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是怎麼叫人兒的?

2020-04-13   小眼兒看社會

  北京人喜歡稱呼別人為「師傅」,北京人除了在學校,辦事的時候也會尊稱老師,像司機或是技術人員都愛稱對方為師傅。

  問路也是:

  「師傅,麻煩問您一下,XXX地兒怎麼走啊?

  好嘞,往北頂到頭右拐...」

  北京人嘴裡的「師傅」,不論年齡、性別、職業,買東西的時候,「師傅,蘋果一斤多少錢啊?」打車時,「師傅,前面右拐,然後您靠邊停就行。」

  地鐵里,「師傅,借光,過一下」「師傅」是北京人對別人的尊稱,也是最常掛在北京人嘴邊的稱呼。

  有人說,北京人嘴裡的稱呼充滿了「迷惑性」,「閨女」這詞,就是其中之一。

  在北京,有不少大媽極愛稱呼小姑娘為「閨女」

  「閨女,上班去呀?到單位別忘了勤洗手啊」

  「閨女,今兒有雨,帶傘了嗎?」

  「閨女,吃包子麼?剛蒸得」

  您可別覺得這是在占您便宜,一聲「閨女」是真的把您放心裡,當女兒疼了。要不怎麼大冬天在樓底下瞅見您,第一句話就是:「閨女,是不是穿的有點少啊」以後可別再覺得人大媽多管閒事了啊,還不是怕你有個頭疼腦熱的。

  在北京,不時興叫什麼帥哥、美女,一聲「小伙子」、「姑娘」,馬上拉近彼此的距離。

  要說這些年出了不少新鮮詞(稱呼),我是真膩味「閨蜜」這兩字,總覺得有一股塑料味,您不覺著「這是我姐們兒」就是比那「這是我閨蜜」聽著舒服麼~

  「有事您言語,我哥們兒就在那上班」,說朋友吧,總覺得這兩人的關係還不夠到位。更何況,在北京,「朋友」這詞還有別的含義。

  北京人在和別人介紹自己對象時,不好帶個「男、女」通常會說「這是我朋友」。但不同的情況,不同的語氣,不同的意思,您得細品,千萬別會錯意~

  這時候有人想問了,那朋友該怎麼說,北京人愛說「瓷」、「瓷器」、「鐵瓷」

  「孫賊,你丫都遲到1小時,再不來弄死你」

  「你丫」、「孫賊」

  哥們兒之間的稱呼多了些俏皮。也沒那麼多講究,逗貧互岔,誰也不會真急。但陌生人之間,誰要用了這詞,那絕對少不了上演一場血雨腥風的唇槍舌戰。

  哥們兒、姐們兒,北京帶「們兒」的稱呼不少,但其中有兩,不能瞎用,一個是「娘們兒」,另一個是「爺們兒」。

  首先「娘們兒」這詞不能亂用,當面管女同志叫「娘們兒」,不合適!真不合適!其次是「爺們兒」,老輩兒對小輩兒可以說:「爺們兒,上學去啊?」反之,小輩兒要管老輩兒喊了「爺們兒」那這頓揍啊,也就妥妥地沒跑了...

  其實在北京,北京大妞也會稱呼自家老爺們為「爺們兒」,「這是我爺們兒,你別老往上湊啊!」但夫妻之間多數對外,一般還是「我愛人」、「我們家那口子」、「我媳婦兒」。

現在很多小年輕也會說「我老公」,但是一些老北京人對老公這詞頗有微詞,因為在北京話里老公指太監。「老張」、「老劉」、「我們家老李」......夫妻之間對內對外,也會這麼稱呼對方。

  接著我們再把爺們兒的「們兒」去掉,「爺」也是具有北京特色的稱呼,爺(yé)是對有一定社會地位成年男子的尊稱,比如:李爺、牛爺。

  如果在家裡有排行,為了區分,就會稱呼他們為張二爺、李三爺等等。另外在北京話里爺發音為(yè)並輕讀時,指的便是父親哥哥,比如:大爺、二大爺。

  「你大爺就是我大爺」在北京,好哥們兒、好姐們兒之間,也會隨著對方叫上一聲「大舅」、「表姐夫」、「三姨」......可以說咱媽、咱閨女,但切記別說「咱媳婦」,要不啊...這事可就深了啊!

  像「大爺」、「大媽」、「姐」、「大哥」,這些是能隨便叫,但您要管那剛30齣頭的女同事喊大媽,那可真就有點沒眼力價兒了。

  您看我上面叭叭叭地說了這麼些,歸了包堆,在北京人嘴裡,最離不開的稱呼還是「您」,客客氣氣的時候要說「您」,耍幽默逗貧嘴的時候要說「您」,諷刺挖苦還得說「您」……您要讓北京人離開「您」字,那還真有點不會說話了!

  和「您」一樣重要的其實還有「怹」,但如今隨著時代的發展,已經很少能聽見這個字了。「怹」,多用於對長輩、上司或尊敬的人。從嚴格意義上講,小年輕想託人給上歲數的老輩兒問個好兒,不能用「他」,要用「怹」。「怹身體可還好?」

  北京人講究禮數,在稱呼這事上更是體現的淋漓盡致,要不怎麼打小第一課學的就是「叫人」呢。