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懂得謙遜和尊重,謙卑不會拉低身價,尊重也不是諂媚
職位越高,越該懂得禮數,越是有大格局,越會注意細節
有一個朋友說,他遇到一個人,他曾經常常幫助他的。但是卻發現時間長了,好像自己做的仿佛都成了理所當然,別人不但沒有感恩,反而有點得寸進尺了。
其實當這個話題說出來的時候,很多人都應該覺得深有體會,這樣的人實在太多了。有很多人在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候,沒有一個好的態度,感覺到別人對他都是理所當然的。甚至有一些人,倚仗著自己的職位或者權勢,對別人頤指氣使。
曾經有一個同事,別人對他的評價是說他從來沒把自己當作別人的同事,感覺他就是領導,對誰他都會下命令一樣。但事實啊,很多人並不買他的帳,所以在他讓別人幫他做的事,別人要麼敷衍,要麼拖拖拉拉,要不就是故意做錯。
這些年,越來越有多的人說,越是職位高的人,越應該懂得禮數,越是有大格局的人,越會注意細節。
曾經有一個單位領導對我說,他想讓我幫他做點什麼事,他首先是問我有沒有空,因為他知道我的事比較多,而且比較忙,都是一些比較重要的事,所以他不願意把一些瑣事交給我來做。
我們熟悉的故事中,三顧茅廬也許是家喻戶曉的,劉備為了求得良材,不惜拉下面子,三次去茅廬求諸葛亮出山。我們熟悉的故事中「三請」的例子並不罕見,幾乎每個章回小說裡面,都會出現這樣的素材,雖然很多是虛構,但是這都說明了禮儀的重要性。
戰國時期,魏國的國君魏文侯聽說有位叫段千木的人很有才能,就親自去拜訪。他坐的馬車剛到段家的小巷口,就叫人把車停下來,一個人輕輕地走到門口敲門。段千木不願當官,聽到門響就從後門跑了。吃了閉門羹的魏文候不但沒有生氣,反而說:「此人才能卓越,又不追求權勢,我怎能不敬重他呢?」話傳到段千木的耳朵里,他非常感動,於是他同意和魏文侯見面。魏文候第二次拜訪時,段干木坐在一把破椅子上,文候則站在他的面前,二人從烈日當空一直談到夕陽西下。
又比如程門立雪,比如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師」「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都反映了在交往中禮儀的重要性。我們經常說要謙卑對人、要尊重別人,謙卑不是拉低自己的身價,尊重也不是諂媚別人,而是在內心保持那種平等和謙恭,讓雙方都處在一個平等和諧的對話環境之中。
人誰也不比誰差,誰不比誰強,也沒有誰天然就凌駕於別人之上,大多數處於困境的人都會有翻身的那一刻。
記得有一年,某個單位人因為一項高層決策,可能觸及很多人的利益,後來我去找某一領導談話,我說現在有些人顯得很弱,但是你不能保證他們永遠比你弱,也許有一天他們強大起來的時候,就會成為你的敵人,我們不必要因一些小的利益為自己樹敵,這位領導很快當眾位向大家道歉,收回了之前領導層做出的決定。
人的境界就是自己的胸懷,當我們心中有那種謙遜和尊重,我們將會得到的也是別人對我們的謙虛和尊重。
靜心簡語2020.4.3.13:19於漢中(原創作品,嚴禁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