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十二時辰,每一刻權謀算計都是驚心動魄,可是為什麼只把時辰做題眼,而不能叫做《長安心跳暴擊86400秒》呢?無他,千年之前的長安人心目中,再急再險,也只能到時辰而止了,因為「一秒鐘」這個概念,還沒有誕生。
長安十二時辰海報
「一秒鐘」從無到有,經歷了不少隱藏的故事。同學們,長安眾人,雷佳音、易烊千璽的恩怨情仇已然落幕,多少繁華往事盡歸塵土;但時間的故事還在繼續,就讓我慢慢給大家說一說吧。
在開始時間的故事之前,我們先來幾個知識點熱熱身。知識量豐富的同學,可以直接跳過,從第二段開始閱讀。
物理學示意圖
日常生活中,我們會接觸到各種「物理量」,無論你是否知道它們背後的含義,你都得和這些概念打交道。例如:長度(距離)、質量、時間、溫度、力、能量、功率等等。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時辰,就是時間的物理量。
科學的發展從來不是一個地區或者一個國家能夠獨立支撐的,大家得能聽懂和讀懂別人的研究成果很重要。簡單的說,就是要建立一套國際通用的標準體系,方便大家交流學習。科學離不開實驗,實驗離不開測量和記錄,於是計量體系被最早的提到國際標準日程上來討論,由此誕生了稱為「國際單位制」,用於準確規定每個物理量和它們的單位。
國際單位制中,最重要的一項成果就是規定了七個基本物理量和它們的「主單位」,並給出了這七個主單位的標準定義,其它物理量都可以通過這七個基本物理量計算得到。
七個基本物理量和它們的主單位
這七個基本物理量和它們的主單位分別是:時間單位 秒(s)、長度單位 米(m)、質量單位 千克(kg)、電流強度單位 安培(A)、熱力學溫度單位 開爾文(K)、物質的量單位 摩爾(mol)、發光強度單位 坎德拉(cd)。
我們今天要重點展開的就是時間的主單位——秒。
如果同學們早出生20000年,絕對沒有一點點時間緊迫的煩惱。在原始社會或者農耕文明中,捕獵、採摘果子和種田,才是大家人生的主旋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各位同學對於時間的最直觀認知,時間用一天的長度來衡量,對於我們來說,剛剛好。至於一秒鐘這個概念,在當時的語境中是毫無意義的。誰去追逐野獸種田插秧還規定早八點得打卡呢?
時鐘調到500年前,有幸進入皇宮打工的各位同學,這時候有可能碰到小時制,中國人在古代發明的計時工具日晷,已經能夠細緻到一個時辰(兩小時),但和「一秒鐘」還是相差甚遠的。
日晷示意圖
時間再往前推移,近代科學的奠基人之一,伽利略,天才的在教堂做禮拜的時候,看到一個巨大的單擺在運動,收此啟發而洞悉了單擺的周期運動規律,導致了近代擺鐘的誕生,為「一秒鐘」現世,掃清了最後的障礙。可是伽利略本人,做實驗用以計時的方法,還是得用自己的脈搏來計數的。
精美的機械鐘錶
鐘擺原理的發現,迅速催生出近代的時鐘——單擺時鐘的繁榮,為科學測量打開了一扇大門。歸根結底,脈搏也好,單擺也罷,它們都利用了最基本的一個物理特性——物質最小振蕩周期。正是從振蕩周期出發,我們定義出時鐘里最小的時間長度單位,也是7大物理主單位——時間長度單位——秒。
傳說中,古巴比倫人用的是60進位和24進位。一天分為24小時,一小時有60分鐘,一分鐘60秒。這很可能是最原始和粗糙的秒概念的源頭。
1820年法國科學院正式提出:將一個平均太陽日的1/86400作為一秒,我們把它正式稱作世界時秒。
地球自轉與公轉示意圖
牛頓的世界觀,這是已經是世界的主流,科學家已經可以準確的了解地球作為宇宙天體一部分而存在的事實。
時間單位的定義,其實就是利用了地球的自轉周期以及公轉周期。也是當時可以想像利用到的最穩定的周期振蕩源了。利用地球自身的周期性往復運動,人類利用太陽系天鈡鎖定了時間概念的主單位。
好比人民幣掛鉤美元鎖定匯率,就能保持經濟穩定;將地球本身這麼大的存在與「一秒鐘」相鎖定,就稱得上靠譜了呢?
隨著人類科學的發展,科學家們很快就傻眼了。因為我們發現,不但美國經常不靠譜,地球自轉這件事情本身,在精密的測量面前,同樣是一件非常不靠譜的事情。
地球
地球的自轉,隨著測量技術的進步,我們知道,地球自轉軸與黃道面成66.34度夾角,與赤道面垂直,地球自轉的平均角速度為 4.167×10-3度/秒。
但要命的事情接著發生了,我們同時發現,地球自轉一周耗時23小時56分,約每隔10年自轉周期會增加或者減少千分之三至千分之四秒。簡單的說,地球自轉存在一定的不規則變化,總體上呈現減慢的趨勢。
這其實不算新發現,只能算補了個實錘。因為,日曆上的平年閏年,就是為了平衡地球日平均變化而產生的。
最嚴重的事實是,這樣定義之後,我們一秒鐘的準確度,最高只能到達10^-8 秒。
19世紀末,英國已經誕生了地鐵,大家的主流職業也早已不是野外追逐野獸或者種田了,早上能否準時打卡上班才是正途。大家要趕上不同國家或者地區的同一班列車,摸出的懷表,如果有10^-8 秒的時間偏差,我相信99.99%的同學都不會有牢騷怨言。
可是,物理學偏偏在這個時間段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量子力學和相對論打開了物理世界的新的大門,人類將直面原子世界的真相和宇宙時空的奧秘。
10^-8 秒的最大準確度,對於躊躇滿志的科學家來說,足夠了嗎?
宇宙的奧秘
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讀過《宇宙最初三分鐘》,科學家們玩宇宙大爆炸,已經研究到可以為了最初三分四十六秒內發生的事情,寫出166頁書的程度了,但是你告訴我一秒鐘的定義只到10^-8 秒有效?你直接讓霍金們失業得了。
事情當然不會到此為止,量子力學讓科學家對於粒子世界的規律有了巨大的突破,很快就有人將這些突破落到了實處。NIST的美國物理學家哈羅德·萊昂斯 (Harold Lyons)於1949年利用氨分子的振動製造出了第一架原子鐘。簡單的說,由1個氮原子和3個氫原子組成一個很像三菱錐的氨分子。這些原子振動速度極快,1秒鐘內發生240億次。可以大大提高秒的精確度。
量子躍遷示意圖
1967年,國際計量大會決定採用銫-133原子基態的兩個超精細能級之間躍遷相對應輻射的9192631770個周期所持續的時間定義為1秒。並且還規定,按1900年為平均太陽年。秒定義為:1秒為平均太陽年的1/31556925.9747。
這裡的銫鐘指的是實驗室型大銫鐘,例如:德聯邦的「聯邦技術物理研究院」的PTB-CsI、美國國家標準局的NBS-6及加拿大國家研究院的NRC-CsV;它們的準確度均已達到10^-14量級。
銫鐘大概長這樣
我們的科學家一下子又可繼續愉快的玩耍了。
時間的主單位秒,經歷了這麼多風雨之後,終於暫時穩定了下來,至今也有50多個年頭了。
但是如果同學們對其餘的物理主單位仔細梳理一遍的話,會發現,秒——仍然沒有通過基本物理規律或常數來定義。
現在開始我們的腦洞時間,很多對物理學執著的到這裡人會有一個疑惑,那就是時間的本質到底是什麼?
時間的本質
最新定義中的時間——秒,它仍然是通過客觀世界中某個事物的周期性運動來定義,這同最早期的機械鐘擺相比,無可爭議是一個飛躍,但是究其本質卻仍舊一樣。無論是最早的通過地球自轉,後來又改進為地球的公轉,直到今天,我們憑藉量子力學對微觀量子的深刻認知,但也只是繼續通過特定頻率光的周期性震動來定義時間。
時間仍然擺脫不了某種事物的周期性運動,停留在具體物質層面。好比以前通過製造出標準的一公斤「國際千克原器」來定義「一公斤」,但凡是停留物質層面的定義,其自身都隱藏著不穩定性。
時間這個物理量非常重要,除了物質的量的單位摩爾以外,其它5個主單位的定義都依賴時間單位的定義。
愛因斯坦,對,又是我
根據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同時性是相對的;根據廣義相對論,愛因斯坦認為,時間的流逝受到引力場的影響,時間節奏本身就充滿了不確定。
時間的定義並不穩定
從廣義相對論出發,我們甚至不能確定,銫原子鐘震盪的每個周期的時間都是等長。這種依賴周期性運動而定義的時間,還存在著很大的認知空白,我們離時間的本質,還有很長的距離等待前進。
革命尚未成功,同學仍需努力!
長安十二時辰已經落幕,劇中眾人命運,雷佳音也好,易烊千璽也罷,無論悲喜,都將迎來屬於自己的結局,成為歷史。
不管時間到底是什麼,我們也不知道時間最終還剩下多久,但它一定是有限的,所以,請抓緊時間去忙你真正想做的事情吧,時間正在流逝,一秒鐘都不值得你去浪費。
無論時間本質如何,請珍惜時間
照例留個小尾巴,同學們,你覺得「時間晶體」到底是個啥呢?歡迎留言討論。
時間晶體示意圖
我是貓先生,專注你能愉快閱讀的科普,真誠點贊,手有餘香,感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