微在現代的摩蘇爾一帶。這個以尚武風氣著稱的民族留下了大量鐫刻著攻打城池場面的壁畫和武器庫中難以盡數的鐵劍、弓箭、戰車和盔甲。它的一塊石碑上記載著:我率勇士遠征庫姆赫陷城池,獲珍寶無可數計。我焚毀了反抗者的城池使成灰燼。
尼尼微在公元前7世紀末被塞姆族的另一支迦勒底人所建立的南方新巴比倫王朝毀滅,與漢謨拉比的名字相映照新巴比倫史冊中最為熠熠閃光的名字是尼布甲尼撒——英勇善戰、屢立戰功的王太子和威嚴神聖的君主,聖經傳說中的觸犯天意,建造巴比倫通天塔的人。在公元前604年即位之後,他一路攻陷腓利斯丁打敗埃及,洗劫了耶路撒冷,將近萬名猶太臣民帶往巴比倫,這就是猶太歷史上有名的「巴比倫之囚」。
在《聖經》和其他猶太人、希臘人的記述中,尼布甲尼撒以一個世界上最壯美城市的建設者的形象出現,他在毀於多年戰火的巴比倫虛墟之上,集中全國的人力和財力興建了一個新的巴比倫,並使全世界的朝拜者匍匐在它腳下。一些傳說認為尼布甲尼撒為了取悅他的一個妻子、米底的公主梯斯,在巴比倫建設了空前絕後的空中花園,整個花園搭建成層層疊疊的階梯形,種滿奇花異卉,從遠方望去如同懸浮在空中但令人懷疑的是史料和考古依據都沒有記載這一空中花園,它很可能是尼尼微亞述王家林苑的誤傳。但無論如何,尼布甲尼撒擁有一個占地2100英畝的龐大城市,360座塔樓和內外5重城牆環繞著它,一座由5座石墩支撐的大橋橫跨城中的幼發拉底河。這座傳說擁有100個城門的巴比倫城被人們稱之為百門之城(其實巴比倫詞義為神之門),它的北門——伊什塔爾門的表面鑲嵌裝飾是由彩釉瓷磚組成的各種神獸浮雕圖案,正對它的是整座城市的中軸線,用瀝青鋪成的中央大道比任何一條羅馬大道都要寬闊。
很難想像這樣精美的畫卷如何會突然湮滅,人們只知道,公元前538年的波斯人占領標誌著兩河文明的突然衰落。而《聖經》中的有關記載說,是巴比倫人想要建造的通天塔引發了耶和華的嫉妒,他使人們講各種不同的語言而無法交流,使建塔工程突然中斷。巴比倫塔實際上是後人對巴比倫城中的高大的兩河流域傳統的七層塔廟的訛傳。另一種是希羅多德根據民間流行的玄虛說法認為巴比倫流行的神妓制度變亂了人們的倫理。然而,他講述的巴比倫妓女居住於神殿當中、她們的職業被認為是神聖的以及這導致了道德的敗壞的故事並無任何歷史證據。
我更相信美國亞述學家加科布森的觀點:除了外部新興文明的征服和取代以外,過度的農業開發惡化了先天不足的生態環境也是文明滅亡的一個主要的內因。從大批的農業泥版文書中發現,隨古代灌溉衣業而來的土地鹽化問題就一直困擾著從蘇美爾開始的兩河流域,以致大批城市被永久放棄,這被認為是諸神對人類罪行最嚴厲的報復之一。從綠色農田到沙漠兩河文明的滅亡也是自然界給現代人的一個重大啟示。
眾神國土上的藝術
神在兩河流域的公共和個人生活中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從無處不在的各種廟宇興建,到方方面面的文學作品,無一不打上了宗教的烙印,上至國王,下至奴隸,人人都受到神的支配。
兩河流域的宗教信仰起源於蘇美爾人。蘇美爾人的宗教是多神教,他們仿照人類社會建立了一套神的社會體系。像人世一樣,蘇美爾的神也有等級之分,神與人有一樣的外貌、品質、缺點。雖然極具智慧,但也會一時糊塗:雖然常能保持正直,但也會作惡多端。
巴比倫的宗教儀式在全國最大的神廟馬爾杜克神廟舉行。神廟的旁邊高矗的巴比倫塔廟呈方形、共7層、底層長寬和塔高均為91.5米。巴比倫尼亞最重要的節日是新年節。這個節日從一月的第一天開始,持續11天,舉行各種宗教儀式。居喪的儀式紀念馬爾杜克被困在陰間的苦難;祭司祈禱,歌隊高唱讚美詩,吟頌創世史詩。凈廟儀式中,祭司們清洗打掃馬爾杜克的大廟埃薩吉勒並焚香。人們砍下公羊的頭,用羊血塗抹寺廟的牆壁,然後將羊投入河中。這隻替罪羊就帶走了上一年的人民的罪過。責打國王的儀式表達了塞姆人「王權神授」的宗教意義:首先國王必須將象徵王權的權杖和劍等交還給祭司,祭司打國王一個耳光之後,權杖等物才交還給國王。這種看似污辱性儀式象徵諸神的僕人——國王代民贖罪。全國歡宴當然是最後的儀式。
兩河流域人們非常重視死後的生活,葬禮是非常重要的宗教儀式。國王與貴族葬禮很盛大,草率的葬禮被認為會給國家帶來不幸。阿淑爾巴尼帕厚葬他的名朝臣時鐫刻著:「這天我的將軍那布沙爾烏簇爾帶著永不磨滅的光輝與命運之神相遇,他將永遠躺在他喜歡的地方,不受打擾,得到安息。如果有人敢打擾在墳墓中休息的他,他的主人將心生憤怒,決不寬恕。」普通人的埋葬很平常,在簡單的石墓表面開了橢圓狹長的小口,屍體由此處塞入後封上口。
在占星祭司觀察和記錄天體運行過程中兩河流域發展出了他們的天文學,作為世界最早的天文記錄它已達到了很高水平。和中華文明一樣,兩河流域天文學對太陽和月亮運行觀察的成果是制定了協調太陽年和月本位的陰陽合用年曆法。這種農業曆法後來得到廣泛的應用。人們把一年分為12個月,根據月相每月被定為30天或29天。他們通過天文觀察和計算繪成恆星圖,並標出星際間的距離。從古巴比倫時期起,占星書吏就對木星,金星,水星、火星、土星進行跟蹤觀察,並發現了金星的出沒規律。他們還長期地記錄了日食,月食的發生和日月星辰位置的變化。在天文學中引進數學知識是古代兩河流域人對科學的又一突出貢獻。他們利用數學知識精確地計算天體之間的距離,預測日月星辰的出沒。
滲透於古代兩河流域日常社會生活的宗教思想同樣也影響著古代兩河流域的藝術。兩河流域的藝術品絕大多數用於宗教和政治目的。史前的彩陶器皿是兩河流域最早的藝術形式。來自於哈孫那、薩馬臘,歐貝德等文化遺址的不同時期的彩陶圖案各有不同的特點,其中不乏精美之作。
兩河流域最重要的藝術形式是石雕藝術。由於這類藝術品容易存留下來,所以,我們對兩河流域雕刻藝術的了解主要來自出土的石雕藝術品。史前文化時期,人們常把一些石刻的動物像放於神廟內,這些神像前的石雕動物可能象徵著真正的動物犧牲。
兩河流域出土的浮雕藝術品也很多。公元前14世紀以後,亞述浮雕藝術開始獨領風騷,主要代表作是藝術風格和氣魄有強烈的震撼力的淺浮雕石板圖,大批石浮雕圖板開始出現於阿淑爾那西爾帕和其子沙勒馬那沙爾的宮殿,在提格拉特帕拉薩和阿淑爾巴尼帕時期達到最高境界,在阿淑爾巴尼帕的宮殿中,連續的石板圖描繪了亞述國王和軍隊作戰時的宏大場面和國王團獵時的精采情景。每幅圖板的內容不同,但都和一個故事主題緊密相連,應是世界上最早的連環畫冊,人們看了整套浮雕圖就如同讀完一個情景交融的戰爭和娛樂故事,浮雕中最為生動的是各種動物形象,騰躍的馬匹栩栩如生,中箭的雄獅垂死掙扎、傷痛的母獅鮮血淋淋。
由於難以保存的緣故,古代兩河流域的繪畫作品較為少見。在馬瑞的皇宮中發現了畫有戰爭和神話的場面的彩繪壁畫。此外,在阿卡拉夫出土了規模較大的加喜特壁畫。亞述的幾個城市也發現過些由紅,藍,黑、白等色組成的幾何圖案或神話故事的壁畫。
如果沒有文字的記載,音樂將是所有古代藝術中最易消失的一種。不過,從銘文知道古代東方並不缺乏音樂。寺廟裡和宮廷中有許多男女歌手。文獻中發現大量的祭祀儀式用的頌歌詞和輓歌詞,也有愛情歌詞。歌手演唱當然有各種樂器伴奏。文獻提到樂器如大,小豎琴,管笛和各種鼓的名稱的次數很多,奏樂者的形象也在壁畫和浮雕中屢屢出現。墳墓中也時有樂器出土,大多是彈撥的弦樂器。最早的弦樂器為豎琴,兩河流域的豎琴後來在世界上得到廣泛的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